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展望论坛之八: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同学、各位来宾,网络上正在收看直播的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的合伙人王璞。这里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万众楼。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2007年,是值得回顾的一年,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北京奥运会将拉开帷幕,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同时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这三组数据都值得我们期待。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了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国经济的饕餮大餐,共同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今天是第八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今天参加这个话题讨论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康荣平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杨壮教授。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我想我们分成几个板块来讨论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话题,首先第一个部分就是岁末年初,我们就盘点一下2007这一年里面有哪些让我们记忆犹新的事件?我想首先有请我们台上就坐康教授先谈一下您认为2007年企业界值得关注的走出去的一些事例。

  康荣平:刚才我们还议论呢,今年没有大事,不像前几年。

  主持人:04年是联想,IBM走出去。

  康荣平:对,今年感觉都是,非要说一个什么呢?感觉好像大家,就是越来越多的,数量已经非常多了,多到用一个什么概念?就好像一个命令下来,大家都在往外走(笑),有这种感觉。

  主持人:用一个不贴切的比喻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康荣平:今年是有一系列比较小的,不是那么大的,或者不是那么惊动的并购,也还是有很多,我前两天看一个数,好像截至到10月份,并购总额已经是100多亿美元了,这个数是比往年要突出一些。

  主持人:有没有具体的一个企业的例子。

  康荣平:今年非要说一件事的话,我觉得联想好像二季报还不错,这个事还值得说一句!因为联想那次并购等于是一个“蛇吞象”,我一直喊大家不要学,因为风险太大,你没有柳传志那两下子你不要去试,但是对联想来说也确实很不容易,都多长时间呢?将近两年了。

  主持人:04年公布,05年正式完成,应该算三年了。

  康荣平:将近三年了,现在终于看数字来说,已经不错了,稳住阵脚了。

  主持人:但也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他走出去以后,原来是戴尔第一,惠普第二,他第三,现在格局好象有一点变了,是不是惠普第一了,戴尔第二,宏基第三,是不是他第四了。

  康荣平:那一块我不太清楚,当时好像联想是第九。你通过并购你到前六就够本了(笑),我当时算了那么一个帐,不管怎么的,往前进了,而且今年从数字上盈利各个方面,好像把中国的经验拿到印度去有一些效果,拿到德国去也有一些效果,这一块还是很振奋的。

  主持人:杨壮教授您谈一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事件。

  杨壮:我刚才也跟康老师讲了,不太像前两年中国企业出去引起轰动的效应,而且大家都在追踪,像在国内,比如说像哇哈哈事件,在国外发生这种事件,或者原来TCL在国外发生的事件,我就感觉没有这样突出的事件,但是我很同意康老师的一个说法,今年虽然没有这样的事件,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都在做着走出去的企业。

  我知道的一个小案例就是我们的汽车公司,他们在海外通过贸易,通过建厂的方式,在很多地区都生产汽车,销售汽车,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是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现象,因为这个现象我自己想点评的一件事,就是21世纪的今天和我在当年1986年到89年在美国所学习期间遇到的南韩现代在美国出口汽车过程当中的滑铁卢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形势发生变化以后,整个中国出去的状况和当年的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概是在三四年之前,当奇瑞、吉利说出去的时候,我还有一点担心,当时我还跟他们的主任谈话,觉得中国的企业在中国整个市场中没有完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走到国外是不是要重犯当年南韩企业在美国,85年、86年进军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因为南韩企业到美国,我记得当时韩国的现代企业和南斯拉夫企业,两家汽车在美国卖,卖了一个最低价,大概是3千到5千块钱,当时美国人很实际都去购买,半年之后,美国消费者报告,对他们整个汽车的品牌和汽车大概十几项方方面面的标准进行了测评,结果非常不好,后来就撤出了市场。中国企业出去,为什么现在这个情况发生变化?

  这一点我也很想听听康老师和王总的意见,现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认为一个变化就是整个当时韩国在初期的时候,他做的很多的尝试自主的科研,它的很多的设计包括他的内部零部件在20年前几乎是不合格的,而现在我们企业把这个车打开看了一下,忽然发现它的内部的很多组装件已经是来自于国际标准化市场,国际标准化组装之后标准化,通过国际标准性能已经走了一大步,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出去可能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南韩企业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

  康荣平:杨老师提到汽车是个很好的例子,今年确实一方面汽车的出口量已经成了规模了,给世人,不光是中国人很深的印象,另外就是很多汽车厂是宣布在海外建厂的消息,不断的出现,刚才杨老师提的问题也很有意思,因为前两天我们在韩国开会,还讨论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不同环境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我跟韩国的同行们说这么一个情况,我说韩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在一个,不是很开放的国内市场成长起来,这有它的好处,但是中国企业是跟韩国、日本都不一样,是高度开放的国内市场成长起来,因为刚才我没深想,您提的问题很好,也许这也是一个因素,就是说奇瑞也好,吉利也好,走的也是比我想象得快(笑),走得还行,我想是不是跟这个因素有关系,中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了,所以在这个市场能出头露脸的企业,或者说比像当年南斯拉夫就不用说了,可能比南韩的一些企业从竞争力这个角度还要好一些,当然您说的那些东西确实是一个时代不同的背景。

  主持人: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样一个课题,刚才康老师杨老师从汽车行业做了深入的分析,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再聊一聊什么算中国企业走出去?我想最起码到境外去投资算走出去,到国外去上市,资本市场获得一些资金的支持,不管它业务是在哪儿,也算走出去,还有出口也算走出去,出口量增加也算走出去,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了,所以我们走出去可能有好几种类型,我觉得2007年中国企业的出口,我们出口从04年开始总值就超过了一万亿美元,今年的具体数据还没有出来,中国的对外投资也超过了160亿美元,这是06年的数据,所以我想中国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07年应该也是比较迅猛的发展之势,我想从这三个意义上,还有没有,我想请杨老师和康老师再补充一下,还有没有走出去的说法?在对出口这一块我们去年,07年出口还是遇到了一些麻烦或者叫问题,食品等等,那么就这些方面,我想从这两个角度请康老师和杨老师看看有没有可说的。

