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教育部:中国将多元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0年3月2日上午10点,教育部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与昨天着重于基础教育不同,今天邀请参与《纲要》编制工作的专家和有关官员,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

  在发布会上,针对已经去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世纪之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未来中国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所谓“世纪之问”,是指2005年7月25日,当时在病榻上的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个令他忧心忡忡的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进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地模式去办学,没有自我独特地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张大良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已经在不断地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以及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这些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在他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多样化的。应在原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要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

  此次征求意见的《纲要》也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据悉,《纲要》十大改革项目和改革试点当中,包括高等教育提升工程。

  该计划分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按照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来培养。2009年,中国已开始着手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了筹备工作,并选择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物五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希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张大良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在学生的遴选方面,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并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

  此外,还应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并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而培养模式同样需要改革。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也要是平和的,德才兼备,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通过世界级的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分为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同时,学生管理也将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

  他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都要向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开放,一边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条件支持、空间支持。

  张大良也特地指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行。将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或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的群体当中去。

  与基础学科不同,他解释说,中国的应用学科将致力于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培养少而精的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中国正在研究筹备启动“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要培养一大批研究型、研发型,或者是能够在生产一线的少量的真正拔尖创新人才;而卓越医师,既包括能够在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的专科医师,也包括能够进社区、下农村的全科医师。此外,还要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需要的卓越教师。

  张大良最后补充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用人部门、政府部门,甚至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是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