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可喜的档案

二○○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为《南窗集》写《精英何制?》,要与林山木商榷一下他喜欢的港英时代的精英管治制度。我对政治制度所知甚少,只凭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作为一个门外汉的观察略谈。该稿还没写好,就想到作香港的租务管制研究时读到的有关资料,其中香港政府的档案我很欣赏,这里说说吧。

  很多年前有一种按期发表的政府刊物,以书的形式出版,名为Hong Kong Hansard,应该是今天的政府宪报的前身。二战前这刊物普及,记得二战后我的父亲每期必读。什么时候以宪报代之,没有查考。研究香港租管我重视Hansard,因为内里有详尽的最高层会议记录。这些记录指名道姓,以对话方式发表,彷佛是录了音而一字不易地翻出来的。(当年只有几个成员的高层——称立法局——可能是今天的行政局。)是港督与几位议员的会议对话,有人情味,而每位参与者的主张,对问题的看法,理据是什么,都录下来。记录中有互相问好、太太与儿女的近况、度假与家庭琐事等,而主要的内容当然是每位参与者对一项政策的意见。往往精彩,有时使读者拍案叫绝。是客观的研讨,但冷嘲热讽,针锋相对,甚至骂战也刊登出来了。

  是的,今天被看为机密文件的最高层(行政局)会议记录,昔日是公开的,而二战前的最好看,因为不客气的对话,大有火药味道的辩论,都记录下来,公诸天下。读到的让我们知道参与者是很相熟的朋友,家人常有约会,但有时大吵起来。

  我的父亲是个商人,坐电车回家的途中喜欢拿着Hansard翻阅。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于今回顾,好商人当然要读,因为可以从中知道政府考虑什么政策及倾向如何。可惜二战后上述的记录越来越简陋,后来最高层会议成为机密,不再刊登了。

  第二种令我欣赏的档案,说不定今天还存在。那是每一事项有关的部门都开一个档案,然后传达给其它部门,让每个部门写下评语。有些部门只签下名字,算是读过,但一般可以看到不同部门的观点,有提问,有回应,有争议,也有结论。

  想想吧。一个普通市民寄一封信给政府,提出一项建议或质疑,政府就开一个档案,给有关的部门衡量,征求意见。评语是用手写在一种预先印好的厚而高身的政府文件纸上,在页上连续地写下去,一张一张的写满了的纸的上角有小孔,以一条绳子连串起来,是流水记事,旧的评语在下,新的在上,次序从不出错。从下向上翻,整件档案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三十五年前作研究时,我在香港的律政署与租务法庭读过不少这样的流水档案,牵涉到不少部门,而评语坦率,对市民关怀备至。当时我想,原来香港政府是那样关心市民,那样细心地考虑市民的要求或意见的,难怪赢得东方之珠的雅号了。

  说民主却没有普选投票,说独裁却要考虑市民的每项要求,而多个部门都写下自己的见解,立此存照。行差踏错水洗不清,因为当年区区在下也可以拜读,可以公开发表。

  今天香港的形势大为不同了。政治纠纷无日无之。既然普选不是指日可待,我建议香港回复到昔日非民主但其实比普选还要民主的政制。重出昔日的Hong Kong Hansard吧;让学者审阅每个事项的发展的流水账吧。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