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战争的代价

  可能因为美国最近要在伊拉克增兵二万多,该战的费用或成本如何吵得热闹了。读到的数字五花八门,各各不同,显然是因为战争的费用牵涉到多方面,不同「专家」或不同机构的算法有别也。怎样算都是天文数字,而大家同意,以直接成本算,伊战的总费用会于今年与三十多年前的越战的总费用打平,是物价调整后的算法。伊战还不到四年,今天算,时日远比越战为短;以同样时日算,伊战的成本比越战的约高一倍。为什么呢?

一个解释是当年越战用征兵制,今天伊战用佣兵制。这差别只可以解释直接金钱成本伊战较高的一部分。主要的解释,可能还是恐怖活动的防卫及镇压成本奇高。所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何况一些不惜一死的人──或教三岁小孩缠上炸弹的──防不胜防之外,使人听来心酸。

最高的伊战成本估计,直接加间接,高达二万亿美元。近于不可信,但估计的人是J. Stiglitz。我认识此君。五年前拿得诺奖还是次要,重要的是在克林顿时期,他曾经是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对有关的战争成本数字应该比外人清楚。想想吧,中国十三亿人口,开放改革二十七年,劳苦大众做生做死,为国家积蓄了值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破了人类历史纪录。Stiglitz估计的伊战美国总成本,竟然比这储备高一倍!

当四年前美国要进军伊拉克,我持反对意见。对军事一无所知,这反对源于一九九一的波斯湾之战,也是打伊拉克。当时美国理直气壮,有多国支持分担费用,展出星球大战的武器,精彩绝伦,把苏联吓得瓦解。然而,全面胜出之际,美国却突然鸣金收兵。十二年后再进军伊拉克,昔日波斯湾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见不到,不智也。

到今天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一九九一美国会突然鸣金收兵。两位美国朋友认为做得对,做得妙,说来说去我也有问号。后来问佛利民,他说蠢、蠢、蠢!我不懂,但石油多过淡水(一笑)的中东,局势历来不稳定,遇上伊拉克进攻科威特那一着劣棋,美国替天行道,怎可以捉到鹿而不懂得脱角的?当然,我同意,强行取代一个存在的政权,可以不做千万不要做。

三年多前美国进军伊拉克,说进就进,我立刻对一位朋友说,看来佛利民主张而又被接纳的佣兵制是错了。昔日越战行征兵制,被征的学子反对激烈,尼克逊惨淡收场,使我意识到在征兵制下,年轻人不被搞得热血沸腾,出兵不容易,但佣兵制是另一回事了。日本仔当年炸珍珠港,蠢、蠢、蠢,触怒了美国的青年,自取其咎也。

几天前侯夫子传来一篇英语长文,作者有来头,对政治与战争的所知可教。该作者高举佛利民的天才与成就,但直指佛老主张的佣兵制是大错。该文指出,虽然美国实行佣兵制后有成功的例子,但这次伊战的经验,是佣兵制出兵太容易了。这与我之见相同。但该文更指出,在佣兵制下,抢救被掳的士兵不够落力,而佣兵不一定可以聘请得足够的兵。虽然在美国的佣兵制下,说明有必要时征兵制可以立刻回头,但今天的伊拉克之战,回头征兵是不会有民众的支持的。

这使我想到如下的军事定律:防守可用佣兵(即雇用警卫),但进军则以征兵为上也。说到底,行军打仗,没有热血支持,靠金钱购买,除非速战速决,代价是太大了。这「定律」有一个不容易接受的含意:要进军打仗,最好让对方先打一棍,把自己的民众打出热血来。这也是说,要到忍无可忍才出兵。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张子兵法」,忍、忍、忍,天下太平可以断言。

回头说Stiglitz估计的伊战总成本美元二万亿,是包括着间接的社会及宏观成本,也算进武器需要提前更新等费用。但报道可没有提及他假设伊战何时结束。以三十多年前的越战经验衡量,战争的社会成本高得离奇。当时我在美国,亲历其境,不容易相信那极其无聊的越战给美国带来的祸害。

想想吧。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大学的学术气氛浓厚,追求知识的热情是我平生仅见。我自己的学问是在这气氛中培养出来的。越战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学生变得反动,好些像今天中国的愤青那样,不懂得尊师重道。效果是越战之后与之前相比,学生的平均成绩上升了一个整点(四点最高),也即是上升了四分之一。不是求学有了长进,而是老师怕了学生。

想当年,作学术研究是追求新意的启发性,没有谁管文章数量多少。当时没有谁不同意,一篇思想有斤两的短文,不管在哪里发表,抵得上百篇在名学报发表的平庸之作。六九年我到了西雅图华大,只三个月,那里的元老教授投票,一致通过升我为正教授。我可没有这样要求,而元老们没有一个读过我的文章──他们只是在言谈中认为我想的是在另一个层面。

越战带来的「学术」效果,是助理教授对上头的正教授不服气,逼使后来一般的大学要数文章,论学报,内容如何没有谁管得着。好学唔学,今天的香港是这样,国内也是这样,拜美国为师,可惜没有谁知道,或记得,这种衡量准则是越战促成的。其他学术我不是专家,但就经济学而言,重要的文章在越战后少见了。我的一位研究生物的外甥,也指出那门学问的重量级文章,越战后不久大幅下降了。学报多了不少,文章增加无数,废物比比皆是。

越战结束后,美国的债券开始暴跌,以致三十年的孳息年率,七十年代后期高达十八厘以上,经济不景要到列根总统上任后三年才翻身。衷心希望这次伊战不会导致同样的债劵命运,虽然经济逻辑是不支持这希望的。

我也希望布殊总统能审时度势,知道国际的形势今非昔比。十多年前的波斯湾之战,炮声一响美元立刻上升。三年多前伊战炮声再起,美元应声下跌。最近说要增兵,美元跌势加剧。不知Stiglitz有没有把这项重要成本算进去。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