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NBER工作论文:中国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长期趋势

由Shuaizhang Feng,Yingyao Hu和Robert Moffitt共同撰写的NBER 2015年8月工作论文“Long Run Trends in Unemployment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China”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首次计算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年度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研究发现:(1)本文计算得出的失业率虽然与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据相差较大,但可能更符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历程;(2) 1988-1995年间平均失业率在国有企业主导劳动力市场时为3.9%,但在1995-2002年间国企大规模裁员时开始急剧上升,在2002-2009年间达到10.9%;(3)劳动参与率(官方未公布)在1988-2009年间持续下降,在1995-2002年间失业率上升最显著时下降得尤为明显。

失业率是表征一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失业率与GDP通常呈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但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却显示中国是个例外:尽管中国被世界银行划分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其失业率却低于低收入国家;尽管中国经济在2002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失业率却稳定在4%-4.3%之间。已有文献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可能存在缺陷:只考虑了登记的失业人口数从而低估了实际失业率。尽管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据存在缺陷,但寻找可替代数据却非易事。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在官方公布的登记失业人口数上加上下岗职工数得到总失业人口数。但官方登记的失业人口实际上可能在兼职或全职或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Giles et al., 2005),且官方数据也许并不太可信(Cai er al., 2013)。其他的解决方案如使用微观层面的数据则仅能涵盖某几个地区或某几年。

本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UHS)1988-2009年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计算了此间中国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已有文献尚未有应用UHS数据研究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而且以往研究通常只能得到UHS某几个省的数据,本文则利用了UHS1998-2009年覆盖全部省份的完整数据。本文将样本限定为16-60岁的男性和16-55岁的女性,并且要具有当地城镇户口。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基于所有时期的调查数据计算样本权重。UHS对住户就业状况的分类中有15类具有持续性,本文将(1)-(7)类归为就业人口,(11)和(12)类归为失业人口,(8)-(10)、(14)和(15)类归为不算劳动力人口(Not-in-labor-force, NILF)来计算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本文首先按时间段计算了全国失业率(见图1)和劳动参与率。结果表明1988-1995年间失业率均值为3.9%,仅略高于官方数据,劳动参与率均值为83.1%,这是由于国有部门工作的“铁饭碗”性质造成的;1995-2002年间失业率平均每年增长1%,甚至超过高收入国家失业率,劳动参与率平均每年降低0.8%,这是国企大规模裁员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导致的;2002年后失业率达到顶峰并略微下降,劳动参与率稳定在74%左右,原因在于中国加入WTO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和高校扩招导致劳动力素质提高。上述趋势与中国不同阶段的经济改革和体制变化非常契合。然后,本文分别按照人口统计特征、地理位置、出生年代和性别分组计算了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本文证明了在正确测量失业率后,中国的失业率与其经济及劳动力市场发展所呈现出的关系与世界模式相符。本文有3点贡献:(1)首次报告了自1988年起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数据;(2)发现了几组人群具有高失业率和低劳动参与率并存的特征,包括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群、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老女性群体。并且发现国企裁员更多的地区失业率上升幅度更大,这些特殊的人群和地区需要政策支持来提升其就业水平;(3)通过比较不同年代出生人群的数据,发现年轻一代与其父辈年轻时比起来,失业率更高且劳动参与率更低。本文只是全面研究中国过去几十年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初步尝试,受数据所限没有研究生活在城市却无城市户口的劳动力群体,而这一群体从1990年代晚期后正变得愈加重要。诸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入WTO、国企改革带来的大量职工下岗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文化变化对就业模式变化的影响等有待后续研究。

原文:

Feng, Shuaizhang, Yingyao Hu, and Robert Moffitt, 2015, Long Run Trends in Unemployment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China, NBER Working Paper 21460.

 

 

选文:梁媛 审稿:李金龙 编辑:张凡

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