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马云把握的阿里巴巴上市时间点

   作为一个公司书的作者,我常常会面临一些尴尬的问题。

  比如在2009年的一次笔会上,就有一个写作者同行问我:“你在阿里巴巴公司书里把这个公司写得那么优秀,因此我就在它上市的时候买了它的股票,但为什么它就一直在下跌呢?”

  老实说,这个问题让我非常尴尬,只好笑笑让它过去。

  就这个问题而言,尴尬在于它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当下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无论是它的市值和市场对它的热捧程度,都证明对于一个公司书的写作者来说,我在写作过程当中尽到了我的责任:我的观察没有错误,阿里巴巴确实是抓住了互联网应用当中一个非常有机会的领域,而且这个团队也做得很好。

  而我的那位同行买股票赔钱,则是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公司优秀,并不等于说股票一定赚钱。这位同行买的是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时的股票,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上市后价格确实几乎没有高出过发行价。最后是马云以发行价赎回股票,阿里巴巴的上市业务私有化了事的。

  而之所以要说起这一段往事,当然与眼下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有关。如果我判断正确的话, 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成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在它上市时保持冷静观察的评论,为数也绝不会多。

  

浮华的上市

  与2007年阿里巴巴在港上市一样,此次这家公司在美上市,同样引起的是巨大的轰动。

  9月10日,马云面带笑容开启了阿里巴巴集团的IPO路演过程。在路演过程当中担任介绍人的阿里巴巴财务长蔡崇信列举了投资阿里巴巴的七大优势,包括了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在移动端的增长、每个顾客的购买额增长、强劲的投资回报、低成本和高现金流的优势等。

  其实不用蔡崇信介绍,阿里巴巴在西方投资者心目当中也是非常有名的。在我写作阿里巴巴的公司书时,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这样评价过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英国很有名,因为它改变了英国贸易商人做生意的方式。

  所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优势,其实更多不在于细节。首先,它与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样,具有新兴市场概念优势,对于所有美国投资者来说,投资中国,首先就是方向正确了。

  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在中国概念股当中,阿里巴巴的优势又几乎是唯一的,早年因为阿里巴巴从事过B2B交易,因此在英美等国都投入过大量广告,更为重要的是,正如雅虎高管们在2005年说过的那样,他们发现,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尤其是马云和公司的高管,与雅虎在做企业的价值观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所以与2005年的雅虎一样,美国的投资者们对阿里巴巴非常爽快地打开钱包。马云和阿里巴巴在美国做的几场路演当中盛况空前,投资者们参与路演时排起了长队。

  因为投资者需求强劲,阿里巴巴管理层于上市前修改了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把发行价上调到66-68美元。而这样的局面,就使得马云在香港的最后一站上市路演时足以以一个胜利者的面目出现。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过节:一年前,阿里巴巴初步提出上市构想时,首先倾向的上市地点是香港。但阿里巴巴要求香港联交所给自己一个特权,保证由公司的合伙人,而不是拥有股权的投资者来控制阿里巴巴公司。

  这在香港联交所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虽然联交所也为此做了一些讨论,但最终没有同意为阿里巴巴破例。而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管理层也因此改赴规则更为宽容的美国纽交所上市,决意要保持公司合伙人对企业的控制。

  因此,在美国上市的盛况,使马云可以充分显示对香港的大度。阿里巴巴在美上市之后,有一些分配给香港投资者的份额,因此也有在香港路演的安排。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本来并没有安排在香港路演露面的马云却出现在了现场。

  对于马云的这一举动,很多人理解为是胜利者来主动弥补上市过节造成的裂痕。马云在香港路演时的讲话,也大致可以这样被理解。他放下身段,刻意把很多人心目当中“香港错过阿里巴巴上市”说成是“阿里巴巴错过香港”,以显示他作为胜利者的大度。但同时又批评香港“应考虑为年轻人而变”,暗指香港联交所墨守成规,不思改革。

  在当下中国,胜利者是不受批评的。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国取得了上市的成功,这个前提,几乎使所有人无法冷静地做出判断。

  

B2B的上市时机

  但如果仅就马云在香港的上市记录而言,这个记录对联交所,对香港的投资者而言,并不良好。原因在于马云确实是太精明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同行在香港买阿里巴巴的股票一路赔钱的原因。事实上,他很可能没有搞清楚,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是其集团旗下专门从事出口贸易的B2B网站。他之所以赔钱,其实是在与马云就这个业务的未来进行博弈时,彻底地输了。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现在网站名叫做“1688”。这是阿里巴巴的起家业务,1999年之后,政府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了以“出口战略”为核心的发动机,而此时创业的阿里巴巴正是以此为契机创立了出口贸易的信息平台。