  康荣平:我理解走出去,从这个角度吧!就是说中国提出走出去的背景,实际上它最主要要解决的应该是,排在最前面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出口太多了带来的贸易摩擦,为了解决贸易摩擦,需要把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那儿建厂可以避免一些贸易摩擦,比如说为当地解决就业,税收,等于把你的生产或者把你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这是针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像石油各种矿产资源是越来越缺,我前两天看报纸上说,今年石油的进口依赖度要达到47%,那么跟这个背景有关,也是海外直接投资。石油、矿产,所以我个人的理解走出去,我是比较狭义的,最主要的或者说排在首位的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并购。

  从中央提出走出去的背景来看,像产品出口应该不算了。因为它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出口所带来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走出去。

  像海外融资这些也都可以算,但是好像在我这儿排的次序稍微低一些。还有一类,不管是海外设研发机构还是通过并购获取技术,还有一类走出去是获取技术。我前面讲了两大类实际上是我的理解,中央提出来的一个大背景,那么我再加一个技术和资金,或者是四个吧,两个大的两个小的。

  杨壮:我就谈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关于走出去!刚才康老师讲得很全面了我再补充一个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当年也是我在美国学习期间,86年到89年,整个中国现在遇到的现状和当年的情况,日本在美国遇到的情况几乎相当雷同,当时的情况也出现过一段石油危机,石油危机80年代出现,当时的情况出现了日本的经济起飞,日本第一,日本可以战胜一切,当时还出现一个情况日本和美元的汇率升值升得相当厉害,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两个因素使得日本在当时不得不采取到海外建厂,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把工厂变成本地的工厂,雇佣本地的劳工,像本田、丰田这样的汽车,这样在国内减少这种政治上的摩擦。

  我想当前中国的情况很像,但是中国又多了一个复杂情况,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因为当时跟日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日本要购买、战胜美国企业,日本比美国企业竞争力强,这一点很多人认同,但是他们并没有谈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我们这一次外出的过程当中,可能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点,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不仅是在美国,在欧洲也出现,这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了很多很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实际上也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往外走,还必须得到外面去建厂,必须跟外面组合,必须跟世界的企业能够结合在一起,大家一块儿共同来创造这种财富,表面看好像防止你去,但实际上他是一种动力。

  我也比较倾向康老师谈的狭义的这个概念,我比较倾向走出去基本上是你要变一个环境,在那边生产、服务,与当地人结合在一体,不搞合资在战略上也要搞同盟,我也同意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很多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这种方式也应该作为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个部分现在趋势相当猛,看一下中国的VC,有多少个企业,像我们EMBA的班上,100号人,当时上课的时候就有好几家企业准备上市或已经上市,所以这个趋势是我们几年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他们之所以学EMBA,就是因为上市以后给他们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

  主持人:听了两位老师的谈话,也是一个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的原因之分析,包括康老师提到两点,出口受阻,海外投资建厂可能解决了一部分的原因,还有资源的获取也是我们走出去的原因,我想可能还有更多,我觉得还有一些考虑比如市场的获取,我们要去当地拿市场,比如华为走出去,华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我个人认为,是一类比较成功的典范,他是靠技术走出去,而且他走的是先到中低端,然后再逐步进军发达国家的市场,所以我觉得华为这两个角度,一个是技术先导,一个欠发达地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走出去,他是为了拿到当地的订单,也在外面设一些研发、生产,包括他也到印度设厂,获取印度的人才,走出去为了获取什么?为了获取当地的人才,为了获取当地的市场。还有一个走出去就是说我们国内现在来看,成本的优势,由于人口红利给我们带来的成本的优势在逐渐的减少,因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同时我们环境的成本现在讲和谐,讲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成本也在提高,环境的成本企业付出的成本提高,人才付出的成本提高,也使我们企业有了一种走出去的动力。所以走出去的原因分析,我想还是想请杨老师康老师再多少补充一点儿,就是为什么走出去?进入这样一个话题。

  杨壮:从微观角度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太多了,比如我们讲一个品牌,我们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在中国本身他自己没有品牌意识,另外中国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局限性是相当之大,中国很多企业研究了南韩和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就发现,一个企业要真正走到国外去,首先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品牌的地位,我觉得做品牌做得可能最好的一个企业就是三星,三星品牌曾经排列,80、90年代的时候位置很远,100多位,前几年国际上一个很著名的杂志评价三星品牌,已经到了第20位,但是三星品牌的后面的几位其中有一位是索尼,这一点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真正的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品牌,了解这个品牌,崇尚这个品牌,追随这个品牌,那么我们这个企业的增长会很快很快。

  另外我也很关心人才,走出去也是在培育人才,中国的企业在国内尽管培育了很多人才,但是我们国际化的人才还不是很多,我们真正的懂国际市场,懂国内市场,了解国际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我们出国的人很多,很多出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国外以后,好像又不了解国内了,我们有些没有出过国的人,在国内研究中国企业的经营战略,研究毛泽东的这种战略思想,研究中国的文化国情,研究得相当透彻,但是当我们一旦到国外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国外的人情,整个环境和中国的人情环境完全不一样,用原来一套方式方法去在国际市场拼打,可能也会出现问题。这个走出去的动力,我说在这里面要到国外去搜集很多的人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了解国外,了解中国的情况下,给中国企业上到一个台阶,同时走出去也是给中国企业一个启示,就是在国外的这种环境里面,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思维模式。

  其实我想举个例子,最近北大国际EMBA我们到了延安,因为我们有一些军科院的专家,他们专门讲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以及主要矛盾。我们研究这个战略之后就发现,毛泽东之所以当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彭德怀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是因为毛和彭很多人对中国的国情极为了解,摸得相当之透,他把中国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都搞得很清楚,所以取得了很多次的胜利,在解放后一段时间后所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毛本身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认识不清。

