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卓元:经济学界的“常青树”

2014年6月17日,《深圳特区报》刊登长篇报道《经济学界的“常青树”——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的学术历程和卓越贡献,全文如下:


                                    经济学界的“常青树”

                                ——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  

                        2014年6月17日    记者:庄宇辉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  要
    张卓元,1933年7月出生于广东梅县。
    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年已八旬的张卓元,一直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他多次进入中南海、玉泉山为中央决策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才华,为我国改革新时期的经济理论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张卓元说,自己做经济研究60年,之所以能做出一些成果,大体有四个因素:一是对经济研究有兴趣;二是自己还算勤奋努力;三是大学毕业后有幸分配到中科院经济所工作;四是欣逢盛世。
1964年,他和同事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的文章,没想到,“文革”中这篇文章被污蔑成了“大毒草”。面对巨大压力,他并没有屈服。
改革开放之初,他提出“稳健改革”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稳中求进”不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993年6月至11月,他进入北京西郊玉泉山,参与起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截至2013年参与起草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他已经多次上玉泉山,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被朋友称为“玉泉山人”。
    他,就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
    入夏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三里河的中国社科院住宅楼,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他清瘦高挑,温文尔雅,虽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话匣子一打开,从治学经历到献策国家改革路线图,他用略带广东客家口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

    1.深受恩师教诲,相信坚持真理是学者本分和操守
    1933年7月,张卓元出生于广东梅县。1950年,他考取了中山大学经济系。“在梅州中学读高三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我无意中读到一本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书中的分析和描述让我着迷,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这样解释当初选择学习经济学的缘由。
    进入中山大学经济系,张卓元如鱼得水。这里有经济学教授林伦彦、梁方仲等,他们的教诲令张卓元受益匪浅。为了多读点经济学论著,周末同学们都到操场看电影了,张卓元则留在宿舍里啃书本。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张卓元到了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系继续攻读。毕业前夕,他在学院的学报上发表了万余字的论文《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好的同学都来道贺,于是,张卓元拿出全部稿费,“让大家一人来一碗牛肉汤”。
    1954年,张卓元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这里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经济学家。
1959年,我国价值规律理论的代表人物、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组织大家写作《社会主义经济论》,张卓元也参与写作。
    由于张卓元多年跟随孙冶方从事研究工作,他的经济理论观点受到了孙冶方的很大影响。那时,涉世未深的张卓元常常在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存不存在生产价格问题?如果存在,自然就要承认利润,就要重新考虑商品定价原则。1964年,张卓元和同事何建章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的文章,论述了以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标准,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定价的主张。
    没想到,还在“文革”前夕,张卓元的这篇文章就遭到了无情的批判,有人指责该文是“对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歪曲”,“把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引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利润剥削,取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该文本来是经济所的一篇争鸣文章,一时间在“文革”中被污蔑成了“大毒草”。
    有一次,在《红旗》杂志社举行的批判会上,看到杨坚白、张卓元等的文章遭到批判,孙冶方不顾一切说话了:“不要再批判他们了。他们的文章阐述的是我的观点,干脆你们就冲我来吧!”
    孙冶方把责任承担下来了。于是,斗争的矛头直指孙冶方,并且不断升级,酿成了新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冤案。1968年4月起,孙冶方被监禁在秦城监狱达7年之久。
    面对巨大的压力,张卓元并没有屈服,而是据理力争。
    “您的勇气从何而来?”记者问。“我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老师孙冶方先生的影响,他是那种只要他认为正确就一定会坚持的人。我深受他的教诲,相信坚持真理是学者的本分和操守。”张卓元不假思索地说。
    粉碎“四人帮”后,身患重病的孙冶方的冤案得到平反,组织上恢复了他的待遇,安排他担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顾问。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先生去世。临终前,他把尚未完成的专著《社会主义经济论》的编辑工作托付给了张卓元等人。
    后来,张卓元也担任了经济所所长。如今,已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的张卓元对记者说,“每每看到经济所办公楼里孙冶方先生的铜像,我总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绝不能辜负恩师的教诲和厚望。”

