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是一个造就每个人基本人格、培养基本良知,每个人可以自由想象,没有太多约束的地方。”石磊教授如是说,这也是石磊书记心中的经济学院。
学术良知 独立思维
一个学院到底怎样培养基本人格,造就基本良知?这就涉及到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国家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怎么把握学生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着这样一个基本目标定位,以及对经济学科任务的理解,第一方面,我们更多地强调每一个人基本的学术良知和基本的人格。基本的学术良知就是说你对这个社会要有所理解,要有责任担当,要有起码的是非标准,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责任担当,不是在强调自我独立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完全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而是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求体系之内,这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第二方面,我们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个人自由想象的能力,这个自由的空间包括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未来我们经济学的人才有什么具体需要,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有关人士统计,重点大学里,尤其是在欧美重点大学里面做学术研究,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还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最多。这个统计虽然是动态的,但也表明经院十分注重国际化的思维、普遍能力的培养。第三方面,要培养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否则,独立思维可能会走偏。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结构,超越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知识结构、历史知识、政治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性的学科,包括理性应用分析的一些工具。当学生刚入校或者刚毕业时,让学生总结几年以来到底学了什么,大部分人是茫然的。但是迈入社会后,在个人需求和个人能力相衔接过程中逐步发现,原来我们受教育期间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自主选择有目标的规划,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又适合社会发展的一种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还有一种好处,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时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这是经济学院重基础宽口径带来的基础,这不限于经济学院,复旦其他学院其他学科也注重培养这一理念。
莘莘学子
关于人才的基本去向,从复旦经院已有的数据可以看出,经院学子大部分在经济领域中,尤其很多同学在大公司、金融机构做首席经济学家或者首席分析师。这种现状不是说一定体现经济学院的优势,而是她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特点,这个特点可能不是我们当初刻意营造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同时复旦经济学院进入官员体系的学子不多,有人认为这是我们的缺陷,但是我们却更多当做是特点。我们不拒绝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公务员,甚至造就更多的官员,但是我们认为复旦大学身居上海,身居国际化大都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学知识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成功的教授、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其他领域的紧缺人才,而高级公务员只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最起码它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
教学相长调整人才结构
根据经济学院成立30周年以来,加上1917年经济学科成立以来积累的经验,经济学科目前面临重大调整,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经济技术结构的调整、国家的转型,尤其针对市场化的加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这涉及到经济学院的学科未来如何发展。从我们的规划情况和大家的共同认知来看,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调整学科结构,调整我们的现有方式,调整培养模式,目的就是做到人才培养模式更优化。其次还有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人才总量可观,但是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存量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更多是在一些国际市场上,有潜力、有才华、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处于经济学研究领域前沿的这一批中青年人才。还有在二级市场上,我们会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有效的方法去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加入教学团队,使我们育人的能力得以加强,未来让更多人才对复旦有所期待。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容小觑。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普遍道理。如果师生不能相长,教育不能相长,肯定就是自说自话,学生被动接受。从经院培养人才、教学相长来看,确实存在蛮令人感概的因素:良好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一脉相承,老一辈经济学家,像蒋学模、漆其生、张薰华、伍柏麟以及他们同辈,或者是更早的经济学家,我们现在总结他们学术贡献时,论文成果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精神的传承,有此培养,就会有更多的人加以传承;有此传承,学术良知、道德良知、国家意志、责任担当就永远不会湮灭。从1975年经济学院建立以来,能够在国际上有所成就,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让社会各界对经济学院都有高度认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术自由 寻求真理