  我们就讲朝鲜战争,我问了一下军事专家,我们同样用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的方式打,我们顶多打一个平手,这一点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因为环境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还用的当年的这种战略和战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式,一定会吃亏,一定会有预见不到的情况,我就想在整个国际化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可以使我们的企业更加具有战略性的思维、思想,能够在国际化的调整我们在中国运营的方式。

  我举个例子,还是举华为,对华为我非常非常尊敬,他们在海外这几年整个的扩展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现在的海外业务已经达到了70%,这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从全世界各个地方,除了美国之外几乎都有他们的足迹,但是在看他竞争的模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原来在中国市场所采用的方式,这些方式在有些国家和有些地区是成功的,在中东,在印度,在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还有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相对是成功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国情、文化以人为本的东西,人际之间交往的规律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打这个仗可以用这个方式,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市场国家,我们在用我们原来采用的一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或者是人海战术去拿一个项目,或者是利用人际关系去拿到一个东西,那可能就要重新思考,这也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北大国际EMBA学员在思考,在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经营战略模式的一个课题,也引起了很多的想法,对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一层的研究。

  主持人:杨老师作为最好的EMBA的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不同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模式,我非常同意杨老师所说的,不仅是一个地形地貌,百姓这些环境,而且我觉得最重要的环境是竞争对手变了,我们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民党的军队,当然他也比我们强大,但是他跟美国的军队的军备还是有质的不同,所以在国内竞争实际上比如说我们联想跟方正,跟同方跟长城电脑的竞争和联想到了国外,跟戴尔、惠普竞争又不一样。

  另外一个华为,我们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一直是做企业管理战略的研究,我们也对华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跟踪和研究,我注意到华为在两年前的换标事件,华为的标是一轮太阳,换成了更圆润的太阳,不像原来的太阳有棱有角了,后来在华为报上就写了,今天的战略,华为走出去战略就不一样了,原来就是“狼性”的服务,非常犀利的手段,到了国外换标以后,这是一个品牌战略,他提出一个什么呢?他说宁丢一点份额,也绝不破坏一块市场,这是两年前的转变对他今天拿到了国外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这也得益于他理念的提升和升华,才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这是我就杨壮老师谈的我的一点心得,我也想请康老师再点评一下,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康荣平:刚才杨老师讲得很好,我想接下来做一点推论,其实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我就提出一个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呢?比如说上个世纪80年代前,咱们假设从1990年开始,划那么一个线,那个时候企业的一般形式我认为是国内企业,就是以一个国内市场为他主要运营目标的,这么一个企业的一般形式,是绝大多数。而跨国企业或者叫跨国公司是企业的特殊形式,因为它是少数。我倒觉得经济全球化正在带来一个非常深刻的变革,就是跨国企业或者说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企业的一般形式,什么意思呢?

  因为前面我已经强调了,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开放,那么高度开放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在WTO以后,你面对的竞争对手它基本上都是跨国公司,它是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来配置来运用,如果你中国企业仅仅靠着国内的市场,国内的资源的配置去跟这些全球化的企业来竞争,你永远是处于弱视。

  所以我现在经常强调这个,因为跨国企业或者叫跨国公司成为企业的一般形式是一个很长时期,可能它先从大型企业,而且应该说现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跨国化已经是他们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了,就是说走到今天,再往下走,可能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我也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但是这个前景已经看得很清楚,就是说未来肯定跨国企业是企业的一般形式,那个会成为多数,当然这里面为什么呢?

  其中一条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包括好多技术的变革,电脑、互联网使企业跨国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原来你想想,80年代以前,小企业做跨国经营那几乎是非常非常难的,不是说出口,就是说海外做投资或者说跨国的经营,今天小企业出去比原来要容易得多,未来可能更容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今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首先是大企业,应该是多数已经是到了你必须出去了,你不运用全球的东西,你在竞争上永远是处于弱视的,当然中国有一些特殊,有一些国有大企业不是靠这个,那另当别论了。所以我想在这一块多强调这么一下。

  跟这个相关的实际上是给咱们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原来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些东西实际上它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另外有一块跨国公司理论,这两者原来是分家的,现在对于我们理论工作者一个非常急迫的任务,就是要把它统一起来,咱们简单地说企业要通过各种努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原来这个话说的基本上是指当地市场或者国内市场,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你要有全球的观点,你要争取在全球的范围内想法去获取竞争优势,我就补充这一些。

  主持人:康老师又率先把这个管理话题,走出去话题引向深入,就是企业走出去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骨子里的观念上的意识,原因就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举了例子,跨国公司的普遍数量提高,以后可能演变到中型企业、小企业。

  我这里先举个例子来支持一下康老师,但是我又想让杨老师准备一下反对康老师,比如说马云所领导的阿里巴巴,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就是因为互联网的技术做一个B2B的商务网站,最近到美国拿到了钱,又成为了市值最高的中国公司,这是今年的事吧,又回到了前面,这算走出去一个比较大的事,但是他这个走出去,大企业走出去了,怎么走出去的?在资本市场拿到了钱,这叫走出去吧!同时由于他拿到钱,这个平台会做得更好,更好就会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去,什么走出去?就是它的服务走出去了,产品走出去了,当然这是第一阶段的走出去这就叫大企业借鸡生蛋,借美国资本市场的钱发展自己,同时带动了小企业走出去,借力打力,小企业借助阿里巴巴的平台也顺势把产品服务送出去了,这是我稍微支持一下康老师。

  同时我也想请杨老师反对一下康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杨老师带了很多EMBA学生,他们都是事业上的佼佼者,否则他也入不了经济研究中心,也成为不了杨老师的学生,杨老师这些学生里面佼佼者,但是普遍来说还都是立足于国内市场,扎根于国内来作,并不是华为这样的企业居多,可能是中小企业居多,那这些佼佼者他们可能会反对,他们要走出去,他们会说,我就要在中国发展,大部分的企业立足中国,走出去是10年以后的事情,我想杨老师的学生会不会有这样的观点!

