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006全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2006年全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11月2日在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在讲话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开创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

  李卫红指出,“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十五”期间,各地方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扎实进行基础研究,为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强化应用研究,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科研创新搭建了有利的研究平台。

  李卫红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落实到高校,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地方高校要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坚持以内容创新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构建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大力推进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保证,通过科学研究解答学科建设中的难点、教学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将理论创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中去。要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李卫红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要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制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振奋精神、锐意创新,推动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发展。

  李卫红要求,各地方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既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又要面向全国,追赶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沿,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要强化特色,以特色为引擎,又要突破薄弱环节,扩大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推进;既要加强基础,又要突出应用,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待研究;既要发扬以传统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历史优势,又要着力当前的社会需要,把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既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又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科教并重,相互促进。各地方高校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科研管理,增加经费投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充足的人才保证、必要的体制保证和良好的环境保证。

  来自全国158所地方高校的分管领导和文科科研处长参加了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大、南昌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十三个地方高校的主要领导同志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部属高校的社科处同志作了会议经验介绍。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