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的网络交友攻略

选一个交友网站,记住要去大的网站。交友网站会员越多,符合你条件的人,即与你匹配的人也越多,因而你的选择余地就越大。与中意的人会面,第一次约会“烧钱”是必须的。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每个人都会过一段单身的日子。这时,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问题通常是,如何找到一位“正确的”(right)生活伴侣。这时,你也许会想到经济学家,希望得到他们的忠告,因为他们似乎在无所不包的问题上都曾给过你有用的建议。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领域,也反映在精神层面。借助互联网,人类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传统的婚恋也有了新的渠道和方式。现实中两位不大可能谋面的青年男女,如今通过互联网可以相识、相知,进而发展出一段长期的关系,甚至婚姻。对于网络交友者,经济学家有何忠告呢?

自从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将经济学方法大举引入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以来,婚恋等人类情感问题就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只要随手翻阅一下近期西方学者的出版物,我们便不难获得上述印象。哈佛商学院最近出版一本由经济学家保罗·奥耶(Paul Oyer)的新著《我所知道的网络交友经济学》(Everything I Ever Needed to KnowAbout Economics I Learned from Online Dating),应该是第一本借助主流经济学元素,趣味性地解释网络交友现象的通俗读物,此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奥耶是一位多产的经济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兼任《劳动经济学杂志》主编。奥耶之所以在知天命之年热衷研究网络交友,部分原因是他办理了离婚,而借助网络交友方式,他找到了女友。因此,这本小册子是他现身说法的产物,书中穿插着的案例和小故事,夯实并提升了此书的趣味性和可信度。

奥耶给网络交友者许多忠告,这些富有启发的建议,多源于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领域。其实,这些貌似高深的理论一点也不生涩,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们极易理解。不信,你看看。

第一条,选一个交友网站,记住要去大的网站。

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大的网站意味着稠密的市场(thick market),此时市场供需双方数目众多,而潜在的生活伴侣与那些“差异性物品”(differentiatedgood)并无二致。所谓“差异性物品”是指没有两个物品相同或类似的情形,借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话说便是,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交友网站会员越多,符合你条件的人,即与你匹配的人也越多,因而你的选择余地就越大。这个理说起来容易,却有很多门道。现实中稠密市场的匹配问题其实很复杂,经济学家阿尔·罗思(Al Roth)就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2012 的诺贝尔奖。

第二条,在交友网站上进行自我介绍时,措辞应当心,因为读者会有各式各样的解读。

奥耶记得第一次在网上自我介绍时,由于离婚手续尚未办妥,就将自己的婚姻状态标注为“分居”(separated)。在奥耶看来,分居是“为幸福迈向下一段关系做好了准备”,但后来一些女性网友告诉他,分居有时只是夫妻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但终归会再生活在一起。或许,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奥耶最初在交友网站上的斩获不大,因为没有多少女性回复他的邮件。

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可以解决奥耶遇到的问题。阿克尔洛夫曾提出“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这一概念,其含义是,你必须弄清哪些是隐藏的信息。阿克尔洛夫最初用二手汽车的销售来说明问题,简而言之便是,除非你能用事实来证明这是一辆不错的车,否则人们总会认为你的车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理,人们也会认为奥耶“有问题”,并未为投入新一段感情做好准备。

如果你已四十多岁,从未结婚,人们多数会认为你无力维系一段长期的关系,而事实是,由于各种原因,你一直未遇到中意的人。总之,自我介绍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应特别慎重,避免产生歧义。对于熟悉你的人而言,你的气质,习性,癖好都可以接受,它们或是你施展魅力的法宝,但对不熟悉你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可能就帮不上忙了,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

第三条,与中意的人会面,第一次约会“烧钱”是必须的。

依奥耶的观察,网上交友者的自我介绍充满了夸张和虚假的成分。有证据显示,男人在网上最易对自己的收入和身高撒谎,而女性往往刻意隐瞒自己的年龄和体重。一些女性在介绍自己时,声称自己是个讨人喜欢、积极乐观的人,拥有优美的身段和光滑细腻的皮肤,奥耶在亲身经历后断言,此类表述,要么是当事人骗人的把戏,要么是当事人自己的幻觉,男人不必太过当真。