  杨壮:这个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让我完全采用这个的话,我可以给你采用这个,但是我给你讲一下现实的情况,现实的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先接康老师一个话题,他说的是跨国公司普及化或者普遍化,或者是一般形式,这个东西我们就谈到MBA的教育本身,本身在以前我们都讲到MBA的教育一定要国际化,国际化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MBA的学生一定要学国际金融课,或者是国际管理课,或者是国际文化课,现在到北大国际MBA,你有时候看不到这样的课,因为每一个课都具有国际因素在里面,很难很难现在把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分割开,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我是支持康老师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含义上,一些行业有一些中国特定的行业,在这里面他们做得风风火火,这里面涉及到政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比如举个例子,在2007年两大行业最为引人注目,第一个是基金,第二个是房地产。房地产这个行业,我觉得从实际上来看,它相当本土化,所谓本土化的含义在于什么地方呢?从政策来讲,从外国人进来的机率不大,同时他们进来以后,就在中国这个里面怎么去造房,得出的性价比中国人也很喜欢,而且房地产这个行业特殊性,具有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拿到一个项目很难很难,如果你没有政府关系的话,你很难拿到这个项目,而外国公司凭借他的实力本身或者技能本身到中国来讲,不一定拿到这个项目,所以很多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房地产发展了很久也没有发展出什么东西,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又支持了康老师的意见,在发展房地产的过程中,咱们不说别的,就说潘石屹和他的夫人,他们所办的这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是因为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的这种经验,他们人没有出去,他们把这种经验、经历以及里面的设计的思维、理念引进中国,跟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他们做得相当好。

  所以我在想一个问题,世界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往海外走是一个必然,中国企业遇到在国内经营,也遇到大量国际化问题,而且它和国际化的很多思维理念战略结合在一起,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MBA教学过程中,把所有的课从原来有中国的经济课,有国外经济课,有中国管理课,有国外管理课,这个课又把两者之间结合起来,这好像也是一个趋势。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肯定一下一本书《世界是平的》,但是我想引一个话题,我觉得平的背后有很深层次的冲突,平的是形式本身,我谈一个国际化观点,我们看到企业往外走,也像日本、美国企业当年往外走,看到了今天中国的高楼大厦,马上使我想起香港、东京,看到今天的高速公路,马上使我想起德国和南韩的高速公路,看到大家上着网觉得世界真平了,但是我自己觉得对于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在平的背后我们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在平的背后有着很多很多的冲突、矛盾、博弈和危机,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重视,我们就会在表面整个莺歌燕舞。像我们的学员到美国毕业,美国就这个样子,比中国差远了,现在我们还有一个议论,中国进入市值经济,就是中国这么短的时间,世界十大企业中国具有五大市值,中石油是第一大,还有银行,因此中国的国际化已经跟国外完全接轨了,对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有很多我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危机,如果不重视这些事情,可能我们在今后的国际化的路上要摔跤。

  主持人:我们的企业要想发展,无论立足本国发展还是走出去,在海外销售,在海外融资,在海外投资这些发展,我想都是要有最起码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广阔的视野,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家里面,比如说百度、携程、如家,其实都是我们的学者在海外,在美国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读了书,然后在最好的跨国公司里面工作了一段时间时候,然后做了立足于中国本土的事情,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全球化的思维了,又把我们的话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了,因为我们除了在海外投资,在海外建厂,在海外销售走出去,还有在中国做服务,做海外的在线同步的服务,外包业务,包括审计、财务这些都同步来跟全球同步对接,还不只是我生产一个产品卖给你,我想都已经逐步逐步的展开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稍微的回顾一下,在过去几十年间,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七几年招商引资,80年代初,现在我们开始逐步逐步的走出去,这种端倪已经出现,那么我们走出去再往前看过去的20、30年,我们走出去的模式大概有哪几段?

  康荣平:如果就以海外直接投资作为主要的线索,改革开放以来我把它划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划成1979年到1995年。第一个阶段我起了一个名字叫转折型起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这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基本上是一些国有的大企业,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事情,比如说首钢在那个期间的代表性的企业,等于它建立很早了,49年以后得到比较高速的发展,属于原来关起门来发展到很大,突然把门打开了,告诉你往外走吧!做个什么比喻呢?一般婴儿大概两三岁开始学走路,如果这个孩子到了三岁还不让他学走,还是让他爬,到了五岁你让他学走路,他学走路,他的动作,他的速度跟三岁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个阶段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我叫它“跃进性”,它跟那种自然而然出去的企业不太一样,就是我刚才说的比喻,他都五六岁了才让他走,刚迈第一步就想跑,跟三岁的孩子肯定不一样,他的协调能力,各方面的能力都不一样。我叫转折型,所谓转折就是原来不让走,但是又长得挺大个了,一个转折让他们走,特点能表现出来就是一个跃进性。当然那个阶段交的学费也相当高。

  第二阶段,我把这个起点划在1996年到2003年。为什么划在1996年呢?我发现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批企业,他们是在国内通过竞争慢慢长大了,长到国内市场也比较激烈了,他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往外走!这一批企业我统计了一下,他们的第一次海外投资最集中是96年,一大批,包括海尔等一大批企业都是96年海外第一次投资。刚才我也说了,它的特点就是走出去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一批新的跟原来那种国企,这批企业里面还有新国企。

