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他被称为“中国高校管理学院院长”的“院长”

      管理学界有一句笑谈,称有位赵老师是“中国高校管理学院院长”的“院长”。这位赵老师,便是2019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MBA教育事业开创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经管学院”)第二任院长赵纯均。
  “赵纯均老师开拓了我国MBA教育事业,推进了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在动态投入产出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上作出杰出贡献,在中国管理学界引领了中国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所言,近半生时间里,赵纯均就像一位阔步在前的“大家长”,总在为中国现代管理学教育来回奔忙。实干与情怀,辛苦与付出,全都沉淀在他的一头华发之中。
 
\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1日 11版)
作者:陈文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一身实干
 
      1986年,在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做了两年访问学者的赵纯均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接到新任务,调入清华经管学院任职。对于在自动化等系任教近20年的他来说,这段与管理教育的缘分,开始得有些突然。
  那一年,清华经管学院刚刚成立两年,仍是一个学步的孩童,而赵纯均也是这个领域的大半个新人。在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地考察后,他脑海中画下了国际一流经济管理学院应有的模样。然而摆在眼前的自家“家本”,却是本科生每届仅招30人、总数不及200人的在校生规模,以及暂借的办公室和一支背景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高校恢复重建管理教育,以工科为传统强项的清华大学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攒”出一个新的清华经管学院,各院系中有意愿、感兴趣的教师抽调而来,师资队伍里还囊括了社会招聘人士及少数曾受过相关海外学术训练的前辈。
  大家聚在一处,难免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一,学生的意见摊在赵纯均案头,逼迫着他像个时刻准备“接点球的守门员”,总在商量对策、寻找办法。
  到底如何在这样的境遇里谋求发展?“改善师资,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争取外援。”赵纯均与同人日思夜想,拿出16个字,成为一句至今听来依然掷地有声的口号。
  “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师资质量,争取让在校生人数达到全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使学科整体结构从偏倚运筹学、管理科学,到加入金融、营销、会计学等工商管理主流科目,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还有就是向外尽力争取建设经费和办学资源。”
  在赵纯均简明的介绍背后,是一段属于清华经管学院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从1986年踏入清华经管学院任常务副院长,到2001年成为第二任院长,再到2005年完成任期,一晃20年,他看到了学生规模超过4000人,看到了伟伦楼与舜德楼拔地而起,也看到了一支多数拥有博士学位、不少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队伍。
  清华园中本不起眼的一隅,逐渐溢出光华。
  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现任院长,白重恩曾在就任后向赵纯均取经,得到了“做院长务必要公正”的建议,深感有益。而这并非两人间的第一次交流。
  1999年,一群研究转型经济的学者在北京开国际会议,白重恩身在其列。会议期间,赵纯均等来自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受邀与参会者进行座谈,提到如何借鉴世界最优秀经济管理学院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研究和教学质量。这场座谈,最终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项目的发端。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赵老师推动的特聘教授项目,我、钱颖一老师(清华经管学院第四任院长),还有李稻葵老师(清华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会来到清华工作。”据白重恩介绍,这个项目聘用的第一批特聘教授共28人,囊括了彼时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的多位知名学者,其中不少更成为全国各经管学院的院长。
  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赵纯均在20世纪90年代,花了一整年时间,在沃顿和斯隆等管理学院开展了关于美国管理教育的专题研究,相当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一流管理学院的办学思路和经验。后来,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他打破常规成立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国际顾问委员会,率先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并较早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等国际顶尖商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质性合作。
  “要快速发展,就得去和别人学,对标国际上的高标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始终被赵纯均当作推动国内管理学教育事业的抓手。特聘教授项目如此,而作为清华经管学院“主产品”,MBA教育的开办亦是如此。
 
