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那些年复旦的学术型校友

导读

王勇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他于2000年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文为王勇博士授权本站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复旦读96级本科时,我虽然是世界经济系的学生,却在经济系正式修过好几门课,包括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陆铭教的劳动经济学、袁志刚老师的中级宏观与中级微观(那年张军老师没有教中级微观)、石磊老师的产业组织理论;旁听了一学期经济学院博士生的专题课(蒋学模、洪文达、张军等轮流授课)。我们那届世经系最好的课程当然是刚从澳洲回来的韦森老师的比较经济学!那时我大三,上完了韦森老师一学期的课以后,耳濡目染,让我突然觉得当经济学家非常有意思。精品课程还有华民老师的国际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谢识予老师的博弈论;尹翔硕老师的国际贸易概论也很不错,等等。

大三下学期,我的经济学启蒙恩师韦森告诉我北大有个叫CCER的地方。因为我在两个系都上过课的缘故,所以给我写直升CCER推荐信的四位老师除了世经系韦森老师和谢识予老师(国际经济专业导师)之外,还有经济系的张军老师与袁志刚老师。

而与我互动比较多的“学术型”学生更多的却都是经济系的。大四时我自学刚被翻译成中文的David 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后来发现翻译者苏剑竟变成我在北大CCER的师兄),该书前三章都是经济增长,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直到现在仍不能自拔。我学里面的动态优化相位图,还写了一个小模型,遂被陆铭引介给经济系的另外一位研究生宋铮,于是在复旦南区宿舍我第一次见到了宋铮及其室友赵扬,如今两位师兄都在香港......

经济系的陆铭、陈钊当学生时联合创办了一份学术小报,该报成了经济学院本科生学术精神的传承体。由该报我结识了同级经济系的张吉鹏、低两级的经济系师妹吴桂英、以及卢杨...... 记得再后面的经济系的钟宁桦、王伟等人也当过该小报的主编,后来也都成了我北大CCER的师弟,还有徐轶青。说起CCER,那时我大四去参加直升研究生的面试,便找到了复旦经济系硕士毕业的胡书东师兄询问,他当时已经是林毅夫老师的博士生,非常热情地指点了我。帮助我的还有复旦国金系毕业的CCER师姐肖娟。与我同年去CCER读书的还有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夏业良,他是去当林毅夫老师的博士后。复旦大学毛主席像后面每周日下午都有英语角活动,我常年参加练习口语,是在那里我首次见到了夏业良师兄。

我北大读书时放假回上海崇明老家,便经常回复旦看望韦森老师,聆听其教诲。因为与复旦经济系的研究生比较熟悉的缘故,又加上韦森老师的介绍,随后我就又认识了秦蓓、冯曲、王永钦、章元、封进、樊潇彦等诸位经济系的硕士生或或博士生,每次与陆铭、陈钊等这些在经济系任教的一大群青年才俊,在卿云楼一起喝茶聊侃中国的经济学问题时,我都感觉超级舒服。这是一个扎根研究中国本土问题的高产的梦幻研究团队,诠释了“复旦制造、复旦创造”的经济学新生代的独特的学术品牌。巡视全国,绝无仅有。

复旦经济系毕业的师姐贾攀乐与我在复旦没有交集,第一次见到她是在若干年后的芝加哥大学,我与师弟柴桦都在那里读书,一起见到了来芝大访问的她,听她讲述自己写博士论文时“过山车式”的经历。在芝大时还认识了前来当访问学者的复旦经济系博士毕业的赵红军。数年后我又在厦大遇到复旦经济系毕业的方颖师兄,还有至今微信交流无数却仍未见面的复旦经济系毕业生、在上财工作的陈杰师兄(好像是与贾攀乐复旦本科同班、与宋铮复旦研究生同班)。与我本科同级的两位经济系学生黄效(在美国工作、计量经济学家)与张巍(后竟然转读复旦计算系博士然后留校任教)甚至还是我在民本中学高中时的校友。

作为世经系的学生,若只说与经济系学生的交往是不够厚道的,需要再提一下世经系的学术型同学与师兄弟。若是追溯世经系毕业很多学术界的前辈师兄师姐,那可以列出一长串华丽丽的名字。但与我读书时有交集并且后来做学术的,我认识的却并不很多,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前后级之间交流得不多。比如世经系师弟马弘与我读书时有交集,但却是在我们博士毕业以后才互相认识的。我上一级的师姐潘选读书时倒是认识的,现在同济大学当教授,也是最近才微信联络上。世经系师弟柴桦、师妹海荣后来也成了CCER校友,所以比较熟。

本科世经系同班好友胡伟俊与我经常去一起打乒乓球。伟俊到北大光华硕士毕业后再到加州戴维斯分校读经济学博士,后也到香港工作。同班同学读完博士的,还有蔡晓月,她复旦博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这给我们同班同学复旦聚会、以及了解复旦近况都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同班同学蔡祥英语特别好,在康奈尔读了经济学博士又紧接读了JD,后也辗转来到了香港。我同宿舍的王疆华与孙奇峰后来都在复旦世经系继续读了硕士,凭他们俩高智商与高素质,若继续读博士做做学问肯定都没问题,但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硕士一毕业就进入商界,现在都做得很成功。我感觉世经系学生的主流是重商不重学,还有几位同班的学霸MM到了美国名校读经济系博士,中途发现这不是她们的真爱,于是果断离开投身商界......的确,读博士做学术,对于世经系的很多同学来说,非不能为,实不愿为也。

本科读书时,我认识的世经系硕、博士研究生很少,只有大三以后担任我们辅导员的强永昌老师,以及韦森老师在复旦收的第一个硕士生赵冠弢。我们那届,就连大一时的辅导员都是经济系的硕士生许晓茵。我从复旦毕业以后,才又陆陆续续认识韦森门下越来越多的世经系硕、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们,比如席天扬、方钦、梁捷等人,也是在那时第一次在餐桌上见到了杨荷。至于冯帅章、陈凯迹、田素华等几位师兄虽都在世经系读的硕士,但读书时与我没什么交集,也是工作后才慢慢认识的。要说真正有交集的,是当年在人行上海分行工作的世经系杨桓兴师兄,他教过我国际金融概论,后来杨师兄到Penn读博,现为OSU的经济学教授,主要做微观经济学。当年担任过经院学生会主席的世经系张昕师兄曾教我们货币银行学,后来张师兄到UCLA读政治学博士,现为华师大政治学教授,俄语也非常好。

以上杂七杂八提到很多人名,如果读者是在经济学术界工作,特别是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工作过的话,想必对其中不少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吧。其实,这样杂乱的写法对于人名挂一漏万是必然的,比如我的论文合作者杜巨澜和孙煜也都是复旦经济学院毕业的,还有刘学文、陆毅、缪延亮、白洁等人虽然并非经济学院,可是都与我年龄大致相仿,且有各种交集的从事经济学/金融学学术或政策研究的复旦校友。

就以此无厘头的八卦文章纪念我与复旦结缘的20周年,也纪念我与经济学结缘的20周年吧。这种散乱的感觉,正好是当下自己的心绪。


2016年5月某日凌晨写于香港清水湾

原标题为《王勇:在复旦经院读本科那些年遇到的“学术型”校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