  主持人:因中国国内市场洗礼然后走出去。

  康荣平:因为国内确实市场比较饱和了,竞争很激烈了,主要是因这种自然而然的出去。

  第三阶段,就是04年以后。为什么定在04年呢?我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划分,在03年以前的前两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的方式都是当地新建,并购是一个很小的地位,04年是一个拐点,以联想收购IBMPC作为一个标志,那一年一大批企业包括TCL很多都是发生在那一年,那一年我查到的数据海外并购占海外投资的比重一下子上升到36%,我要没有记错的话,在以前的年头大部分就是10%几甚至更低,就从这儿出现拐点,到05年就更高了,超过50%,就是并购所占的比重。所以04年以后叫加速发展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我也不是统一的标准,我自己就分了这几个标准,能说出一点儿根据,划了这三个阶段。

  主持人:中国WTO以前,20多年,中国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以后,WTO以后,明显的感觉到开始享受WTO成员国带来的优惠的待遇,然后由单向的招商引资变成了双向的招商引资,也有对外投资和对外开放,刚才康老师已经把这个阶段划分了,主要是围绕投资线条来划分的。

  杨壮:这一方面我觉得可能康老师他数字方面掌握得更好一点,因为关于跨国公司包括中国的跨国公司出去,国外的跨国公司进来,康老师我看了他一些书里面都有详细的记载,我想从这个角度谈我自己的一点观点。

  我觉得我们谈的是走出去,但是走出去有时候谈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跟外国企业走进来分不开。因为有时候你划了这个点以后,你不太清楚这里面它的一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背后一些原因,外国公司到中国来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国企的GDP占的比例越来越低,民企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里面的东西越来越高,而且现在在很多跨国公司中,换了所有制之后,你不大清楚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里面也有中国,也有外国,而且现在中国的企业在这边也有很多,而且我还看到了中国的企业家在跨国公司最后到了国外,走向国外是必然,不仅是跟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东西有关系,我自己觉得他可能和我们整个这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市场上,90年代以后我认为,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在中国市场上的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几个主要的行业里面,家电业、汽车业、IT业还有零售业等等这几个行业打了几个回合以后,走出去到后来,这就成为了一个必然,因为这个战争是从中国的市场已经打到了国外,我之所以要说这一点,因为我要想引进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想法。

  在整个跟国际接轨,在中国国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看到了自己在企业整个自身的很多不足,也看到了如果只在中国市场进行竞争的话,它不论是在战略还是经营,不论是品牌还是技术,不论是人才还是其他领域可能都无法赶超,从这个含义上来讲,我自己不是特别想划分一个阶段,我只是说从90年代以后,深层次的国外的竞争越来越厉害,深层次也就是国际化究竟是什么东西?我是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国际化这个东西,如果我们只是把国际化分阶段,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而且我们谈到国际化的时候,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就这个问题其实一会儿大家可以进行一次讨论。

  主持人:我想请您开一个头。

  杨壮:我自己认为国际化就是中国企业往外走,在走的过程中,康老师把这个东西划了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自己认为,中国企业都在这些方面有了一个进步,但是又找到了其他的问题。首先中国企业往外走要明白一个思维上的国际化,思维上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意识到国际化是什么?我不太愿意中国企业在国内竞争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竞争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在外国分割开,我觉得中国企业在外国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中国企业不断的成熟,我讲的第一个就是战略思维的国际化,按康老师的划分方法在70年代到90年代,整个企业定义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进行改革,政治、思想为主线,很多问题上的决策不是按企业的决策而决策的,按的是整个,不但是拍脑袋还有很多政治的因素在背后作为导向的,但是就按这个分发,96年到03年,中国的企业成熟度很高,那时候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企业在中国,大型国际企业在中国,竞争之后,大家感觉到一个企业应该具有一种国际思维能力,国际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什么呢?危机意识,企业的目标,企业的经营对象,企业生存的目的,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我认为国际化意味着什么呢?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很大的程度上意味着制度的变化。这跟我刚才讲的这一点也是一样,国际化的制度思维。我为什么讲这个制度呢?我觉得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这么多企业出去了,我看到的很多企业最近出去之后,他们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新东方,原来的俞敏洪手下原来北大的一些朋友,很多人,他们自从股权以后都出局了,招了一批新的职业经理人,招他的CFO和很多人都是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的经验,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整个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出去,他的在观念,在制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只是举这个例子,看其他的上市公司,在制度方面的变化极为重要,在民企这里面表现尤其突出,国企也突出,但是国企里面还有一个点值得大家思考,也就是说,我们不论现在看中石油还是中石化,还是看我们其他的大型的中国人寿(59.89,1.29,2.20%,股票吧)还有工商银行(8.08,0.07,0.87%,股票吧),如果说国际化,我们出去了,但是我们制度是不是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中国企业出去和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改革是连在一起的,刚才康老师讲的阶段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实际上在实质上也发生变化。

  第三条,国际化代表的人文理念的国际化。我们考虑出去的时候,不是到外面仅仅去为了生存,因为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学了一个案例,我们浙江的企业到了西班牙卖鞋,那个老板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一个大鞋厂库存全部都被烧掉了,但是他去了以后,我们研究这个案例很复杂,我们企业去了以后都是为了赚钱,企业的思维是尽早的能够在国外建立一个市场,但是我们有一个思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的理念,你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讲社会道德的人,你到外面去你要考虑到,那个地方是祖祖辈辈都是制鞋的中心,你一个温州企业到那儿去,也不顾及这些东西,最后把人的饭碗都挤掉,这个东西可能不是国际化思维所走的一条路,我们有些企业到了美国之后,也是犯了当年日本企业在美国同样的问题,日本企业出去以后,自己对美国的形式,他把这一套行为就带出去了,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不够或认识不够,乃至出现无数的美国最高法庭案件,我写的就是这样一篇论文。

  主持人:能介绍一下这个案例吗?

