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能源效率的全球合作:障碍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06年6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荷兰莱顿大学国际亚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亚洲能源项目(EPA)第三届国际会议”暨“能源效率的全球合作:障碍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中国煤炭信息研究院、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德国外交关系理事会、德国可再生能源联盟、荷兰莱顿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日本创价大学、日本能源地缘政治株式会社的20位中外专家作了会议发言。社科院能源经济中心主任史丹研究院主持开幕式,工经所所长吕政研究员和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亚洲能源项目主任M.P.Amineh博士分别致辞。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的能源效率、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供应安全、可再生能源发展、国际关系与能源国际合作等议题做了大会发言,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工经所吕政所长指出,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工业生产耗能占70.4%,而高耗能工业又占工业生产耗能的79.2%,因此“十一五”提出的“2010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高耗能工业的能耗能否较大的下降以及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能否明显上升。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江冰副司长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改进能源效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改进能源效率方面仍然存在产业机构中高耗能的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低耗能的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等问题,他还介绍了中国为改进能源效率将采取的政策措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潘跃龙副司长指出,电力需求侧管理成为一种新型能源资源,他介绍了我国电力能源效率的现状、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方向和途径。社科院工经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史丹主任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及其内部的能源效率差距,她指出,中、东、西部之间以及地区内部各省之间的能源效率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无论是按照能源效率的绝对趋同还是条件趋同两种情况计算,中国提高能源效率均存在很大潜力。交通运输条件,能源工业投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各地区提高能效的潜力并不相同,中国应实施有差别的区域节能措施和鼓励政策。此外,国内学者还就中欧亚地区的能源竞争与中国在该地区的能源战略、中国能源价格改革、建立新型能源地缘政治、中国煤炭开发、煤炭多联产、能源效率提升中的公众参与等问题做了报告。

  国外学者更多着眼于从外部的视角探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国际合作问题,并对中国能源的供应安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德国外交关系理事会亚太项目主任Frank Umbach博士分析了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和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中国未来能源政策必须综合依赖于提高能效、能源节约和污染控制以避免和控制不断增长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中国需要推动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加强与欧盟、日本等高能效国家的合作。德国可再生能源联盟的Bjorn Klusmann博士指出,世界范围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对有限的化石能源储量和气候变暖提出了挑战,从长远角度看,只有可再生能源才能成为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能量来源,德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他介绍了德国电力行业制定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的特征及其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并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荷兰莱顿大学的Eduard B. Vermeer博士分析了中国主要化石能源的生产、来源、消费情况以及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些行动建议。此外,外国专家还就能源治理、中国乙醇汽油发展、中日能源关系、中日能源合作等问题做了演讲。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