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博士生涯的十个“陷阱”

博士的淘汰率很高。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没能拿到学位。事实上,对于研究生院来说,这也一直是一个非常令人苦恼的问题。这个学期我正在辅导一批新的博士毕业班研究生,为了帮助他们,我决定把最有可能导致博士生涯失败的共性原因罗列出来。

以下是常常导致博士生涯失败的十大原因。

1.过分执着于成绩或者专业课

没人关心博士研究生的成绩。研究生院计算最理想的GPA(optimal GPA)的简单公式是这样的:

Optimal GPA = Minimum Required GPA + ε

GPA高于这个就意味着你在课堂上浪费了不少应该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其实,4.0的GPA足以让你的导师对你刮目相看。

在博士生涯最开始的两年里,研究生们应该去找到一位导师,选取一个研究领域,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尝试去做一些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显然,你在课程设计上花太多时间无助于你实现上述目的。

2. 学得太多

一些学生来读博是因为希望学的更多。

这并没有错,读博的过程本身就包括了大量的学习。但是,应该将精力集中在你的毕业论文方向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是浪费时间,也是没有必要的。

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学术论文,从而为提出创新的理论做准备。

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钻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

导师们对这些“好高骛远”的学生失去了耐心,因为他们不关注目标——对人类知识做出很小的、但是重要的贡献。。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博的时候,为了挖掘自身潜力,我因为“什么都想学”而饱尝教训。

在读博的前两年,学校里开设的任何课程我都会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甚至哲学。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上,我耗费了不少时间,但这跟我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

上述这些“启蒙”的代价就是我不得不延期一年毕业。

幸运的是,在我到处听课的时候,我还在做助教,也就意味着我不需要奖学金也可以生活。

3. 期待完美

在学术界,追求完美主义是痛苦的经历,尤其是对那些最聪明最用功的学生来说。

完美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最大限度的去接近它。

如果研究生们用在修饰学术论文上的精力一旦超过边际效应点,想去达到所谓的完美,那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就永远花不完。

那些没有完美论文大纲就也不动笔的学生是永远也开始不了论文的。对于这些在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动笔有困难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写论文是一系列重复性的步骤:开始是有一个框架和一些粗略的论点;写下来;修改;重复以上步骤。当你最后重复这些步骤到论文基本没有改动时,这就是边际效应点了。在这个阶段,文章修改一两次就足够了。

“足够好”比“完美”更好。

4.拖延症

完美主义者往往也是拖延症患者。

因此,那些“好高骛远”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动力取代了搞研究的。

研究生院看上去简直就是吸引各种拖延症者的磁铁。

不幸的是,研究生院也是筛选出效率低下者的筛子。

5.选题过早或过晚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充满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需求角色的互动。

在早期,导师应该亲手帮学生选好题并构思好论文框架。

在接近毕业阶段,研究生应该比导师更清楚之间的选题。一旦角色对调,她就得“自主选择”开始选题进行调研并着手开始写论文。即使她的导师不断让她做别的事情,她也朝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坚持走下去。

关键是时间点的把握。

在学生明白如何选好题、开好题之前让她去选题,最后会导致她交上来的是废纸一样的论文,这会把导师气个半死。

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坚持要到某一个点以后才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会则让导师精疲力竭,同时,导师也会开始期望这些时间投入是有“回报”的,也会让导师觉得赚这个培养费真是辛苦。

导师们期望毕业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达到讲师(proto-professor)的水平——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有能力去做好选题,并以合适的篇幅和视角去解答研究课题。

6.把研究生院当成了学校或者公司

读博士既不是读书,也不是工作。

读博应该是一场修行的体验过程,同时,还有享受被嫉妒的乐趣。解决难题、完成一篇漂亮的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需要日以继夜的苦思冥想。

要看完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需要对宗教那样的狂热才可能。伴随读博期间的是清贫与服从。毕业时你将得到一件博士服和一顶博士帽。

那些把研究生院看成公司的研究生们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获得学位,或者只能拿到准博士(ABD)。

7.忽视学位委员会

有的研究生忘记了学位委员会有权取消他们的学位。

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后几年里和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们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委员们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这些委员会成员可不像你导师那样可以成天见到,你会很容易忘记他告诉你的建议。

这不常发生,但是我曾见过一位学位委员会的老师和答辩人因为实验中对方程矩阵的运用意见不一致而大吵起来。这位老师曾在这位学生请教他的时候告诫过他对矩阵的选取有问题。而这位研究生忽视了他的建议。

他很幸运:只是被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

我还认识另外一个博士生,不是在答辩期间,而是在他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就无视学位委员会老师的建议,结果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学位委员会告诉他——整个初稿推倒重来。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学业。

8.目标过低

有的研究生指望花最少的力气拿到博士学位。

这样态度可想而知将来不会有教职留给他们。

而且,他们几乎不可能获得博士学位。

这些人为了逃避常常会多次不幸的改变选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接受一个应付了事的研究计划。

目标过低将导致你无法应对任何的不确定性。而研究恰恰充满了不确定性。

9.目标过高

博士学位对博士研究生来说,那就是读博期间的主要目标,的确如此。

但是,它不是终极目标。博士学位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研究生不必能治愈癌症或者实现冷聚变。不少顶尖的化学家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拿到学位的。爱因斯坦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的基本方法的。他没整对,因为他把一个因素设成了3。不过,他还是拿到了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能对人类知识领域的突破做出贡献。

研究生们应该以这样的影响力为毕生研究的奋斗目标。但是,你想在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一鸣惊人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就好像你头一回拿枪就打了个十环。只要你学会怎么开枪,多尝试直到你命中。

另外,读博的过程就是你为今后积累弹药的机会。有的导师会给你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课题清单,如果他们同意的话,在里面挑一个你感兴趣的而且最容易的试试。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怎么拿到博士学位的,关键是你接下来干啥。这才是读博期间训练的目的,而不是毕业课题本身。

10. 错过了真正的里程碑

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完成专业课程、毕业资格、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写在纸面上的要求。

事实上,真正的里程碑是能发表三篇和你研究课题大致相关的好论文。

课程设计和课程合格的机制设置是为了能挽回在招生时的失误。一位学生如果按时发表了论文就证明了她的学业没有掺假。

一旦一位学生发表了两篇好论文,并且能使答辩委员会相信她即将发表第三篇,那她就可以开题了。

一旦一位学生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鉴于她可以持续的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报告并获得同行的认同,她就可以充满信心的参加答辩了。如果她的这些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又有论题,还把她发表过的东西都装订成册,那她连毕业论文都弄好了。

我幻想去买一个工业订书机,把发表的三份学术期刊装订在一起,并把它称作“答辩者”(The Dissertator)。

当然,三篇发表论文远不足以获得一个教职——即使是在一个糟糕的学校。不过,对于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来说,已经足够了。

(编译自《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原文作者:Matt Might)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