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LSE姚琦伟:统计学不只是一般性工具

人物名片
 
姚琦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特聘教授,中组部“”专家。
 
姚琦伟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力学系,1987年于武汉大学获统计学博士学位,1989至1991年期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费莱堡大学及海德堡大学访问,1993至1995年于英国肯特大学任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2000至2002年在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统计系任副教授(readerinstatistics),2002年起任该系系主任(chairinstatistics),2002年至今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特聘教授,2010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姚琦伟教授一直从事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及线性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回归分析、时空过程分析、经验似然及bootstrap方法,以及统计在金融、经济等方面中的应用。姚琦伟教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在多家知名统计学杂志担任副主编和联合编辑(co-editor).他还是皇家统计学会荣誉会员、国际统计研究所推选成员、美国统计协会、数理统计学会,泛华统计学会会员。

 
 我们在晚上9点45分开始与姚老师的对话。在访谈正式开始之前,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由于时间安排上的疏忽,我们没有在原定时间内和姚老师取得联系,而是在近一个小时后才匆匆拨通接向姚老师房间的电话,当我们忐忑不安的握着电话时,姚老师爽朗的笑声驱散了一切不安与疑虑。
 
访谈是以一系列略显生硬的问题为线索而逐步展开的,姚老师在交谈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洒脱灵动让我们享受到了一种娓娓道来的乐趣。
 
【专业选择】
 
 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姚老师的研究领域,当谈到为什么选择统计学时,姚老师回忆了张尧庭教授对他的影响,并勾勒了曾经的学生生涯。他谈到,是张教授结合时代背景对统计学的一番评论,使他在求知欲之外多了一层使命感,多了一份为国家统计事业努力的激情与信念,而这正是他选择统计学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原因。“张老师是我的师长,也是我很好的朋友”,姚老师如是说到,缓缓的语调中浸润着醇厚的感激与怀念。当张尧庭教授首次建议姚老师出国留学时,他拒绝了,他坚持要在国内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洪堡奖学金的资助下,姚老师于思想之乡、学术氛围浓郁的德国开始了两年自由的学习和思考。
 
【博士论文】
 
当问到博士论文的写作时,姚老师爽朗的笑了,一段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也由此铺开。在他开始博士学习半年之后,张尧庭教授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avid Siegmund教授到武汉大学讲学,题目是“越界概率与变点模型”。在张教授的要求下,姚老师负责担任这门课的翻译。为了更好的做好翻译工作,姚老师在上课的前一天,根据Siegmund教授提供的课堂讲稿,事先认真研读。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在连续一个月的翻译、阅读之后,姚老师发现自己对这一论题产生了兴趣,并在和Siegmund教授、张教授相互沟通后,最终确定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在该研究方向上基本空缺,姚老师只能依靠和Siegmund教授的邮件交流来获取有效信息,大部分时间里都要求自身不懈的自学、钻研。回望曾经走过的这段时光,姚老师坦言,那是一段艰辛的路程。天道酬勤,姚老师有关博士论文的研究得到了Siegmund教授的赏识,因此当听闻姚老师准备申请洪堡奖学金后,Siegmund教授特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使他得以顺利获得这笔奖学金。
 
【求学海外】
 
在德国大学学习两年之后,姚老师又前往英国作了一年的研究工作。对于在德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姚老师谈到,德国教授多只一生研究一个问题,这点与英美大学的大多数教授有所差异。因此在德国期间,“我向他们学习怎么思考,怎么提出问题。”姚老师强调,在中国国内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和统计学的训练为他奠定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并赋予他深刻的洞察力,在德国大学的两年提问、思考则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敏锐的问题触感。最后,作为统计之乡的英国,由于大量的思想和问题交汇、盘桓于此,学术交流十分热烈,这正好为准备就绪的姚老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天地,同时也使他的所学所思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发挥。
 
【学术研究】
 
当谈到为什么对计量经济学感兴趣,姚老师笑了,他向我们解释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时间序列。在较早的一段时间里,时间序列在统计学中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学界对其地位和属性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而后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随着统计学的向前发展,大家发现众多数据实质上是时间序列,必须考虑相关性;另一个因素则在于计量经济学的推动。姚老师谈到,他对计量的兴趣主要是从统计学的角度。他认为,统计学科的重要性不在于创造出一个一般性工具,而是从不同的领域中发掘可以相互借鉴的工具和想法,而计量经济学则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在这过程中,有大量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众多具体的困难需要思考,这恰好为统计学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将创造力发挥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姚老师在谈话中不断向我们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聊到文章发表与研究合作时,姚老师兴致酣然的回忆了他与著名统计学家范剑青教授和Peter Hall教授的交流合作。在英国的留学期间,应导师汤家豪教授的要求,姚老师主要研究非线性时间序列和混沌。研究期间涉及到一个敏感度的问题,需要对相关导数进行估计,而姚老师在之前一次统计会议中了解到范剑青教授正好处理过这一问题,两人的合作交流也就由此开始。而与Peter Hall教授的相识则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中,当时姚老师就估计条件分布函数的相关问题向Peter Hall教授作了提问,教授当时不能给出答案,但在午夜时分,Peter Hall灵感降临,立即提笔写出两个方法,并在第二天把想法告诉给了姚老师。姚老师坦言,在和这些统计学界的顶级学者交流中,他加深了对于“怎么想问题,怎么把问题提出来,怎样把论文写的清晰”等问题的理解,也使他的研究工作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家庭与学术生活】
 
对于学术研究的乐趣,姚老师说到,学术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乃至一种习惯,他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同时在大学担任教职、从事科研活动,使他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经常旅行,从而见识一些有趣的事和人。
 
在谈到职业生涯时,姚老师向我们回忆了他受聘LSE(伦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的经历。最初姚老师并没有意愿前往LSE,他对于在肯特大学的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当时,LSE计划成立一个时间序列中心,希望得到该领域重要专家的加盟与支持。汤家豪和Peter Hall教授已先后接受聘任,并邀请姚老师一同加入。“碍于情面”,姚老师来到了LSE,并接受了面试,出乎意料的是,当在座的面试官见到他后,没有提出一个技术性问题,却只说到,“我们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只是想告诉你,这里非常需要你”。这让姚老师初次感受到了LSE的真诚。事情到此还未结束,当姚老师面试之后完回到家中,LSE的院长电话联系,再次诚挚邀请他加盟LSE,并描绘了时间序列中心建设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一所具有悠久而辉煌历史的名校,LSE的执着与真诚让姚老师十分感动,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姚老师学术之外的生活朴实雅致。他喜欢爬山、在伦敦散步以及和孩子一起打羽毛球。由于平时教学、科研、事务工作繁忙,姚老师较少有时间待在家中,即使在家也多沉浸于书房,以至于他14岁的孩子抱怨道,只有在球场上才能和爸爸交谈,言及至此,姚老师饱含歉意的慈爱令我们动容。在谈到志向与理想时,姚老师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安心的人”。在科研中,姚老师更关注做自己做感兴趣的话题,他谈到自己的目标是,“一年做一件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有意思的事情。”同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能够认真做好眼前的事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