谈及学术精神,石磊书记则像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学术精神”。第一,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毫不动摇。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原有的理论基础提出一些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第一种,原有的理论基础不可以动,现实社会理论归理论,似乎是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地位,久而久之,事实上不经意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了,因为没有用发展的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在经济学院,共识就是发展的态度对待这个重要的理论,用实践丰富它,这样就使得它换角度焕发了生机,使得其没有经济市场化当中被边缘化,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意义。第二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经济学院尤其排斥导师把学生招进来为自己打工。学生可以独立发展,不必要研究老师的问题,帮老师写论文。老师先要了解学生,如果对我的研究理论有兴趣,完全可以在一个领域中共同研究,共同发展成果;如果你对我的领域总体上有兴趣,可能对另外的方面、更细致的领域感兴趣,老师会指导你,不影响学生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这也凸显了学术自由的概念,没有太多禁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用导师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兴趣会局限学生发展。在这样一个认知下,每个人都愉快的争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最后只会使学生越辩越明。每一个学术团队,有的以课题,有的以系所为单位,每周都有很多学术论坛,非常自由。最终的目的是寻求共识,寻求真理。抱着寻求真理的态度,相信最后也不会因为观点分歧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总体上我们的学术团队比较和谐,内心都恪守一种学术精神。
经济学理论中国化
而关于学术发展问题,或者经济学院如何在模型的禁锢下,突破模型的框架适应我国的经济实践,石磊书记则强调“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中国化有三个重点:第一是把现在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变成中国人能够理解、接受、实践的话语体系,从而它就成为一种方法论,一种知识体系,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理论工具;第二是中国化。中国有自身的制度特征和中国国情。中国化不是指扭曲原来的学术道理,不是另外在经济运行社会发展规律之外造一个与中国无关的中国特色。而是在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重点以发展的观点,把现在经济学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在微观经济学中就是找准均衡点。中国这些年摸着石头过河,就说明走完第一步不知道第二步在哪,这正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些理论是有基础的,如果不能把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实践就找不到理论基础。第三,中国化就是很好的把理论工具跟中国发展在制定政策发展上结合。制定政策必须有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就变成政府拍脑袋行为,很多实践经验表明,没有理论基础的拍脑袋行为是错的。实践在理论面前不是适应理论,成熟的理论经过检验是正确的理论,就是一般的共识,共识加上中国的特点,两者结合,理论可以很好的实践,实践可以很好的丰富理论。
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
经院学子不止有学术精神,还有家国情怀。经济学院有很多知名校友,享誉国际。如魏尚进、朱民等。而这些知校友之所以享誉国际,总结下来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虽然多年在国外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但是对中国的情况并不陌生,始终以爱国之心关注中国的发展,把中国丰富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和理论相结合,针对中国问题,中国数据,在西方他们的研究是超人一等的;回国之后,对中国问题也十分熟悉,始终把中国问题当做他们经济学研究的素材,始终把他们良好的经济学训练当成研究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其实我们培养人才要把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更多的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也可以表明经院学子的家国情怀、国家意识。石磊书记认为,首先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个就是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国家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第四是国家发展对我们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要求;第五是用什么样的教育培养理念,才能为国家造就能力更强、经济学研究成果更丰富、培养人才能力更强的人才队伍。
寄予厚望 畅想未来
石磊书记对于经院未来30年甚至于60年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设想。“庆祝经济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对未来的规划难免成为更紧迫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对我们有所期待,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复旦校友也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成就永远只是历史,更重要的看我们如何书写更好的未来。”石磊书记认为,未来的经济学院在现有的基础上,从学科方面看,金融——应用经济学中重要的学科,一个需求量非常大的学科,显然经院的重点不在满足于传统金融在国内已有学科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对人才队伍的需求,对金融教学研究的需求,更多的关注互联互通机制下,传统金融如何改造的问题,包括其经营模式、风险防控的机制、金融机构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是金融学科重点要做的事情。还有就是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学科。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理论学科已经在很多领域中有重大创新,如今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把长期理论创新的结果,有效的跟中国实践发展结合起来,跟世界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丰富理论体系,使得任何理论都成为很鲜活的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第三,经济学院的理论在其他各领域当中,比如贸易理论、公共金融领域、保险理论以及其他延伸出来的相关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其他一些理论,怎样根据国家需要: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制定政策的需要,很据这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经院的学科,从而强化经济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经济学院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石磊,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