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国内首份“就业质量指数”正式发布

  2011年11月5日上午,《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会暨包容性增长下的就业质量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出席的领导和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研究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施子海副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王亚栋副司长、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赵云城主任、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宋丰景副局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车伟研究员、中国社学科学杂志社经济室主任林跃勤研究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赵立卫研究员、全国青联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晓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副院长杨澄宇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李宝元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曲如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子总编辑等。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信息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科学时报、新浪网等10余家新闻媒体的朋友。此外,出席发布会和研讨会的还有北师大相关部处领导、有关学院的教师和同学等。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在致辞中对赖德胜教授的研究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该研究成果对我校经济学科建设的意义,认为《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是课题组在这方面把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所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努力,并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们作出更多的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咨询建议,探索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其他各与会专家学者对本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就业质量已成为制约劳动力就业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下一步促进就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设定的就业质量指数共涉及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6方面的内容,在这6个维度指标下还设了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报告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2007年及2008年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2007年仅得33.23分,2008年略有上升,也只有34.81分;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外,大部分省份的就业质量指数较低,发展不协调,两年总指数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北京、上海、天津。随着经济发展,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较小,但西部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本报告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认为,现阶段提高就业质量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包容性增长是一种能够促进就业扩大和收入平等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就业和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就业的扩大和提升以及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通过经济增长使就业得到扩大和提升,使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并平等地分配。通过包容性增长,达到高增长——高就业——高收入——高消费——高增长的高位循环,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为此,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保障劳动者权益、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市场一体化。

  赖德胜教授指出,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业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依然明显,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二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工资增度较慢,而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保障水平不高;四是劳资关系问题突出等。由此可见,就业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次发布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是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相信这个报告的发布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特别对就业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