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验研究中的关键细节

四是既不询问那些迫使受访者经过计算才能回答的问题,也不设计那些经过长久的回忆也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例如对农民提问“前年种植业收入有多少”。如果今年年初询问农民去年的收支状况还不难得到回答,若问前年或更早些年的事情,除非农户存有账本,否则即使说出数字来也难保其准确性。仅就种植业收入的问题而言,最好是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年你家一共种了几亩地?” “种的什么庄稼?”“收了多少小麦(或其它农作物)?”“去年当地市场的小麦(或其它农作物)平均多少钱一斤(公斤)?”,等等。只要问明农户一年之内收获的各种农作物产量、产品销售价格、农户花费在种子、化肥、农膜、雇工、机器、水电等项目上的成本,输入计算机做一番处理就可以知道家庭种植业的毛利润(收入),那为什么还要占用宝贵的访谈时间要求农民心算呢?

五是如果要了解同一个村庄的农户所共有的特征,最好设计村级问卷从村委会成员那里采集信息,而不必把这些问题包含在农户问卷中去询问每个样本户,例如,村庄区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等。

六是在同一项专题抽样调查中,最好将同一个问卷母本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修改成专用问卷,以便了解特定地域特有的信息,同时省略特定地域受访者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例如,在近两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四川马边县的农民栽种茶树,陕西丹凤县的农民种植中药材,他们主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分别围绕各自的特色农作物展开。因此,我们在当地做过试调查之后,立即在县里修改打印问卷,分别用于两个地域的抽样调查。这两种专用问卷只是在农业生产分支方面的问题不一致,丝毫不妨碍调查结束后的数据处理。然而,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调查员和受访者浏览与他们无关的问题时可能产生的疑惑。

田野调查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选择和培训调查员。在仅凭课题组人力难以完成问卷访谈计划的情况下,就需要事先组织调查员队伍。大学生、当地统计局调查员、政府工作人员、村委会成员和村民小组长,等等,都属于优先考虑的调查员人选。无论从节约调研成本还是从提高信息准确性的角度来看,在调研乡镇和村庄聘请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做调查员,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挑选调查员的标准可以是性别中性,但若要做性别敏感的专题调查,例如妇女教育和培训、妇女就业、妇女生殖健康,等等,就必须在选择调查员时持有性别视角。我在组织前述山西农村妇女抽样调查的时候,只考虑到利用现有固定观察点的便利之处,却没有注意到调查员都是男性。结果,不少受访妇女都不大愿意回答问卷中有关自身健康状况和生育决策的问题。看来,做这类调查没有请当地妇联组织帮忙着实是失策。

调查员一旦选定,就要集中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一是使他们理解调查意图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以及填写要领;二是告知调查员预期的最优询问对象和抽样规则(最好在问卷上注明特定的询问对象,例如,村会计、农户户主、妇女、老人、村卫生员、村小学教师,等等);三是借助调研员熟悉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和民俗语言的优势,把问卷中的问题转化为当地农民容易理解的语言;四是把培训本身当作一次试调查,请调查员质疑问卷,以便在抽样调查开始之前做最后一次修改;五是在与调查员的交流中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尽可能激励他们对即将承担的任务产生兴趣,在实地调查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确认调研员是否能够正确填写问卷,我和同事们曾经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先行讲解问卷,然后请调查员填写,从中发现问题即当场讨论解决。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调查员对要求填写代码的问题不知如何是好,或者诱导受访者像学生猜测正确答案一样回答问题。为此,2002年我和几个博士生一起培训调查员的时候,改用示范的办法:在研讨会上随意挑选一个来自样本村的调查员,根据问卷上的问题对他进行访谈,将每一个问题和他的回答都写在黑板上。在示范过程中,其它调查员随时对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或者提出填写建议。有的调查员了解受访者的家庭情况,还情不自禁地和他/她一起提供信息甚至纠正受访者对问题的回答。事实表明,这种方法优于以往所有的培训方式。当我们进村走访已经接受过调查的样本户时,发现户主夫妇都知道问题代码或选择性回答是怎么回事。数据输入和清理结果也显示,问卷填写错误极少。

