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014年第二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召开

    7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与解放日报共同主办本季 “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沪上知名经济学者齐聚解放日报社,聚焦全球经济复苏,聚焦中国经济走势,聚焦“微刺激”等等,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头脑风暴”。

   全球经济仍是一场“弱复苏”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已是毋庸置疑。然而,对于这一场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它带给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乐观?与会经济学者们的判断,还是略显谨慎的。

    “现在全球经济复苏还是一种短周期的复苏,呈现不明显特征。而且发达国家出现复苏的拐点和新兴经济体不一样。”这是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教授给出的总体判断。

    具体来看全球经济复苏情况,上海社会科学院徐明棋研究员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定;欧洲经济复苏略显乏力,而且不同国家之间差异明显,德国、英国情况较好,法国相对较弱,意大利形势更差,仍然是负增长;日本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复苏态势不乐观;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也在下降。整体来看仍然是一场“弱复苏”。
  
  如何应对这一场“弱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潘英丽觉得应该更多地鼓励对外投资,包括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要更多以人民币的方式来推进对外投资和贸易,这样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也能缓解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压力。基于对美元汇率长期变动的研究,未来三五年美元会有一波升势,但接着可能会是一个更长的贬值周期,因此要趁美国量化宽松退出,在美元升值过程当中尽快地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出去或者尽可能分散。“不过,在资本输出过程中,人民币可能出现轻微贬值,这种贬值是好事,可缓解我们转型的困难,起到一种缓冲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陈飞翔教授把世界经济长期未能走出困境,归咎于世界经济秩序出现了问题。他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就是国际经济体系不合理,因此“在下一步的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放在推进世界经济秩序全过程方面”。
   
    “微刺激”政策效果几何

  全球经济“弱复苏”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并不乐观,下行的压力很大。

    各种刺激政策应声出炉,比如财政刺激,投资加减税。投资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房投资,以及允许民间资本参与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铁路。今年铁路建设投资额度几度上调已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20.5%。此外还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投资。减税则主要针对小微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财政部决定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将6%和4%的征税率统一调整为3%。货币政策的刺激措施主要是三次降准。其他措施,如一些消费补贴,支持外贸稳定的措施。

    在我院陈宪教授看来,“这些谈不上大规模刺激,不能和2008年时的4万亿人民币相提并论,属于小规模温和刺激。”他对于“微刺激”的提法表示认同:中国经济今年1至4月份的表现低于预期,4月份增长势头进一步放缓。这个形势下需要正确把握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均衡,如果不采取刺激措施,今年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增长目标。当然,刺激措施也不能过头,来妨碍结构性调整的努力。“从目前增长来看,与增长目标的差距不明显,所以刺激措施不应该是大规模,而应该是适度或者是温和的。”    

    初步评价“微刺激”的效果,陈宪强调,5月份的数据已经有了一些反应。而因为刺激措施大多是在5、6月份宣布的,因此下半年的政策效果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他预测下半年经济增长会快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预计在7.6%的水平。

    不过,也有专家并不是很认同政策刺激和干预经济的效果。我院施浩就直言,30年前的中国,社会产品少,经济结构简单,政策刺激或干预,很容易达到预期效果。如今,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情况下,干预的效果减弱,而且“多做多错”。他认为,未来政府干预尤其是具体的事情,还是要少一点,更谨慎一点。

    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了吗

  房地产市场,在任何时候都备受关注。而“拐点说”,又总是话题焦点。圆桌会议上也不例外。潘英丽认为,今年年初对于 “拐点说”还有争议,但到了年中,房地产市场拐点已经显现。上海社科院权衡研究员认同 “拐点说”:从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拐点,即便价格仍可以看多。但目前的房地产市场面临去存货化、去泡沫,包括二、三线城市新开工面积、成交额、投资增长都已出现下滑。

    权衡认为,当前的现状,减速和产能过剩并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陷入困境,逼着现有的政策去产能化,去泡沫化,调结构,促转型。但这样的政策导向,会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新的后遗症,短期会不会导致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会不会因为房地产经济的资金链问题,引发整体金融风险?这些都值得警惕。

    加快转型仍需要寻找动力

  判断经济形势,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减缓,已是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专家们一致认为,产能过剩以后,投资动力不足,是一个大趋势。但从转型来看,也不乏一些好的迹象。上海社科院石良平教授列举了三个好的迹象:第一,去年,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经济如此下行,增长率下行,但就业率没有下来;第三,投资结构调整,固定资产回落比GDP快。    

   尽管经济动力还是不足,但石良平认为,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来做结构调整,而且调整效果开始显现了。    

   潘英丽则认为,当前情况下,政府其实很希望能通过启动股权融资来去杠杆,只是从2007年、2008年开始,就有了股票市场危机,迄今尚未走出危机。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也都经历传统的产能过剩,因此对他们注入新增杠杆没有意义,而是要去杠杆。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最近出台新政,股票市场上并购,不需要再审批。潘英丽觉得这是个利好,通过并购把“烂”企业赶下市场,将好企业注入,整个市场才有可能逐步好起来。除此之外,潘英丽表示比较倾向于启动政府信用,中央财政和地方省级政府是可以加杠杆的,他们是可以通过发债来推动新产业,或是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来推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    

    潘英丽觉得有一项改革,可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谋求突破。自贸区可尝试司法和执法体系的独立,寻求保护产权方面法律制度的突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自贸区试点知识产权专业法院,先在上海推,然后在金融领域推,最后向长三角和全国覆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