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如何站在经济学研究的高起点?

对于大四毕业班或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的同学,这个开学季他们要开始学习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了,这真是一项既新鲜又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小编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在图书馆读到郑也夫老师《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一书时的激动心情。稍有遗憾的是,那是一本更适合社会学专业的研究入门书,对于经管类同学,可能启发性大于可操作性。

 

史蒂文•A.格林劳教授的《经济学研究入门指南》一书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介绍了经济学经验研究的过程,既传达了如何做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念,又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豆瓣网友说与该书“相见恨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评价说,这本书是一本如何做经济学研究的菜谱:全书12章,涵盖好的经济学研究的全流程。换句话说,做研究,看师傅怎么做很重要,要用心体会,本书其实是将师傅做事情的流程,清晰明白晓畅地梳理了一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认为,本书应该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读书。

 

今日,我们节选该书第1章“什么是研究?”的内容,以飨读者。作者在第一部分将研究定义为有效知识的创造,接着在第二部分讨论了论证与有效知识的关系。在此分享此文,希望成为各位同学爱上经济学研究、做好经济学研究的“第一课”,站在经济学研究的高起点。

 

 

学习经济学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听别人讲,或者阅读它,而是做。“做经济学”(doing economics)意味着进行经济学研究。正如Booth等(1995,2)所指出的:“做研究可以帮助你以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方式来理解资料。”

 

学生们经常发现研究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在努力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犯了某些错误。他们没有理解研究本身确实就是困难的。它不是一个明确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模糊性和错误的过程,还是一个可能有很多“无谓付出”的过程。研究过程的进展常常是断断续续的,而不是稳步前进的。它并不总是,甚至常常不是可以预测的。与学生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作业相比,研究未必有一个完美定义的答案。每一位研究者,包括专家,都会在研究项目的某个点上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差别就在于有经验的研究者,就像遇到“极点”的马拉松赛跑者一样,懂得这是正常的,并且知道只要坚持就能克服它。

 

研究是知识的创造

关于研究,一种流行的观点是研究意味着“搜寻知识”。这种定义似乎把知识看作森林中一棵树上的果实,因此,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全部必要的事情就是发现树木并收集知识,就像农民采摘果实那样。

 

关于知识的这种观点,是基于科学是完全客观的这一传统观点的,何处搜集数据,何时搜集数据,是“不言自明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位研究者对数据都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这一观点没有能够区分知识(knowledge)和事实(facts)。知识被认为是关于某物的真理,是对于事物的正确理解。事实仅仅是数据。相反,知识是有含义的事实;也就是说,知识是专家对于事实最好的解释。比较化学实验的结果(即数据)与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对结果的讨论(即解释),你就能清楚这种差异。只有后者才是知识。

 

因此,研究不仅仅是搜寻事实。研究可以更完整地定义为(有效)知识的创造。事实是被发现的;知识作为一种解释,是被创造的。对研究的更好的比喻是探查性地搜集各种线索,然后基于这些线索或其他证据形成论据,而不是像农民采摘果实。学者通过构建论证来创造知识。在研究中,论证不是一种争吵或辩论,而是对于某个问题的观点或立场。更正式地说,论证(argument)是一种由原因或证据支持的主张或声明。在任何学科,知识都可以被认为是学者在提出不同论证时的谈话或对话。学生们熟悉的一个宏观经济学的例子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相互冲突的观点。通过这一对话,论证得到评价,较缺乏说服力的论证被淘汰,较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得到精炼和改进。因此,这一领域的知识随着时间而增进。

 

学生,甚至某些教师,都认为期望本科生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Cohen和Spencer(1993,222)引用了学生的意见,如“我怎么能够说出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呢?”以及“你怎么能够期望一个本科生说出原创性的东西呢?”

 

这一意见背后的推理,部分源于研究仅仅包含那些颠覆性的、范式转移式的例子的认识,如进化论或相对论。这一认识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大部分研究仅仅表现为对于我们知识的小小增进。这不是说这种进展不重要,而是它们表现为知识相对温和的进步。其次,即使重要的“突破”也是建立在过去研究基础上的。例如,Ethridge(1995)指出我们归功于名人,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发现”,都可以追溯到那些不太知名的学者的早期研究。

 

事实上,本科生是可以完成重要的、规范的研究项目的。这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经济学专业要求毕业研究项目以及越来越多的期刊发表本科生的研究得到证实。Booth等(1995,7)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做好你的‘研究’将改变明天的世界。”

 

Ethridge(1995)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研究:发现型研究,就是“提出、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或信息”,以及验证型研究,就是“辨识知识或信息的有效性或可信性”。可能大部分本科生研究都是验证型研究,比如对以前建立的理论进行新的检验。这种检验把以前的理论应用于新的数据或情境,如果成功了,就扩展了理论的适用范围,从而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因而也被看作“新”的研究。

 

怎样评价一个论证?