  杨壮:日本的企业在美国,在当时出现了一片呼声,日本第一,日本会战胜世界,日本会购买美国。当时日本集中买了哥伦比亚公司,买了很多很多企业,不可一世,但是他买这个企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经济价值去做,因为日元升值,结果他买了很多东西是没有正确的决策,在那个时候日本企业也很厉害,到美国,到了纽约建了很多银行的分支,去了以后,他们就把日本的行为举止带过去,我见的这个案例很简单,美国12个女工对日本企业的总经理,对他们的这种歧视待遇表示抗议,抗议到美国中级法院,最后到了最高法院,最后要庭外解决,这个案子打了好几年,日本企业亏损很多,就是日本企业把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行为举止带过去,就是到那儿去以后,就是女工不仅有你自己的工作,还要去,来客人以后要倒水倒茶,这个东西是看似很简单的文化现象,在日本这个地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了美国,美国人就认为这是一个歧视,最后是给每一个女工都进行赔偿,这就导致日本在3、4年的时间一直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他这一套使得日本的企业,包括我们知道的丰田还有本田这些企业回到日本之后也重新对日本的模式开始进行探讨,在日本过度下是不是也进行一些改革,我要讲的这个东西对我们有什么含义呢?中国的企业出去以后,可能在思维理念,行为举止,制度,战略模式以及我们的文化概念都要进行一次提升,如果不提升的话,我们出去只是一个形式,我们的行为举止基本上还是中国的这种行为举止,在中国这个社会里你是有土壤的,但是到了国外可能就要遭殃,这是我觉得可能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示。

  主持人:杨教授谈到了,实际上就是国际化的难点,我们要回归到我们的这个题目上,走出去的难点,杨教授谈到了从管理、制度、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都要注意,都要注意跟所在国、境外的对接,同时我个人的体会有几个字,要低调,要和谐,杨壮教授从他讲的烧鞋的例子,讲到日本企业用美国女工,由于文化的差异带来的负面的经济损失,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我也想请康老师再就我们走出去战略的难点,给我们做一些补充。

  康荣平:我先讲一句,刚才杨老师提这个非常好,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有些事情你在国内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你出去了以后确实,杨老师刚才总结得非常好,你的观念上要有一个提升,你一定要始终有一根弦就是互利共盈,包括你刚才讲到华为那个例子也是非常好,你出去了你再搞狼文化,你去了把人家的东西都给抢了,人家什么都没有了,活都活不了,那根本就不行。互利共盈这个原则或者这种观念要,我们的企业家要首先提升的一个就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西班牙烧鞋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但是确实提醒我们,这次十七大提出和谐世界,我觉得提的非常好,你中国以前那些年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帝国主义欺负,现在你开始往世界走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这个事情你要认真的思考。那个时候一直是在批判,确实以前帝国主义那种掠夺性的东西,那些做法,但是你中国企业要是不留意,你有的做法跟他们在有一些地方是很接近的,你要不认真的想一想,完全按照你国内的思维去做的话,不顾及别人的,是非常非常不应该,或者说应该改进的。

  下面我想讲一个难点,其实刚才杨老师已经提到了,表面上看来或者说从硬件上来看,好像世界现在是比较平了,但是从软的方面来说,其实鸿沟非常大,我最近两年在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为了做一些比较,我把日本企业和韩国企业走出去,这两年又做了一些研究,我发现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企业是最晚的,东亚,就是这些企业不管你做得多大,很少有大型的海外并购欧美企业成功的案例,谁能举一个、两个例子,大型的,东亚的企业并购欧美企业,大型的并购成功,非常少非常少。我为什么扣这个问题呢?当时跟TCL包括台湾的明基很快就败下来,包括联想的并购所碰到的这些困难,最后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全球所运转的市场经济也好,企业制度也好,实际上是欧美,欧美文化或者是欧美企业或者是欧美国家他们建立起来的,相关的规矩,相关的商业语言等等等等都是西方语言为基础,西方文化为基础。实际上他给东亚的企业眼前对我们来说就是对中国企业,对你走出去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鸿沟。它表现在中国的企业,其实日韩一样,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大量的聘用或者管理欧美的中高层的管理人士,短期内是做不到的,无论是在你进入那个市场,尤其表现在并购,因为马上你要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回过头来我才理解了,因为很多年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我说日本人干嘛,自己搞那么一套日本式的,它又非常崇拜美国人,但是它又自己搞了一套所谓日本式经营,其实我这个问题琢磨了很多年,我到今天好像才信明白一点,它没有办法,中国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我跟踪了比如说像TCL李东升,他在10月份接受一个媒体采访的时候还说,因为他是并购以后就全球招聘,他说到今天我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助手。就国际化这个问题上。

  明基的例子给我印象更深,明基的国际化年头很长了,我本来对它抱很大的希望,我想能不能创一个奇迹?当然了他作为一个战略决策。事后李昆耀我看对他的采访给我印象非常深,他说为了这一次提升,我已经事先准备了8、9个高级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欧美市场上打拼过十几年的高级经理人,准备了8、9个,但是当这个事情的发生过程中我才发现8、9个远远不够,我估计至少要30个,就是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这个事情很快败下阵来,他的背景包括联想咱们现在看来,从经营数字上挺顺利了,前两天中国企业家公布了联想的高管18个人,中国面孔吧!我用这个词,6个。老联想只有4个人,你们自己算吧!杨元庆我记不住他的原话,他说我们没办法,我们只能这么一点一点的走,因为你没有人,硬上去不行的,就是6个中国人的面孔有2个还是后聘来的,比李东升那儿强一点儿,起码他运营得很好,这一点上是比TCL好多了。

