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林行止:货币符号趣谈

     2010年,印度政府认为其货币卢比(rupee)要有一个如或£的货币符号以取代现行不起眼的Rs或Re,因为非如此不足以彰显其“日益重要”的地位。遂面向全国征求设计,最终在三千多份图案中,选中一个由梵文天城体(一种书法)的Ra和罗马字母R混成的图案;看印度报章的报道,印度人颇为此而沾沾自喜甚且自豪,因为从今而后,印度卢比便可以通过标志确认,同时还能与世界重要通货“平起平坐”。

  为彰显其地位及方便记账,货币大都有符号,而最常见美元的从何而来,颇可一记。据安·兰德在那本“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巨人耸肩》(Atlas Shrugged,也译作《地球的震栗》或《阿特拉斯耸耸肩》)第十章“美元的标志”(The Sign of Dollar),借主角之口,指是合众国US二字重叠后截去U字底部而成。此说似是而非,这是小说家言,不一定可靠却也不无道理。非常明显,笔者对兰德之说存疑,而事实证明笔者的“怀疑有理”,因为据美国钱币学会负责人不久前对Slate.com记者的说法,在十八世纪后期,美国未独立前所用的货币,主要是英镑及西班牙比索(Peso),当美国于独立(1776年)后不久的1785年发行立国后的货币美元时,其符号便故意仿西班牙比索而弃英镑,以示真正独立,不再与过去的宗主国有任何联系;西班牙比索的货币符号Ps,一般写成PS,急就章的简写为S加从P字割取的一直划,遂成﹩;至于何以写成,有人(如兰德)说是U字的简化(去底),但更令人入信的说法为,这是西班牙王国纹章上直布罗陀二支柱(代表大力神和太阳神,西班牙向来视英属直布罗陀为其领土,只是西班牙不及中国强硬,该“岩石”至今仍归英国管辖;西班牙以直布罗陀二支柱入纹章,显然是阿Q精神作祟),设计美元符号的官员套用之,目的亦有给英国好看的用意!无论如何,美元的符号早已及﹩并用。

  写稿时再查兰德这本厚达一千二百多页的“巨”著(巨字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它宣扬的哲理已过时),其记美元符号(压印在主角Owen Kellogg的烟盒上)的第十章,除述说的来源,还有不少讴歌美元但如今看来已不合时宜,甚至是假大空的赞词,比如她这样写道:“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国家,其货币(金钱)不是用武力抢掠而来,而是通过贸易、互补有无的自由贸易获致;美元符号代表了人的心智(man's mind)、他的工作成果、他的生命和他的欢愉。奥云(Owen K)指出即使是邪恶的招牌(a brand of evil),受尽世人诅咒,他和他的同道亦会置诸不理,继续视之为一种荣誉并不惜牺牲保护它!”

  《巨人耸肩》写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初版),当时与金价挂的美元,确是美“金”,然而好景不常,1971年尼克松总统取消金本位制,金价自由浮动,等于美元“无锚”,失却靠山,汇价遂江河日下,一路急挫慢跌,今日美元的购买力已不及当年的“零头”;美元全凭美国政制健全、政党和平轮替、政治稳定和军事强权支持,才能保住其世界通货地位。一句话,兰德笔下的美元早已不复存在,虽然不代表邪恶,却是以武力为后盾间接抢夺他国财富的不负责任货币制度的象征!

  趁机再谈谈dollar的来源。数年前笔者读过一本“小童经济学”的书《糖果的价钱怎样了》(R. Maybury, Whatever Happened to Penny Candy?),这本为高小和初中生写的小册子,指出1519年波希米亚(今之捷克)重镇Joachimtal(今名Jachymov)的铸币厂铸造重量一盎司的银币,名为Joachimthaler(银币以厂地为名,颇类袁世凯政府铸造的银元称为“袁大头”),由于银真价实,这种银币成为硬(人人接受全球流通)货币,而为方便计便以缩称的thaler行世(当今行为财务学大师、芝大讲座教授R. Thaler,料为中欧移民),thaler慢慢成为“一盎司白银”的代名词。显而易见,此字英语化后成为taler,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以之为货币单位并“美”化之为dollar。此说可以接受,但实情是否如此,不敢说。

  美国政府借用代表盎司白银的字为美元,当然有自高身价之含意,但尚不至不知自量到把美元与盎司白银等值。相比之下,英国王室真是目空一切,原来英镑本名Pound(在1280年前为Punde)Sterling,前者为衡量单位磅,后者“史他令”为九二五白银(一千份中九百二十五份白银、七十五份黄铜)的专有名词,二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一英镑等于一磅纯度九二五的白银——准此,英镑是“贴金”之译,英磅才是正译。

  “史他令”又从何而来?据说是出自Easterling,此为以提炼纯度九二五白银(加进少量铜以强化其硬度)而出名的德国小镇,十二世纪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进行“货币改革”,从该地进口白银,其名遂被英语化为Sterling;不过,也有学者(见《剑桥百科全书》)认为此字来自诺曼底的银币Steorling,诺曼底人于十一世纪征服英国(史称The Norman Conquest),引入银币,其后被英国“同化”。

  英镑的标志£则有根有据,不必小说家强作解人。磅(pound)的简写L(或大家更常见的lb),来自拉丁文的libra(一磅重),L加上先令的S(Shilling则是从罗马货币单位Solidus衍化而来)成为£(显然是美化版)。英国货币在1971年前分为镑、先令和便士“三级制”,惟英镑的符号没有便士,料与加上便太复杂,此一代表最小货币单位的铜币且于是年被改革掉;便士的原文pence,为penny的复数,其符号d则来自罗马时期最小货币单位denarius。

  不过,不论镑、先令和便士的出处,一英镑等于一磅白银(公元975年制定),现在看来已如神话,因为目前盎斯白银价企于二十美元水平计,对美元仍呈强势的英镑,亦只能购得百分之一百四十磅白银(一磅为十二盎斯;衡量一般物体的磅为十六盎斯,衡量金银钻石等贵重物品则以英国金衡制〔troy或fine〕十二盎斯为一磅作基准),如此看来,英镑购买力在不足一千一百年内,已贬值了近一百五十倍,接近“一文不值”。这些简单的叙述,显见通货膨胀的威力,亦说明长期持有纸币肯定会吃大亏!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