尽管多数人在展示不真实的一面时,大都会感受到某种压力,但在经济学家看来,撒谎或者“空谈”(cheaptalk)却是有用的攻略,是影响他人的理性方式。在博弈论中,“空谈”是一种面向特定对象,直接和低成本的交流,其本身并无约束力,也不会对参与交流各方的收益造成直接的影响。通俗些便是,吹牛很容易,几乎不会产生什么额外的成本。当然,经验老道的征友者不仅能识别,而且会把他人自我吹嘘的陈述打个折扣。

如今,一些严肃的交友网站已开始征集征婚者的个人信息,如身高、收入和其他一些相对客观的指标等。只是,采集这些信息并不是免费的。如果你希望证明自己是个有钱人,或其他一些你希望强调的特质,那就需要花心思对这些资料进行验证,让人眼见为实。那些没钱,缺乏你特质的人就不大可能进行验证。这便是“发信号”(signaling)的过程,“发信号”概念是由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率先提出的,这为他赢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奖。

在现代经济学中,发信号与筛选(screening)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发信号能起到筛选的作用,尤其当事人数目众多时,如何将符合条件的筛选出来,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寓言故事“滥竽充数”里,当新国王发出喜欢吹竽独奏的信号后,南郭先生只好逃之夭夭。

“发信号”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中国高校中的一些现象,如现在不少在校生置基础课程学习于不顾,热衷于五花八门的职业“考证”,他们收集如此多证书的目的,无非是想向潜在的雇主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雇佣我吧,我与他们不一样,因为我是有能力的。不幸的是,这些学生将证书与能力等同起来了。同样,在交友网站上发布经过认证的信息,也是希望对潜在的异性朋友表示:没错,我就是你要找的人。

第四条,不要过分挑剔,遇到合适的,就与他(她)结婚。

尽管我们谈论的是网络交友问题,就如何找到理想伴侣给一些忠告,但实际上,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理想伴侣,即使存在,恐怕你也永远找不到他们。

如果你认同上述的说法,那么,你正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戴尔·莫特森(Dale Mortensen)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两位经济学家毕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他们因为“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而荣获2010年的诺贝尔奖。这一理论希望解决这样的问题:人们在面对唾手可得的上佳选择时,是接受这一选项还是继续寻找下去,这种决策上的两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见的。

在网络交友世界,不断地翻看他人的个人资料可能会带给你一些信念,它会让你觉得下一个更好。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翻看别人的资料就上升为一种责任,你不会允许自己因为懒惰,减少点击数量,而错过最佳的一位。然而,我们知道,这种逻辑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无休止地寻找下一个,在时间和生命都有限的情况下,不停地寻找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

你也许会乐观地认为,下一个会更好,为此你乐此不疲,希望找到一位“完美”(perfect)的人,但在某个时点,你应该对自己说:我的伴侣很好,如果继续寻找,我可能会遇到更好的。但我需要谋生、挣钱、娱乐,还有其他许多事情要做。因此,我希望与眼前这位缘定今生,开始新的生活,尽管这样做的结局可能很糟。如果你这样想了,那么,你就在最大化你的预期效用。

对于那些在婚姻市场上不停寻找的人,会有什么结果呢?按照莫特森和皮萨里德斯的分析,对员工吹毛求疵的厂商,以及那些过度挑剔的找工作者,是推动失业的主要因素。由此类推,在婚姻问题上,与一位真正不错,适合自己的人终成眷属好过等待一位不知何时出现的“完美”伴侣。生命不休,寻找不止的结局可能是孑然一身,无所依傍,成为一位“情感失业”(romanticallyunemployed)的人。当然,我们这里并未考虑那些主动“失业”的人,即那些独身者,因为好像只有哲学家才更有资格解释清楚为什么一些人会奉行独身主义。

古往今来,这个世上有关婚恋的传说已有许多,相关指南和宝典更是无计其数。无论未来技术取得怎样的进步,只要人类繁衍下去,婚恋就将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技术能改变的,不过是交友的具体手段和途径而已。人类在婚恋中出现的精神活动,应该是稳定的和不易改变的。

本文讨论的仅仅是网络交友的一些攻略,至于结婚以后如何维系婚姻则是另一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期待一段“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姻,一些直白的劝告也早就流行于坊间,并深得人心,如“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则要睁一眼闭一只眼。”婚姻稳定的秘诀是不要讲究,而是将就,因为将就有时也是一种责任。这些民间智慧蕴含着怎样的经济学道理,也许需要另行撰文来细细说明。

王军为独立学者、经济学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邮箱:shengxch@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