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涂正革:感受计量经济学的魅力


 

从关注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协调关系,到探索我国低碳发展的现实路径,这些看似与计量经济学“不搭边”的课题,却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涂正革的研究兴趣。多年的专业积累,让他更倾向于运用实际数据来解析各种经济现象,以期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更为客观的参考依据。

一篇英文论文激发研究兴趣

曾经在企业工作过8年的涂正革,在学术道路上“起跑”较晚。但他说,值得庆幸的是,在每一阶段,他都遇到了良师,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自己的学术研究稳步前行。

涂正革攻读硕士时的导师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少平。王少平给没有任何计量经济学基础的涂正革布置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读一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计量经济学的前沿文献。涂正革用了6个月的时间,经过不断琢磨和反复求教,终于读通了这篇英文文献。其间的不易可想而知,也正是这篇被他翻阅了多次的论文,激发了他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兴趣。

读博期间,涂正革师从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林少宫教授。林少宫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让涂正革记忆犹新,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细致深入的治学理念。

2003年,涂正革到香港大学做研究助理,协助他的第三位导师肖耿开发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他用两年时间系统整理了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十几年的数据样本,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分析出我国工业生产力大约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未来数年内,中国经济是能够实现持续增长的。然而,这一结论与当时一些学者所持观点相左。

尽管如此,涂正革还是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将这一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现在,中国经济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涂正革当初的研究结论。涂正革回忆道,大概从那时起,他愈发真切地感知到计量经济学的“魅力”。

构建地区环境工业协调发展指数

“当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环境保护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环境保护和工业增长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相互协调。工业增长固然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却也不能因过度强调保护环境而被阻滞。”这些年,涂正革着力探索环境经济学和低碳经济研究等热点问题。

涂正革说:“工业增长必须与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我更想做的事情是,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将这一认知‘转化’为确切的量化指标,使之能够在我国工业增长方式的优化调整过程中发挥效用。”

想把工业增长、资源、环境三者“统筹”起来绝非易事,这涉及生活水平、技术引进、招商投资等诸多要素,更何况最终还得计算出一个有效的量化指数。涂正革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测度了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环境效率。立足这些实证研究结果,他构建了地区环境工业协调发展指数,以此衡量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这一指数不仅能够帮助界定各省工业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变化,也能为选择适宜的工业增长模式改革路径提供客观依据。

在进行低碳经济研究时,涂正革试图找寻出碳排放量、产业类型、能源结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之间的量化关系。在他看来,这项研究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上:能够更加准确地核算出各行业、各地区的碳排放量;更为直观地显示不同行业或地区碳排放量的差异。这对于推动区域间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不忘贮备知识

涂正革告诉记者,我国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不过,从计量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中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问题,并不多见。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少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只得靠自己一点点地谨慎摸索。

他也谈到,相较于专业素养而言,他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要贮备些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倘若只是一味地埋头钻研数据整理和计量方法,而忽略从历史维度、社会维度来解析经济现象,无疑是本末倒置。毕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终究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而不是罗列出一大串毫无意义的符号和数字。

“趁着暑假,我打算把《资本论》好好地读一读,拓展一下自己的研究思维。”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