田野调查的第四个关键环节与前述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关,但这里着重讨论的是样本的选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调查重点是村庄和农户。在选定调研省和调研县后,最好请县里负责农村事务的职能部门,根据专题研究的需要推荐调研村名单,例如,做农民收入调查时,需要能够代表当地不同区位、不同人口规模的村庄;做政策效果评价时,需要特定政策干预行动覆盖的村庄和未覆盖的村庄(对照村);等等。至于从调研村里选择样本户,教科书里介绍的随机抽样方法当然最理想。然而贫困地区的农户通常居住分散,一个聚居点上只有3-5户人家,若用标准的随机抽样法则不能满足所需要的样本户数。此外,调查期间还时常遇到访谈对象不在家的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事先确定农户抽样原则,由调查员根据这些规定选择抽样户。

例如,2002年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进行以工代赈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时,为了保证抽取的农户样本包括足够多的项目参加户和非参加户,决定在每个调研县选择4个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抽样,每个村抽取60个样本户。我们在培训调查员的过程中获知,就一个行政村而言,明显的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所占的比率一般分别接近20%,余者尽管相互之间收入有差别,但通常都被视为中等人家。于是我们请样本村所在的乡政府负责人把调查员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从各自将要调查的村子里选择10个高收入户、10个低收入户和40个中等收入户进行问卷访谈。由于调查员都熟悉村里的农户生活状况,所以在培训期间就讨论决定了抽样户名单,并在组内确定了每个调查员所要访谈的人家。我们在回收问卷时曾询问调查员对访谈户进行分组的依据,她/他们回答说,是先前观察到的家庭房屋、耐用电器、家具、劳动力数量、主要劳力的文化程度、承包地规模、大牲畜饲养量等综合情况。这些不正是反映家庭财产和人力资源状况的指标吗?当我们利用计量模型进行收入统计分析的时候,这些指标几乎都是不可忽视的解释变量。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调查员对社会经济生活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判断力。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我们自己去抽样,也未必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田野调查的第五个关键环节是回收问卷。在这个环节上既节约时间又保证工作质量的办法,是研究人员在调研区域分批回收和检查问卷。我曾委托调查队邮寄问卷,结果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问卷有缺失;二是个别调查员填写的问卷出差错。当在异地发现并试图纠正这些问题的时候,麻烦可就多了。此时打电话常常找不到特定调查员;即使找到人,对方也可能回忆不起来差错是怎样发生的。为此,在调查员培训班结束之前,就需要与每个小组分别约定问卷回收时间和地点。问卷回收时,每个研究人员负责检查一定量的问卷,专门核查容易出错的地方,尤其要留意那些给出非正常回答的问卷。如果发现问题,当下就和调查员讨论。同时,询问调查员在访谈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或是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并加以记录,因为这些信息对于数据清理、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的写作往往至关重要。

田野调查犹如艺术创造,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总能发现不完美的地方。就我迄今为止参与的专题研究而言,那些我自认为设计周到、组织严密的田野调查都留有遗憾。因此,总是免不了要在统计分析阶段做些补充调查。有些缺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个案调查来回溯。例如,我做农村健康保险需求调查的时候,没有在问卷中包含足够的保险供给问题。不过,在弄清调研地区现有的保险制度安排后,课题组通过几个典型调查获得了必需的信息。然而有些遗憾却在短期内难以弥补。例如,我在上述农户问卷中没有对个人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提问,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放弃对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这种失误,来自我在问卷设计期间专题知识的缺乏。发现这个问题,是在研究走向深入的时候。虽然纠正这个失误只能有待于下一轮抽样调查,但是它足以作为一个警示,时常提醒我在问卷设计前竭尽可能去挖掘专题文献。

还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研究者对于乡村社会毕竟是匆匆过客,所做的专题调查只不过是撷取这个社会某个层面的部分特征。正因为如此,调查误差肯定存在。这就要求研究者除了采用技术手段减少误差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数据的背景。为此,需要在田野调查中把视野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全身心地感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后期数据处理过程中敏锐地把握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明晰地解释计量结果,在研究报告中写出内容丰满的篇章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