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抓住契机 扩大内需 发展经济

 

  据估计,目前洪灾的损失已近两千亿元,今后的综合治理也可能要数千亿元。这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建设资全紧缺,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又外临亚洲金融危机威胁的我国经济,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宋了机遇。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耍问回之一是总需求不足。在亚洲金匹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增幅下降。中央决定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主要通过扩大内需宋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确保今年巴必的经济憎长目标。一系列扩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出口措施的逐步实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亚洲金融动荡,使我国日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仍然严峻。特大洪灾的发生,一方面给我国目前严峻的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邀。洽理洪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人。这正好给我们解决雷求不足、就业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抓住机遏,就能既有利于洪灾的有效治理,又有利于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确裸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并为明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要抓住机遇,必须转变观念,凋整战略,克服在特大灾害带宗的巨大损失面前悲观失望的倩绪,建立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当前的灾害既带来损失,又带宋机遇的辩证关系,将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新起点.而不是一种筒单的灾后建设;从“竭泽而渔”的短见战略转变为注重生态平衡的持续发展战略;从将加强水利建设作力单纯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战略,转变为既将其作为防治灾害的措施,又将其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等等。

    救灾和治灾需要大量的物资投人,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市场机会。有关企业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抓住有利的市场机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援灾区救灾治灾,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并以此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启动经济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治理洪灾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财力——资金的制约。有了足够的资金,灾害的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迸;潜在的需求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而,如何有效地解决救灾治灾的资金来源就成为能否抓住机迟,治理灾害,发展经济的关键。

    救灾治灾的资金来源有四大途径:自己筹集、社会捐助、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灾区居民和企业自己筹款、自力更生,对于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次洪灾的治理同样需要继续发挥灾区人民在抗拱抢检中发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由于这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仅靠灾区人民自己的力量显然是难于在短期内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一方有难八方帮”,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大力支授,捐款捐物,对于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也十分重要。目前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以及关心我国灾区受灾人民的国际社会,对灾区人民的抗洪救灾工作给予了大量无私的援助。今后灾区的重建还需继续发挥这种社会捐助的作用。

    但无偿捐助毕竟是有限的。面对今年特大洪灾,不仅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需要巨大的资金投人,而且要从根本上防冶这种特大洪水带来的灾害,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各种永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综合治理,造福后代。显然,仅靠前两项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增加救灾冶灾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就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财政资金仍然是十分有很的。财政支出受财政收人的制约。大面积受灾使灾区生产下降,财政收八受到影响。在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治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解决办法之一,是通过一定的财政赤字来增加对救灾治灾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人。有人可能认为,财政赤字会带来通货膨胀,因而是不可行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财政赤字是否带来通货膨胀,一要看弥补赤字的方法,二要看当时的经济环境。弥补赤字有两种方法:向银行透支和发行国债。通过向银行透支,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会带来总需求的扩张,在经济巳经过热的情况下,可能带来或加剧通货膨胀。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得向财政透支。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宇,是支付能力从公众向政府的暂时转移,并不会使总需求扩大,也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总需求仍然相对不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且这种状况在短闷内还不可能根本改变。因而,当前以适当的财政赤字,通过增加国债发行来增加财政的治灾投人,不仅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发行国债只是需求的转移,怎么能够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呢?这也是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我国当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不是支付能力不足,而是需求意愿不足。由于企业投资赢利预期较差,从而制约了投资意愿。因而尽管利率多次下调,却仍是存款不断增加,投资、消费增长停滞不前。在此环境下,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治灾财政支出,将这部分剩余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当然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

     增加银行贷款则是解决灾区恢复主产、发展经济的又一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市场化改革的原则,财政资金除了用于救灾外,只能用于包括水利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人,而对于灾区大量竞争性行业的恢复生产,则不可能依靠财政资金的投人。银行贷款则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支持灾区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加政策性贷款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还得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意识的加强,出现了惜贷的情况,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受到制约。对灾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贷款能否得到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贷款风险总是有的,但对灾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贷款风险相对小。商业银行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既为灾区的重建工作做出重要贡献,银行又可从中获得发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