    2.经济学界“华山论剑”,他力主“稳中求进”改革发展思路
    1987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排起了长龙,市面上物价大幅上涨,供应紧张,各地都出现了排队抢购现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传统经济格局已经打破,新经济体制尚未确立。
    怎么办?面对此情境,1987年10月,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奉命组织了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家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未来8年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分头进行设计,以寻找解决良策。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和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为负责人的中国社科院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后,在会上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应先稳定经济,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改革才能迈出坚实步伐;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求微观基础的改革(企业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价格改革)相互配套、同步推进。“稳中求进不仅是改革所需的基本思路,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张卓元在会上说。
    有的学者则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所有制改革,力主“企业改革中心论”;有的专家主张“价格改革中心论”;有的专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治理整顿会使改革停滞;等等。
    那时,张卓元多次写文章或在研讨会上发言,反对用通货膨胀的政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反对在物价上涨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强行“价格闯关”,认为应力争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改革和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当时,专家学者们就以上观点展开论战、交锋,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华山论剑”。
    由于张卓元他们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意见受到中央的重视和采纳。
    谈起这段往事,张卓元对记者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稳中求进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

    3.他多次上玉泉山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被称为“玉泉山人”
    2013年4月21日,张卓元接到中办秘书局通知: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4月25日,张卓元入住北京西郊玉泉山。
    其实,从1993年到玉泉山参与起草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算起,1997年、1999年、2000年,他相继参与十五大报告、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决定、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的起草,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他马不停蹄地参与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二中全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建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起草,2007年他又参与十七大报告起草……20年来,张卓元已经多次上玉泉山参加中央重要会议文件起草工作了。
    难怪,张卓元的老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笑称:“到了世纪之交,卓元好像变成‘玉泉山人’了。”
    谈起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理论突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起草时的形成过程,张卓元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自1992年十四大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后,十六大提出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又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表明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他说,起草组通过仔细阅读全国各地和中央有关部门报送上来的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强烈感受到我国体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严重,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歧视性政策等,妨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同时,政府本应做的加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又做得不够。
    “于是,起草组提出,为了从广度、深度上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没有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规律和作用的提法?”张卓元告诉记者,通过讨论、研究,他们初步形成了几种提法。
“    中央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我们党对市场化改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针对我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发展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他说。
    张卓元这些年在玉泉山出色完成重任与老伴的无私支持是分不开的。张卓元和妻子李秀珍既是中学大学同学,毕业后又成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同事。谈起近年来张卓元上玉泉山参与起草中央文件的感受,“每次他上玉泉山一忙就是大半年,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有时连生日都记不起了。”李秀珍说,为了不打扰他,她一次次推迟去医院检查颈椎病,疼起来就先吃点止痛片。
    张卓元伉俪可谓志同道合、相濡以沫。1957年结婚以来,李秀珍要照顾家、照顾孩子、要做《经济学动态》编辑,全力支持张卓元的研究工作。“那时候,我写的论文字迹比较潦草,夜深人静了,她就一笔一画地帮我把文章誊写工整。”张卓元笑着对老伴说,“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4.贡献卓著,荣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17日,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为获此殊荣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颁奖。
    作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常青树”,年已八旬的张卓元,一直从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他多次进入中南海、玉泉山为中央决策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才华,为我国改革新时期的经济理论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对此,张卓元说,自己做经济研究60年,之所以能做出一些成果,大体有四个因素:一是对经济研究有兴趣;二是自己还算勤奋努力;三是大学毕业后有幸分配到中科院经济所工作;四是欣逢盛世。
    “我的主要成果都是改革开放后做出的,这个新时代,不仅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我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做了一点点研究成果。”谈起成绩他虚怀若谷。

    名家简介
    张卓元:
    著名经济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荣誉理事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起参加过多次中央文件起草工作,包括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文件的起草工作。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主要著作:《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价格、成本和利润》、《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论中国价格改革与物价问题》、《论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改革》、《张卓元改革论集》、《张卓元经济文选》、《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等。


(原文见《深圳特区报》2014年6月17日,第C2版,记者:庄宇辉)

更多讨论请点击: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26871&page=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