前面我们把研究定义为有效知识的创造,还把知识描述为相互对立的论证之间的对话。论证通过其有效性相互“竞争”。什么使知识有效呢?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以及交流的语言,但是它们都可以归结为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结论。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发现怎样评价及(暂时性地)接受还是拒绝一个论证。

 

一年级的大学生倾向于“二元性”地思考问题。当他们成为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时,他们的思考方式发展为“多元性”的,也就是说,问题有多于一个的正确答案。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学生不仅了解到“大萧条是由不适当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还了解到“大萧条是由私人部门的不稳定所引发的”。许多学生因此就得出结论:由于多种论证并存,因此知识和真理本质上是主观的!尽管与二元性思维相比,多元性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形式,但是得出知识和真理是主观的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关于一个议题或问题有不同观点的事实并不能说明所有的论证都是正确的或等价的。(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这个问题存在多个正确的答案,也存在无数个不正确的答案。”)假如你是刑事审判的陪审员,控辩双方都带来了观点相互对立的专家。这里存在两种观点,但是仅有一个是正确的: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你怎样做出决策呢?

 

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你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熟悉却常常难以言表的概念(如通才教育)之一。Missimer(1995)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不同论证的评价。因此,它涉及认识和评价论证及其组成部分——包括假定(assumption)、逻辑和证据——的能力。

 

让我们来思考这一筛选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评价论证就是判断它们是否经得起根据前面给出的标准进行的学术审查。如果发现了缺陷,论证被证伪,之后它们可能被修改或抛弃,然而目前不再考虑它们。如果没有发现缺陷,论证暂时被接受,而不是被证实。

 

论证能够被证伪,但却从不能被证实,这有时会让人难以理解。考虑一个体育方面的比喻。谁是世界上最好的网球运动员?运动员之间互相竞争,只要他们获胜,他们就会继续争夺这一头衔。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就会(至少暂时地)退出竞争的行列。但是没有运动员永远是最好的,仅仅暂时是最好的,直到有更好的运动员出现为止。对于论证也是这样。

 

把论证看作横跨大峡谷的粗绳,对于论证的每一个检验就像其中的一股线。没有任何一个检验足够承受你的体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多重检验都证实了这一论证时,这股线就变成了绳子,绳子变成了粗绳,粗绳变成了粗缆绳。在某一时刻,你变得愿意相信它了。与此相反,如果对论证的某个检验失败了,线就被割断了。如果有足够多失败的检验,粗绳就会被削弱,并最终被割断。

 

简而言之,我们通过评价支持性证据来排除有缺陷的论证。如果剩下唯一的观点,我们就能得出结论:它是正确的。然而,常常会剩下多个论证。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当学者面对多个论证的时候,可以以学科规范——如效率与公平——为基础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例如,考虑下面两种观点:

 

(1)因为自由贸易下国家会拥有更多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以自由贸易比保护主义对国家更好。

 

(2)由于经济的某些部门在自由贸易下不能承受国际性竞争,因此关税与配额对于保护工人和企业是必要的。

 

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道理的:第一种是基于效率的考虑,而第二种是基于公平的考虑。

\

 

书名:经济学研究入门指南

作者:(美)史蒂文•A.格林劳

           (Steven A. Greenlaw)

译者:郝永敬译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研究?

第2章 经济学研究过程概览

第3章 经济学主题文献检索

第4章 写作是经济学研究的工具

第5章 写作是经济学分析的成果

第6章 批判性阅读或怎样理解已发表的研究

第7章 研究的理论化或概念化

第8章 确定数据来源与收集经济数据

第9章 整理数据集

第10章 经验检验初步:创建有效的研究设计

第11章 回归分析简介

第12章 交流研究项目的结果

推荐语

 

技艺卓绝的厨师,一般对菜谱不屑一顾,但是厨师在学艺之初,却离不开菜谱,这本书是一本如何做经济学研究的菜谱:全书12章,涵盖好的经济学研究的全流程。换句话说,做研究,看师傅怎么做很重要,要用心体会,本书其实是将师傅做事情的流程,清晰明白晓畅地梳理了一下。

              ——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本书应该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读书。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很荣幸有机会听过格林劳博士亲自讲授的精彩绝伦的课程。本书是我仅知的一本真正引导一个人体会怎样开始、撰写并完成一篇经济学论文过程的书籍。经济学与其他大多数学科的差异非常明显,找到从何处开始以及怎样进行下去都可能极具挑战性,格林劳博士的书将带你一步步完成整个过程。

                                                           ——Christian Wiedow,亚马逊读者

 

在理想世界中,一个坐下来写毕业论文或参与整合式课程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可能已经获得了本书所讲授的大部分统计学、批判性阅读与学术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没有生活在理想世界。因此,我不赞成那些认为本书仅仅对新手有用的评阅者的观点,我还向那些在学习创作和展示学术作品时需要帮助的高年级本科生甚至刚刚起步的研究生推荐这本书。

                                                                     ——RobSzarka,亚马逊读者

 

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研究入门指南》(Doing Economics),文章原标题:经济学研究与写作“第一课”,首发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微信公众号2018年9月12日。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