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海闻:面对当前逆全球化形势,中国如何坚持改革开放?

  "将自身的生产和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努力。"
 
\
海闻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商品、服务、资本和各类资源的全球流动受阻,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加大市场导向的改革和开放,多方发力应对美国对华的遏制政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终结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通过全球市场获得利益。市场越大,分工越细,交换越广泛,一国获利越多,经济就越发展。所以,全球化是各国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末以来的二十多年里,经济全球化达到了新的水平。推动这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动力是科技的发展,尤其在运输、通讯、金融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使得全球的分工合作变得更加便利,成本更低,收益更大。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打破了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障碍。1995年世贸组织的成立,又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原则和制度基础。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获利和发展的不平衡,最明显的是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近年来,除了各国的利益集团如发达国家的劳工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等传统反全球化势力外,美国的政治变化包括“美国优先”“中美脱钩”进一步推动了逆全球化的趋势。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不仅在客观上阻断了或者至少大大减少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也加强了反全球化的倾向。因此,从短期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确严重受阻。
 
  但是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依然存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科学技术和市场力量依然存在。只要各国能够一起努力解决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减缓矛盾和冲突,这一进程在调整后仍会继续而不会终结。
 
  不过,经济全球化能否在不远的将来重回发展轨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努力,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坚持和深入,美国孤立和强硬政策的改变,欧洲国家经济的复苏,以及国际组织包括WTO作用的发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不但不应退回到闭关锁国,而且要坚持和加大市场导向的改革和开放。这不仅因为我们从改革和开放中得到发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建设者,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只是中国的繁荣富强,也应是对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崛起才能和平和顺利。
 
中国现阶段开放的特点
 
  改革与开放是过去四十多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度因素。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开放的模式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模式跟自身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分三个主要阶段:传统经济、经济起飞、现代经济。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以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发展靠的是一国的自然资源。现代经济不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和科学技术。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有一个突变的过程,称为“起飞”。在起飞阶段,一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靠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这个阶段,不但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起飞前,基本的产业结构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在这个阶段,这些国家主要靠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造品。这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
 
  当一个国家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制造业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技术水平等仍然跟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个阶段的比较优势是制造业中的劳动力成本。因此,这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模式一般是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品,同时需要进口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品。
 
  等到经济起飞完成,进入现代经济或发达国家行列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基本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这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模式主要是: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或技术领先优势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制造品和服务,同时也从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缺乏成本或技术优势的高端制造品和服务,这种贸易模式称之为“产业内贸易”。另一方面也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制造品和服务,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品。发达国家既向外投资,也吸引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
 
  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文革后的恢复、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以来的起飞等,现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具有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具有了规模经济,且在某些行业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同时,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也从解决温饱,到满足物质享受,到追求生活质量。而我们的服务业,尤其在医疗、教育、金融、法律、环境、产品品牌等方面,仍处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也势必要发生变化。社会发展到了中等收入阶段,我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于生理的需求,而是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和多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所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需要通过更大的开放来促进贸易和投资,来满足新阶段的需要。
 
  如果说,过去4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促进出口、发展产业、创造就业,那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通过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以进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通过友好合作以促进中国资本走向世界。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最近中央提出,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认为,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制定的重要战略。这个战略的制定基于以下几个现实:
 
  1、新冠肺炎的全球传播造成各国封闭,贸易骤降,供应链濒于断裂,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疫情的控制还遥遥无期。
 
  2、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加剧了本来就有的逆全球化趋势,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为保经济安全而颇有市场的“自给自足”理论也越来越盛行。
 
  3、全球经济萎缩,经济下滑程度和复苏难度都远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的恢复估计起码需要4至5年。
 
  4、联合西方各国在全球范围遏制中国崛起,已成为美国两党共识,即使特朗普不连任,美国也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执行这一政策。
 
  5、中国经济已经有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人均收入已超过10000美元,进入中等水平,且人口众多,自成一个巨大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准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放在自身的生产和消费上。作为一个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中国也具有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国内的循环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准备放弃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外开放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入世后的2002到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全球占比由0.4%提升至6.4%,排名由第25位攀升至第3位。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必定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企业到外国投资,一方面给所在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GDP,另一方面也对所在国的竞争对手甚至社会和文化带来挑战,利益集团的各种阻挠破坏也在所难免。
 
  中国企业在外国尤其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并购受阻的原因很多,包括对当地的法律、社会、文化等不够熟悉,在环保标准、生态评估和劳工权益等方面不合要求等。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和国有企业问题。所在国竞争对手会以“不公平竞争”为由要求政府阻止中国国有企业甚至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并购。
 
  当然,中兴、华为、TikTok等涉及到高科技、信息、传媒等敏感领域,已经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利益问题了,而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尤其是美国政府,当他们感觉到中国正在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时,必定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压制。又碰上了特朗普这样一个毫无底线的总统,干涉就更加赤裸裸不加掩饰了。因此,像华为、TikTok、腾讯等企业在美国受到阻碍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大国之间的全方位较量。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要继续走出去,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应对各种势力的阻扰和挑战。首先,企业必须了解和熟悉所在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等环境,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要想当然地按照自己在国内的做法在国外行事。不注重这些虽然短期可能获利,也没人关注,但做大做强后一定会成为问题,一定会有竞争者千方百计地进行围堵。其次,必须考虑投资并购对所在国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短期的或者是对某些集团的利益,而且对所在国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要有利。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遇到问题学会依据所在国的法律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要继续积极支持和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并购。除了出国前积极协助规范引导,在外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外,也要对外国企业对等开放中国市场,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保障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球投资的自由和便利。
 
如何应对美国对华的遏制
 
  目前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对华实行强硬的遏制政策,来势汹汹,令人愤慨。在此我们先不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事情急转直下发展到这个地步,主要考虑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情况。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空前一致,在舆论误导下,多数美国民众目前对华没有好感;第二,若要强迫选边站队,从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上,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会站在美国一边。为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两点:第一,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近期不会改变;第二,必须努力争取其他国家和美国人民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和理解,避免发达国家对华“围猎”局面的出现。
 
  面对美国政府的无理挑衅,我们在毫不退让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做好自己的事。深入进行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革,营造自由轻松的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达到中国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国内万众一心,国外再大的压力也能顶住。
 
  第二,团结国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破美国联合西方和其他国家对华压制的企图。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或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推动与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实现与发达国家对等开放的原则,在商业活动中去政治化,改善在华外商营商环境。分清当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与其他国家的非原则问题上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样做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自己,改善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团结绝大多数,孤立少数美国政客,粉碎他们围猎中国的阴谋。
 
  在未来的对外开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国际规则的遵守。如果觉得规则不合理,我们就通过程序去改变规则,但在改变之前,必须遵守。我们的企业政府,都要像参加奥运会一样,只有在给定的比赛规则下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我们自己的长远发展。另一个是努力做到对等互利。中国已不再是四十多年前的穷国弱国,我们的企业也已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所以没有必要再继续维持许多保护政策。继续实行这些不对等的保护政策,其结果也会伤害我们的商品和企业走向国际。在对等的条件下竞争,可以让我们的企业更加强大,也不给别人指责中国的借口。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目标已不再是温饱和小康,而是要“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的政策和行为也要有更高远的格局和更广阔的胸怀。唯有此,我们才能击败所有的敌人,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