  是去年还是前年的一个数据,麦肯锡还是波士顿哪个公司我也不记得了,这两个企业做了一个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一个调查得来一个数,这个数我也不管怎么得来的吧!他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所需要的这种比较中高级的人才是75000人,他认为中国目前所具备这个资格和合格的只有5。具体这个数到底准确,对不对,我不敢说,但是这个差距我觉得是对的。这个是中国企业要说走出去的难点,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难点。因为我这些年,年年都在跑少说几十个走出去的企业,当然主要在国内跑,大家提到的,其实真正说到难的都是人,有的企业一个市场已经考察了好几遍了,我也不提名字了,最后迟迟不能投资,就是派不出去人,因为你派出去人,就像第一个阶段,经常派一个老总,起码派一个到两个翻译,就是说有的翻译懂财务的,那个翻译懂技术的,就是到这个程度,那个时候都是这个现象,现在你不行啊!而且这种人才不是在国内培养出来就是合格的,就像李昆耀说的,8、9个都是在欧美市场打拼过十几年的,他才认为是合格的。

  所以,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你要现在就开始,开始干什么?开始培养人才,开始去网罗人才,虽然人才是很刚性的,你要走出去就要先做这一步。包括到杨院长这儿培养出来的,或者送到你这儿来培养。

  主持人:我讲一个我切身的体会,全球国际化做得最好的一个企业,近些年来,三星做得特别好,特别出色,地位、品牌都在稳健的提升,三星06年请北大纵横做营销做市场做研究,十年前,做的是人才的研究课题,什么课题呢?进入中国市场,派了一批人来,但是中国也招聘了一些人,但是这两批人产生了一些分歧或者说有两种声音,这种情况下,他如何去更好的人才本地化这样一个课题去研究。这是第一步,能不能派出人去?第二派出人去了以后,还要撤回来。

  康荣平:三星大规模的培养国际人才是94、95年开始,我说的大批的开始,在这之前他就大批培养人才,中国史是一部分。

  主持人:培养了国际化人才,派到中国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实现把人员抽回去,人员的本地化,这是更难的一步,所以中国企业首先第一步,如果走出去的难点,康老师讲了就是人才问题,我们第一步能不能派出人去到海外,第二步我们能不能把派出去的人收回来,这个我觉得更难。我觉得我自己再提一个,三星06年请北大纵横做市场、做营销,做研究,十年以前做人才的研究课题,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难点,除了刚才杨老师说的一个管理制度,责任,和谐发展,还有康老师讲的人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确实走出去也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就是我们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品牌形象,就是国家形象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比如韩国走出来,其实韩国世界杯足球那种拼搏,那种血性,那种团队,韩国的演出,我不太看电视据,歌星,韩流,这些其实都已经同步进来或者先期一步进来了,这都是一种文化的输出,国家形象的输出,国家形象输出到什么程度?联合国秘书长都是韩国人带队,当国家形象输出以后,我企业跟着走出去就容易,这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国家现在要转变一个什么观念呢?国家怕中国,觉得不确定,我前几天在17号到25号去法国访问,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去法国访问,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他讲怕中国,第一人口多,第二政策上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我觉得这个逐渐的在消除,所以我们现在要全国一起努力,包括学界、企业界还有出国的留学生一起努力,把中国好的文化给传递出去,中国礼仪之邦的定位传递出去,中国最强大的时候是周围的小国家受惠最好的时候,都是帮助周围的小国家,中国什么时候欺负过别的国家?只有一个时候就是成吉思汗,那个时候是他先占领了欧洲,相当于一个外来户嘛!所以中国现在就要把这些东西讲出去,我们要发愿中国是好的,我们强大以后,要让世界人民周围人民受惠,就是这种品牌,这种文化,这种境界,包括我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任,这些观念要用一切办法,我们都可以用网络的形式传递,当我们传递以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是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他们就不害怕了,就会接受你,这样我们企业走出去就容易了,这个工作其实我们十多亿人都可以做的,去不了国外可以用互联网发邮件、写东西,表达我们的心声。所以这些东西我认为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的突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再往下谈一个话题了,我们哪些行业,哪些产业最有可能率先走出去?我们请康老师、杨老师再帮我们分析一下,同时再加一个话题,我们国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扶持,来支持企业走出去?

  杨壮:没有深层次研究,所以我就谈一点我的体会,我觉得哪些企业走出去,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该用比较优势这个观点来看问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刚刚去了印度,印度的比较优势就是他有一大批IT人才,而且IT人才大部分都是国际化,因为他在海外生活经历多年,然后来做这件事情,又讲英文,所以他的IT业走出去走得最快,而且在整个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企业哪些方面有优势呢?刚才王总谈了这个问题以后,我脑子里面想了一下,在世界扁平之后,中国人和美国人和印度人和其他地方人都有一个平台之下就是我们的新经济,所谓的新经济?就是我们的网络。现在我们看一下我们互联网和互联网相关的这些企业创新的案例相当之多,不仅仅有百度还有很多很多的企业,淘宝等等这些企业,做得都很大,那么这些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落后,因为整个这个行业就是在90年代后期建立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80后的这些人也都马上进入这个企业,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中国有可能往外走的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中国有很好的,我不说人文教育,很好的理工科的教育,从小数学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得天独厚的东西,大家仔细看一下,我给大家讲日本,我到日本参观日本企业的时候,日本企业招聘了很多中国学理科或者工科的人去进行软件开发,印度塔塔公司到中国来,一个很重要的,把中国当做世界整个战略格局的重要的一个棋子,一个原因就是到中国来招聘这些英文还不错的软件人员,塔塔公司在杭州大概招了一千多人,中国的劣势在什么地方?就是在这个行业的劣势语言在语言,不如印度人的语言,但这个点上我们可能比较可以出去。咱们就谈比较优势,先不谈制造业,到国外去制造,从中国制造这一方面也有很多优势,但这是一个很老的题目,很多人都有研究,我们谈一个服务业,中国的有些服务业,比如说外国人说中国的,微软据说在中国上海已经建立了呼叫中心,中国的服务行业由于中国的文化可能比别人做得还好,因为中国人给你提供服务的时候还给你追踪问题,有些人觉得,中国人英文讲得还可以,他还问你很多问题,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另外我觉得跟这个东西也比较接近的是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些行业,文化产业现在特别值得关注,我说这一点是因为,也是我的经历,我跟大家讲,最近在美国特别特别招聘的一个职业就是教中文的老师,在美国曾经有一些中国的留学生到那边当阿姨,大概在一个人家当阿姨每天去给家里做一些劳工,住在那个地方,大概一个月可以拿一千美元左右,要到那个地方去,能够给他家里面人教中文,还有一些美国大量的私立学校讲中文,教中文,这样的人的工资是10倍。

