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专栏要怎样写才对?——新春闲话·之二

  

这些日子不少朋友问及我写经济专栏的法门,谈谈无伤大雅吧。始于《卖桔者言》,是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开始操练的了。文字看来今天好,挥洒也较自如。但当年写《卖桔》,牵涉到没有人用中文写过的产权及交易费用等话题,读者容易有新鲜感。跟着论《中国》,巧逢开放改革,值得动笔的题材实在多。文字今天胜,文风今天变化多,境界今天飘渺,但题材当年胜。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时的紧张剌激,历史难得一遇,我恭逢其盛,学问刚好用上,不枉此生也。 

在大众刊物写专栏,说不希望读者多是骗你的。哗众取宠不可能有多读者,而跟自己的个性也不合。文章要写得出自己才算到家!给读者骂不坏,因为证明他们爱读。分析经济的文字不易读,有时觉得读者骂得太快,有时觉得读者不肯多想。无论怎样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个奇迹。文章在网上扩散得快,而通过电邮,某些机构只按一下所有员工都收到。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读我的专栏,而我却要向苏东坡跪下来。苏子当年什么媒体也没有,但记载说,他在生时已经名满天下。怎么可能呢?天赋盖世无疑问,是一回事,而旷达与过瘾的个性可能是更重要的另一回事了。 

有份量的经济专栏不容易写得清楚明白,如果大部分读者不懂就成为废物了。当年为山木动笔,开头几篇不对头,于是决定放开来写,那是从《邓家天下》开始的。该文读者反应好,就继续用同样的风格写下去。几年后北京杨培新读《卖桔者言》,说从来没有见过经济文章可以写得那样放,大赞一番,说是散文体云云。这些年中语的经济散文成为风气了。 

经济是一门科学,而在大众读物写专栏,科学中似乎只有经济学出现过。没有悠久的历史:第一个写经济专栏的可能是六十年代的佛利民。后来森穆逊跟进,在美国的《新闻周刊》与佛老梅花间竹,吵得热闹。今天回顾,尽管其后西方名家辈出,我认为以英语经济专栏而论,写得最好的还是当年的佛利民与森穆逊。可惜当时他俩有严厉的字数约束,不容易发挥,放不开来。 

如下是我认为写经济专栏的要点,一些此前说过,一些没有,混合起来粗略地说说吧。 

第一点,说过的,是我察觉到一般读者喜欢学,但不喜欢被教。要教的意图是我认为经济专栏写手最普遍的败笔。有胆拿起笔写经济专栏,通常是什么教授或博士之类,以为自己懂得比读者多,动笔时老是摆脱不了从上对下说话的意识。不一定明显,但通常我只读几句就感受到。这大忌相当普及。高傲无所谓,读者奇怪地容易接受;下教是另一回事,写专栏不可取也。作者要把读者拉近身边,像对朋友那样说话。听来容易,但十之八九的经济专栏写手办不到。好些写手说不上有什么学问,以教导的姿态下笔就更令人反胃了。放开来写的一个重点是学问要广博,闲话可以随意地与正文混合发挥。 

第二点,切忌磨斧。磨斧的文字读得不舒服。不是没有读者,而是只能有一小撮相当固定的读者。有些人就是喜欢读磨斧文字。我不懂心理学,无从分析。我认为磨斧文字不够大气,广泛一点看,读者不爱读,而这样一来,传世的机会就下降为零了。 

第三点,是四十年前史德拉(George J. Stigler)教我的。写文章不要回应批评,不要反驳,也不要批评他家之见。史老兄当时是二十世纪中对经济思想史研究得最深入的人。当时我刚发表了的《佃农理论》惹来不少争议,好几间学报的主编要求我作回应。跑去找史德拉问计,他的看法,是经济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一篇批评或回应的文章可以留存下来,因为读者要知道的是作者自己的想法,批评或回应是把自己的脑子降级了。后来读到一位英国的数学大师的「自白」,看法一样。 

第四点,重视解释现象。这是最困难的了,因为作者不仅要懂,而且要熟,也要懂得深入浅出地处理。一方面,写经济专栏不可能不涉及作者自己的价值观,什么好什么不好的含意,或明或暗对读者总要有点提示。但如果作者的价值观没有客观推理的支持,文章就容易成为废物了。另一方面,读者是无情的,逻辑错了,或没有事实支持,或被事实推翻,他们不会忘记。不可能永远不错,问题是错多还是错少。再另一方面,读者要知道作者对自己推断的肯定性。模棱两可或拖泥带水的分析或推断,不容易持久地欺骗所有的读者。所以为了自保,我喜欢说明哪一点肯定,哪一点不是那么肯定,又或者哪一点要看局限的变化如何。这是说,不要夸大自己占有的推断或解释范围,但如果不言占有,推断就显得作者无能了。有时我喜欢铤而走险,上苍保佑,大致上过了关,但我懂得利用disclaimer,说明某范围之外我是放弃了的。 

写经济专栏不能不写经济解释,而原则上,解释得出就是推断得到。没有解释力的经济分析只是得把口,而如果解释没有推断的功能,怎样算也不到家。这里的问题是读者容易受骗,虽然作者不容易持久地骗所有的人。一般的骗术,多半不是刻意的,是作者只是说故事,没有真的解释什么。这类专栏作品我一望而知,虽然一般读者不容易察觉。 

是的,写有解释或推断力的经济专栏,作者要不断地从科学方法着手,每一步都要考虑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含意,频频考虑反证的实例。写这样的专栏文字,因为不是严谨的学术论著,概念要拿得准,理论要用得浅,但要很熟,也要想得很快。所谓到家,是要在一口气写数百字的过程中,作者能想也不用多想地一路坚守着基础的理论与概念,沿途每一句都考虑到反证的实例,知道这些反证实例大致上不存在。这也是说,掌握基础的理论与概念重要,推理熟得想也不用多想重要,对世界的多类现象知得多也重要。 

想到一个认为值得动笔的经济专栏题材,有半天的时间给你想,下笔要在三个多小时内写二千五百字——这是我一气呵成的写法。于是逼着要博他一手,而又因为题材永远牵涉到真实世界,内容一般超越在名学报发表的学术文章。没有后者那么严谨,也不用遵守什么学术规格,但内容不能马虎,因为有太多读者监管着。至于是否在说故事骗人,还是每一步都通过科学验证,长久一点看读者会聪明起来,因为他们可从作者的推断的准确性上作判断。说故事,不推断,因而不能被事实验证的经济专栏,皆低能之作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