\
陈至立为赵纯均颁发2019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半生卓识
 
      在多数人尚理不清MBA为何物的1991年,作为教育部批准首批试办MBA学位教育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清华经管学院MBA开始正式对外招生。与如今的风生水起截然不同,那一年,因这一学位而来的学生仅15名。
  风起于青蘋之末。早在1988年冬,赵纯均就在清华大学甲所与来自其他5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一同连开了两天的论证会。这场论证会的主题,正是MBA教育是否要在中国办。
  “客观的现实需要是摆在那儿的。”如今再追溯中国MBA教育的起点,赵纯均觉得,与其细细辨析必要性与可行性,不如说一切更像是应时应势:其一,既有的干部研究生班堪为我国干部培养模式楷模,值得在汲取西方经验后改良发展;其二,1980年研究生学位制度正式确立,为发展专业学位提供了相应基础;其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须培养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
  一桩桩一件件,皆是中国MBA教育得以繁荣的“助推器”。
  “老有人说MBA教育是舶来品,我不喜欢听这个。”哪怕到了今天,赵纯均也总是忍不住纠正此类观点。在他看来,中国MBA教育的基因来自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干部研究生班,其后才是对北美等国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让MBA教育在中国落地,一贯遵循时任国家经委主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宝华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方针,而绝不是“照着美国抄”。
  推动MBA联考制度的设计、实施、改进和创新,便是此中例证。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MBA招生院校增至二十余所,学生规模已达千人,而各校招生标准却莫衷一是,并没有像GMAT成绩那样的参考指标。社会之上,有关MBA学生质量的质疑声四起,引得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最终决定,还是要设下统一“门槛”。
  赵纯均时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他的见证与参与筹划下,MBA联考于1997年正式落地。不完全类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甄别方式,这一考试更为兼顾MBA学生,尤其侧重实践经验,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方式设计的一次本土化尝试。
  不止一人评价赵纯均的眼界开阔长远。他积极推动实施MBA教学评估、新增院校的评审和辅导,制定MBA“九五”“十五”发展纲要,结合中国国情论证EMBA项目的可行性并建立项目建设基本规范。除此之外,他的心里还装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遥远西部。
  2007年12月,赵纯均代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淡马锡基金会的捐赠函上签字,开启了一场绵延6年、两期,覆盖二三十所院校,影响数百教师、职员和数千学生的公益性项目——中国西部MBA师资开发办学能力建设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与清华经管学院的合作模式,以师资培养、院长培训、项目管理培训、互访交流的方式,帮助中国西部省份高校建设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MBA教育项目,以带动区域内其他管理院校共同发展,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管理学人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是一期5所结对受援院校之一,现已成长为全国专业评估中云南省评分最高的单位。“赵老师是我们的恩人。”谈及这一计划,时任院长的田卫民感慨万千,“几年里,光是我们学院里就有20多位老师受到培训,现在他们都已成为明星级教学骨干。”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特色的学科定位正是受到赵纯均启发,“算得上是醍醐灌顶”。
 
满腔情怀
 
  如果当初没有入职清华经管学院,赵纯均的治学生涯或许会不尽相同。
  1965年,赵纯均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在当年清华近2000人中,仅33人获此殊荣,他是电机系获选的3人之一。毕业留校后,赵纯均继续耕耘在系统工程和决策支持系统领域,虽自谦业务能力只是“还可以”,做出来的成果却个个反响不俗。
  基于动态投入产出理论,赵纯均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在国民经济综合规划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方面有诸多贡献,后又在IIASA完成了“动态交互式多目标决策分析支持系统(DIDASS)”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建立结合经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想,并作为第一批学者,将DIDASS引入中国,完成了国内开发最早的决策支持系统之一的“整体发展专家系统——山西案例”的总体设计。
  在清华经管学院联想讲席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陈剑的记忆中,还留有赵纯均为他们上“大系统理论应用”课程时的印象。据陈剑回想,赵纯均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集中在分解协调方面,而其当时的工作重心,正是将这一思想运用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递阶控制系统之优化中。
  陈剑解释,分解协调,即把一个大系统分成小系统,而后进行协调。这一思想既与当时国际上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需求相匹配,也能适应那个年代尚且低效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将控制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中,投入产出理论的应用是其中典型。”“赵老师他们的研究在当时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则记得赵纯均从IIASA回国后为师生带来的学术报告,并评价报告内容“非常前沿”。他打趣自己的老师,称赵纯均成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际遇颇有些“自废武功”,是中断了原有的学术方向,全身心担起新的职责。
  然而,这绝非是说赵纯均完全将学术研究弃置一旁。
  “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企业发展也非常快。既然客观上成绩这么大,在管理方面,就没有一点好处可说吗?”赵纯均意识到,以中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为基础,总结其管理经验,找出其共性并升华到理论高度,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中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历史使命。
  赵纯均与有识之士积极建言,最终促成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历时近3年,调查了宝钢、联想等60余家中国优秀企业,形成了众多企业研究案例和相关的14个专题研究。
  在总报告中,赵纯均他们总结出了“九字真诀”:“中”的精神、“变”的战略、“强”的领袖、“家”的组织、“融”的文化、“和”的环境、“集”的创新、“搏”的营销和“敏”的运营,成为对中国模式的高度理论概括。
  赵纯均期望能带领一批学者在管理学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他说:“相比项目得出的结论,‘开风气’可能更为重要。”如今,他的手边还留着一本于2013年出版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总报告》。红色的扉页上,“赵老师:感谢您引领我们走上中国式管理研究之路”的手书题语引人注目。题语下方,则是一串后辈学者署下的名字。
 
