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清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整合”会议召开

2014年11月1-2日,首届“上财经济史学Workshop”暨“清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整合”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隆重举行。本届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旨在推进对历史上的重大经济问题及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的相关经济史学问题的深度交流和探讨,推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学科发展。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高超群研究员,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经济史学系系主任程霖教授在闭幕式上进行会议总结。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11-2014)Avner Greif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国亮教授以及我国著名金融史研究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杜恂诚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分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演讲。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武藏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中青年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与会专家以“清以来中国金融市场整合”为主题,主要围绕清以来中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育、整合和长期趋势;同一时期中西方金融市场发展和整合的比较研究;以及与金融市场整合相关的经济思想等问题展开了为期一天半的积极研讨。会议还吸引了大批对研讨主题感兴趣的师生前来旁听。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高超群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的同仁,“特别是我自己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经济史研究领域,正在发生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

高超群表示,这些变化对杂志的未来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否则作为经济史学界同仁们的交流平台,《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恐怕会有和研究脱离的危险。

高超群认为,这些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从全球视野重新审视历史上中国经济实践的经验。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史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个单独的学术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外学术交流加强,中国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从研究的选题、角度、方法,到背后的历史观,都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历史领域,比较明显地就是从革命史观向现代化史观的转变,在我们经济史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也开始积极地学习、引进和模仿西方同行的经验。但近年来,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出现,研究者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入介绍,或者用西方的理论处理中国的材料,以验证或者反驳既有的理论。研究者更多地是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实践,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中国的经验也是全球历史的一部分,中国的经验也不只是需要被处理和拣选的材料,不再只是一个被观察和解释的对象,它也是一个主体。此前中国的经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归纳总结和理论表达。

高超群认为,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全球史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或者说是一种历史观。中国不再被视为一种例外,无足轻重的特殊存在,或者是需要努力、改变才能回到人类文明的主流中去。在欧美学者,这是他们突破欧洲中心论的努力,在中国学者可能也是我们突破中国独特论的机会。这次会议有很多国外学者参加,也有好几篇论文涉及到全球史和中外比较,葛雷夫教授的发言也是关于这一主题的。顺理成章,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历史主张也在成长,就是对于中国独特性的强调和发掘,这次会议中萧国亮教授的演讲就是关于这一主题的。这种张力对经济史研究,对全球视野的成熟是特别有益的。

高超群还表示,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史学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随着老一辈学者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学术的标准,乃至研究者的职业伦理都受到很大挑战。老一辈学者凭借个人的操守、人格境界等个人性因素曾经营造了良好学术研究氛围,但随着他们推出研究领域,这种风气的影响力逐渐消退。而经济史研究的不景气、高校、研究机构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论文的发表、评奖,尤其重要的是,研究者之间自发的学术评价机制日益功利化,缺乏客观的、公认的学术标准,甚至学术会议上真正严肃地学术讨论、对话都很少出现。但与此同时,特别是在一些年轻学者中,将研究作为一种韦伯所说的“志业”的风气在出现并壮大。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不好的研究,在研究从业者中间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并且要树立这种评价的重要地位,而不是依靠学术以外的力量和因素来评价学术研究。对于研究成果,学者之间也应该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这是学术共同体建设最基础的因素。

高超群认为,这次会议,主题集中,与会者都有认真准备,像这样的小规模、深入讨论的学术会议,是有助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开始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也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得到了包括与会很多同仁和老师在内的许多学者的支持和帮助,非常感激(这一制度是在封越建研究员的大力努力下实现的)。在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上,也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首先是来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规范的冲击,最直接的反映是在论文的写作方式上,对于文献综述、问题意识、方法和理论的选择等方面都逐渐在形成一些新的规范,这种论文写作方式就是学术规范变化的外在表现。当然,我们很难说,这一规范就是完美无缺的,就是唯一正确的,但它的确对经济史的研究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起码是有益的促进,会带来某种良性的竞争。我们看到,这次会议中,许多论文都是在与前人展开积极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展现自己研究的贡献和价值。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