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难在“用以致学”(上)


想必早有人指出,为一个思想与生命浑然一体的人祝寿,最好的办法还是阐释他的思想。可是,临近张五常70岁生日,我发现上述建议对自己不适用。困难有两点。第一点是我早就明白的,以自己的能力客观评估,不可能把张五常阐释得比他自己写过的还要清楚。我的职业是教书,常常在课堂上介绍和阐释张五常,可是讲来讲去,最后对同学们说的还是不如直接去读他的作品。这是适用于我的一个定律:说五常不如读五常。

第二个困难是新的,自1984年读到他的文字、1993 年第一次与他见面之后的全新发现。作为一个 70岁的“老人家 ”,张五常的经济分析到今天仍有非常厉害的变化!不知其他朋友怎样看,去年读先生论中国大陆修宪、前几天看他评人民币升值,我的感受如同20年前一样,新鲜、清楚而过瘾,就是不知道这些想法从何而来。

这解释了为什么要拖到今天才为教授生日撰文。当初,几位朋友约定一起写点文字表示庆贺,我是想好了一个题目的。可是看到教授的思维不断还在变、变、变,就把我难住了。过去的经验是,自己认为想得对,不管教授摇头或不点头,我都会说出来。但是连自己也感到拿不准的,如何下笔?看来那个想好了的题目还要再等一等,希望不要等到他80岁或 90 岁生日,就可以写出来。

是的,很少写关于教授的文字。2002年出版自己的一本小书,在序言里交代受他影响的思想,当然非提教授不可。我回忆了最早怎样通过大陆的盗印本才读到张五常;提到对教授 1981年白纸黑字“推测中国假以时日将会采纳一种近似私有产权的产权结构” 的由衷拜服;指出正是他的作品才让我们明白,要说明复杂的真实世界,必定要选好的经济学理论——说了那样多,总共只有四段文字。为什么对影响自己最大的先生写得那样少?说过了,碰到张五常,“写不如读”。

但是新近的“发现”,倒让我觉得需要记下来与朋友们切磋一番。中心问题是这样的:一个经济学者要是基础不稳、出发点变来变去,那就什么也不要谈了。反过来,基础牢靠、出发点单一的,免不了翻来覆去讲同样的老道理,难有新意。你有没有如下经验:看一个大名家的作品,同意不同意一猜就八九不离十,还是翻过去算了?

张五常与上面两种类别都不同。他的基础稳固,出发点简单明了,推理和分析逻辑井然,坚持的理念多少年寸步不移;同时,他敢碰的题材千变万化,视角每每与众不同,结论奇而不怪,大小文章总是新意昂然。我试过多少次,每拿到一篇五常新作,非常想读、但故意耐住不看,掩卷而思,猜一猜他在这个题目下究竟会怎样写?告诉你结果吧,我的记录一塌糊涂。

天下有什么本事这样难学!教授分明不是那种令人高山仰止的学问家——你一看就知道学而无望,“仰止”算了。相反,张五常的文字浅白,观察到的现象不是稀世奇闻,理论简洁,从不故扮玄虚,不堆砌复杂的方程式,也少用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是的,五常风格令很多像我这样肯定不是天才的人,也以为有机会学得他的本领。这是我对天下有那么多“五常迷”的一个解释。搞科学不是拜菩萨,有机会学到的,吸引力才够大。

张五常的本领真的很难学。你看他手起刀落解释世事,痛快淋漓而心向往之,跃跃欲试。不料分明是很简单的刀法,教授又反复、详细地作过讲解,可是轮到自己上手,就是舞得不成样子。发狠苦练是必要的,假以时日也许可以做到几分形似。但要不想欺瞒自己,用我刚才提到的简单办法检查一下,就明白学五常的本事,远比想象的要难。

我为这个困难想过很长时间。我们首先要问: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张五常这一套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每问及此,我的“写不如读”定律就要发生作用。我们还是来读《经济解释》第三卷第8章“后记 ”里他自己的阐释吧:

—— 一九六九年回港度假,到街头巷尾走走,我这个经济理论专家竟然不明白大部分观察到的琐碎现象。…当时我想,应该是传统的理论有问题,要改进。

——复杂的理论一定要尽量简化。…在这简化过程中,要以能够解释真实现象或例子为凭,用不着的理论要淘汰。

——整个经济理论的结构,以其骨干观之,是简单的。困难是要懂得怎样用。首先理论的重点要拿得准,理念要知得透。达到这层面要有明师指导,也要从浅至深、深复浅、浅至深又复浅地来来回回几次。

——掌握了理论基础,解释现象的重点是局限条件的处理。局限条件是真实世界的事,不可以子虚乌有地假设出来。

— —经济科学的实验室是真实世界。我们要到世界走走,走很多年。我自己选走街头巷尾的路,因为小现象多而可信,搜集成本低廉。这些琐碎的小现象每个都无足轻重,但可以推到类同的大现象去,而多个小现象综合起来,可以得到真实世界整体的轮廓。

——到街上走,走了多年,知道一般的局限及其变化规律,而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局限后以理论解释,越来越得心应手。重复又重复地以理论印证,数之不尽的小现象,数之不尽的印证,过了二、三十年就觉得简单的经济理论威力无穷,对这门学问的一般解释力再没有怀疑了。

——到今天,解释世事的困难还是在于有关局限条件的鉴定与调查。这困难永远存在,要花时间。这是科学。我们要不断地对世界的真实现象反复以理论印证才可以学到怎样用理论的。

在上文不得不以删节号处理的文字里,有一句话,我认为是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是这样说的:“问题只在理论阐释者的功夫而已”。是的,要举重若轻谈五常,重点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功夫”。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