\
白重恩到场祝贺赵纯均获得2019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过人眼界
 
      赵纯均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当过学生又做过同事,杨斌在赵纯均身旁共事多年,称他尤善于在不同的力量间寻找动态平衡,是一位“拧麻花的高手”。他一连枚举出赵纯均拧起的若干“麻花”:有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理念的国内与国际,有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也有争取资源的校内与校外。每一种平衡,无不是在凝结双方力量后,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良效。
  用清华经管学院EMC讲席教授陈国青的话来说,这可以归功于赵纯均的大局观,纵观履历,“赵院长远见性特别强,看问题尖锐,所以能看到清华经管学院以及全国管理教育的发展,能看到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布局”。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吴世农对此也颇有感慨:“在每一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年会和全国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赵老师总能高瞻远瞩,抓住中国管理教育的关键问题,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间的关系,推动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
  赵纯均又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一旦转换身份,他更是一位细致入微、能将学生文章改出满稿红字的如父师长。
  杨斌还记得大一上课时的情景,赵纯均站在讲台上对在场学生直言:“如果你们想当厂长经理的话,今天就选错了。”虽然只是初见,这位师长就在他心中描摹了一个直率、真诚、毫不粉饰的形象。此后亦从未改变。
  其实,这并非赵纯均的全部模样。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赵纯均。在适当的威严之外,他并不算严厉,可以称得上和蔼,也常会在结束工作后与学生直言闲聊。
  杨斌回忆,赵纯均曾与学生说起政策变动对部分工人命运的影响。“赵老师对他人有很强的共情,能够感受到一件事的变化对他人际遇的改变,因而在自身工作中多有留心。”这样的价值观恰恰打动人心。
  “赵老师以诚感人,以德服人,修身克己,无论为人,还是为学,都以长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无限的温暖和帮助。”陈晓红曾作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与赵纯均共事。她的评价是对赵纯均待人接物之风格的准确总结。她说,赵纯均就像一位“大家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佩服他”。
  是领导者,也是师长,到了享逍遥的年纪,赵纯均仍未放下对中国管理教育和管理学事业发展的关切,他悉心了解领域中的点滴发展,亦参与并支持着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工作。
  纵然有忧心之处,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与对管理学人才的广泛需求,赵纯均的态度倾向乐观。作为一份来自前辈的殷殷展望,他希望有人能够继续接棒,去做一些短时期内“显示度不高”的事,让“先进”院校帮助“后进”院校,提升整体水平,因为“成果终会体现在学生的未来成长路途上”。
 
  人物介绍:赵纯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二任院长(2001-2005)、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召集人等。曾任清华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1987-2001)、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召集人、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高级副会长、中国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等职。
  赵纯均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及管理教育等,主持与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包括欧盟项目“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教育的多媒体技术”、富布莱特项目“美国管理教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管理教育研究”及“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纲要”、“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等,并获多项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励。2019年10月,赵纯均获“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赵纯均:管理的艺术》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