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11教授建言招生改革 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结合

  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北大的招生制度改革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0年11月9日,北京大学在其校园网首页刊登了一则名为《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的消息。来自该校不同院系的十一位教授联合致信校长周其凤,建议北京大学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周其凤表示,其个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怕考虑不周”,因此将该建议向全校公开,听取意见,以求完善。

  发出建议的十一位教授,均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北大的招生工作,包括化学院院长、院士高松,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陈跃红,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法学院教授潘剑锋和教育学院教授康健。他们表示,北大所实行的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尝试,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从整体上而言,北大所实行的,仍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使是在分数面前有所变通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

  教授们肯定了高考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以及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的有效性,但强调如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

  在他们看来,“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不仅不符合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教授们强调,近十年来,北大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他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实践。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促进高等教育平等权课题组在考察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亦曾提出专题报告,建议在国内逐步实行全国统考加大学自主考试的二次考试模式。统一考试是为了保障全国考生的平等权利;在保障招生公平和考试统一的基础上,国家赋予大学更多的招生自主权,由学校根据大学自身特长和需要,对统考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最终筛选。

  十一位教授在建议中亦提出,要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教授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和信心将这一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他们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北大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