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其仁:经验主义者的怀抱

周其仁说顾准对激进主义的反思、反省,使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

2014年经济学术圈里最热闹的,是经济学家周其仁和华生、贺雪峰有关土地流转问题的大论战。

在这场探讨中国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变革的辩论中,周其仁的立论显然有着远超论敌的基础——长达数年深入成都、重庆、深圳等各地,对城乡土地流转的一线调查研究和总结。

在中国经济学术圈里,一谈起周其仁的治学,同仁几乎毫无例外地赞叹: 他几乎是“一个无法模仿和复制的案例”,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基层一线做社会调研,年过六十,依然在用“脚力”和“脑力”丈量和思考中国社会的经济问题。
在好友汪丁丁的眼里,周其仁在社会调研领域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著名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

生于50年代的周其仁有着他那一代精英们的共同经历:曾投身过火热的共产主义理想,青少年期间“上山下乡”,70年代末“高考恢复”后继续学业。80年代初的开放年代,一群来自底层的中青年学子得以进入中南海,为中央献计献策。这构成了共和国决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周其仁说顾准对激进主义的反思、反省,使他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经验主义者。更为关键的,他遇到了此时刚复出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这位中共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曾因对50年代的农村公社化运动提出反对意见,被毛泽东批为“小脚女人”。在几起几落的幽暗岁月里,他从未停止对中国普通民众生存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在杜润生身边的日子,基本奠定了周其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杜的鼓励和引领下,他和这批中青年学子频频往来于田间炕头和中南海之间,把一份份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送呈中央。1981年,“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写入“一号文件”,从此普及大江南北,改革开放正式“破冰”。

杜润生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擅长变通的“精神遗产”,对周其仁影响深远。90年代海外求学归来,从电信、医改,到土地改革和城乡问题,他都延续着对中国市场化改革和体制突破的关切。毫无例外地,他都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出发,对基层创造性解决问题、变通和突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解放生产力的方案。

市场派经济学家普遍在民众和高层之间两面“不讨好”,处境尴尬,而周其仁一直以温和理性、“绵里藏针”的低调姿态存在着,一边对高层“建言”发声,一边在报章上孜孜不倦地写着普及常识的专栏文章。

偶尔,这位知青岁月在完达山狩猎的“温和派”也有举起猎枪的时候。2003年“顾郎之争”时,他以罕见的激愤姿态,对郎咸平的观点、论据逐条进行犀利和不留余地的批驳。一时令许多熟悉他风格的人大感意外。此后,中国经济开启“国进民退”的十年。

进入21世纪后,他的研究深入到中国农村改革最后一个堡垒——土地所有制问题。这既是一块最富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禁区”,也是近年来社会矛盾频频激化的“重灾区”。这也是“恩师”杜润生离世的嘱托——希望弟子们继续推动农村改革,改变农村的贫困问题。

无论或左或右,政治立场如何,你可以不完全认同周其仁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研究恐怕是含金量最高的。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