  主持人:相当于产业升级换代一样,服务业升级换代。

  杨壮:原来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大概学日文的人数是学中文人数的3倍,现在学中文的人数是学日文的人数的2倍到3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烹调,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医疗,中国的孔子、孟子,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产业是中国的一个比较优势,别人是没有的,就是日本公司在89、90年公司以后,大家都呼叫日本购买美国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日本文化的入侵,日本方方面面的文化在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研究所,日本的各种文化,包括日本的烹调,日本饭,日本的插画的艺术都是在美国,给日本的国家形象跟刚才王总讲的国家形象很有关系,带来了很好的东西,我自己想从这些角度来讲,可能对中国也是一个比较优势,因为你出去以后没有人能跟你竞争,你是独家的,别人跟你竞争做都做不了,因为这些行业本身具有独特的中国特征。现在我觉得从现在开始,奥林匹克之后,这个行业应该发展起来,我提一点自己的,没有研究的想法。

  主持人:非常好,杨老师从他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出来了中国企业,有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比较优势的国际化的发展,举出一些例子和行业,我这里也想从中国企业,中国会鼓励哪些行业走出去?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对在海外投资资源开发类是相当鼓励的,比如矿山、石油。第二个有助于中国的劳务输出的海外的投资,国家也肯定会鼓励,因为中国人多嘛,到海外投资,比如说到海外我们现在正在给中焦集团在做它的战略,实际上国家肯定会鼓励他们走出去,因为他走出去会带动国内的,走出去投资路桥这一类的基础设施,可能会带动国内市场的劳务流。第三个也鼓励那些能够到海外去,能够利用海外人才搞技术创新这样的人才,比如说华为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就是利用刚才杨壮教授讲的印度的国际化的人才来为我所用,这个可能也是鼓励的。第四个就是中国也会鼓励这些服务性的产业,比如说我前几天参加物流管理高峰论坛的时候,我做主持,当时一起参加的还有中远物流公司的总经理和中邮物流公司的老总,我们在对话当中,他们也表达了比较强烈的在海外发展的意愿,中远物流他的业务其实全部是国际化了,这个国家也会鼓励,我想从国家鼓励的角度四个方面,刚才杨壮教授讲了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谈到了这个问题,我给康老师剩了一个题,国家可以给哪些支持,支持企业走出去?

  康荣平:我10月份跑了十几家企业,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境外贸易加工区,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一个问题,中小企业走出去是到目前为止,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民营的,它能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而且不像日本,日本等于自己创造出来一种综合商社了,综合商社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由于这种体制,想学综合商社也学不了,试过,不行,因为国有企业让他做服务性的事情,贸易公司都是坐在家里面吃高利润的,你让他那么辛辛苦苦的挣蝇头小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不可能。但是那谁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毕竟中小企业,我前面说了,跨国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但是毕竟还有那些成本在那块儿,信息不对称等等的,我倒发现,因为中国政府现在在大力推境外贸易加工区这件事,它是采取企业做主角,你们来报名报到商务部,我想做什么,我有什么条件,完了根据大家的情况来审批,所谓审批就是你一旦被认可了以后,有相应的国家的政策包括补贴,包括建筑方面,各个方面的资金,一些政策上的优惠都能跟上,这个事情我也跑了一家两家境外的,我觉得,现在因为也刚刚开始,这个方面恐怕对中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下一步的走出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扶持的作用。

  我刚才想起来,因为最开始讲到今年的大事,杨老师想起一个汽车行业想得很好,我后来突然想起来要说一个地区今年值得一讲的是非洲,非洲热。你看前两天开非欧什么高峰会议,据说那个会现在等于是第四届,04年就想开,两边一直吵架开不起来,要不是中国现在对非洲这么大量的进军的话,可能还开不起来(笑),我觉得是好事。

  主持人:康老师说到最后又把前面一个话题想起来了,07年有什么大事做了一个回忆,这也预示着本场对话的结束。对08年,对中国经济的一句祝福之语,或者展望之语吧!我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这样的提法,我想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会有诸多的有利因素,比如说我们在外汇等金融手段上的外汇管制,金融政策方面我们会不会有更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举措?因为中国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我们会不会有进一步这样明晰的政策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要拭目以待,今天我觉得能够跟杨老师、康老师做这样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话,我们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了。比如说什么算走出去?第二个,走出去的原因?第三个,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20年的过程当中,分成哪几个主要阶段?第四个走出去的难点?第五个在哪些产业,哪些行业方面可以走出去?第六个,我们走出去会获得什么样的一些政策扶持或者国家的引导,或者有哪些引导性的政策?我想应该说内容还是非常的丰富的。接下来让他们每人用一句精彩的对中国经济

  杨壮:我内心特别期望,所有的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新的一年中,2008这一年中持续不断的进行制度改革,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改革,我特别热衷提倡一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因为我们没有在深层次上面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和弊,以便我们每一个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能够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一个有品格,有品质,有专长,有视野的,受外国人,受中国人,受全世界人,提高中国人民形象的企业家和领军人物。

  康荣平:这是一个挺难的题,08年希望中国企业顺利吧,假如到08年底还有这么一个会,不管谁坐在这儿,希望他们很容易就找出几个亮点来。

  主持人: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会场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我真心希望今天跟杨老师和康老师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对话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一些帮助,同时我也代表我所在的公司组织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表一个态,我们非常愿意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样一个课题对中国企业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谢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