  马云和他的团队正是凭借着这个机会,完成了自身和公司的财富积累。我们知道,由于新世纪前后国内出口贸易强劲增长,这个过程,正是中国自身的劳动力价格优势释放的过程。而由于国际贸易当中寻找差价的成本巨大,因此西方商业界到中国来找到合适的供应商非常困难。

  而有了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平台,国际贸易的成本被大大削减。西方商人可以通过上网轻松地查到大批廉价中国供应商。而反过来,由于西方买家的聚集,大批中国国内的中小企业也就可以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寻找到商业机会。因此到2005年我写作阿里巴巴的公司书时,马云和他的团队,其实已经完成了从小公司到大企业的转变。

  而我们只要看看阿里巴巴2007年的上市时间点,就可以判断马云与阿里巴巴上市后的股东之间其实博弈十分激烈。

  到2007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贸易壁垒。随着当时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充分释放,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中国,这使得西方国家政府都得面临国内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局面。也正是因此,2005年之后各国都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了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转折点,2007年之后,国内的劳动力价格开始快速上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经逐步下降,因此出口作为一个经济战略,其实已经在国内失去了市场。

  而马云在此时将阿里巴巴的B2B业务股权上市,其实是做了一笔非常精明的交易。当时阿里巴巴旗下已经有淘宝、支付宝等多种业务需要资本来得到发展,同时,阿里巴巴在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商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坚信阿里巴巴是一家非常有未来的公司,所以此时出手B2B业务的股权,确实是非常精到的交易。

  当然,投资者买入当时阿里巴巴B2B业务的股权,其实也是有失对阿里巴巴的详细考察。在阿里巴巴的内部,马云对公司业务早有评价:B2B业务是高中毕业的大哥,负责的是养家糊口,淘宝是上清华的二弟,而支付宝才是上哈佛的小妹。三者前途,可想而知。

  

在美上市的逻辑

  B2B业务的股权交易在香港上市给马云带来的教训是,投资者其实并不好糊弄。

  虽然马云凭借着巨大影响力实现了B2B业务的上市,不过这一业务在市场上股价的连续下跌,使得阿里巴巴受到广泛批评,甚至部分地改变了这家企业传统上在商界非常正面的形象。2007年之后,试图迎合市场情绪的媒体界连续曝出了阿里巴巴的多宗丑闻,一度使得马云和阿里巴巴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失分严重。

  这很可能是马云保持要求由合伙人来控制公司的原因。

  而从阿里巴巴本次在美上市的内核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年B2B业务上市的逻辑:不难发现,马云为本次阿里巴巴的上市,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他首先是把上哈佛的小妹——由支付宝业务衍生而成的阿里巴巴小微金融从阿里巴巴集团拆分了出去;其次是自己宣布退休,之后我们发现他其实专注于投资业务。因此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其实核心业务是以淘宝和天猫为核心的网购。

  而与2007年在港上市时类似的是,我们不难发现,阿里巴巴为自己描述的业务优势,大多指向当下,而在稍远的未来,这家企业在互联网商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市场因素。随着网络交易成为常态,从2008年开始到2013年,网购业务的增长幅度巨大。

  来自咨询机构的数据表明2008年之后,网购这一交易方式的交易金额从1280亿元,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已经达到了15689亿元;在交易金额绝对增长的同时,网购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大幅度跳跃,2008年时,这一比例是1%左右,到2013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6.5%左右。作为网购的主力商品,书籍和服装分别已经占有了市场的三分之一和25%。

  花团锦簇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一种交易形式,网购究竟能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当中占有多少比例?事实上,这两年国内的网购市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而网购的流行,也逼迫着零售业其他业态的进一步改进。作为单一的交易方式,网购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很可能不会超过全社会商品的20%;我们可以由书籍和服装的交易当中看到,最适合网购的商品,其实已经接近了当下交易的极限。

  如果从市场角度看,阿里巴巴还有一只脚踏在黄金期内的话,那么它的另外一只脚,已经着实地陷入了网购市场高度的竞争当中。

  在网购市场当中,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大市场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在早期有力地推动着阿里巴巴获得快速发展。因为大市场模式当中的主要卖方是个体商户,在网购早期,个体商户蜂拥而至使得淘宝这一平台在品类上迅速扩展,价格上十分便宜,从而吸引到一大批买家。而相对来说,采取B2C模式的平台,如京东商城等众多商家,由于品类不多,平台又承担了对消费者的商业责任,所以发展速度很慢,而且时时有倒闭的风险。

  但是随着网购进入高速发展的中后期,由于消费者意识到类似于淘宝的大市场模式当中存在大量的假货,而B2C模式当中,由于平台商承担了商业责任,所以像京东商城这样的购物平台反而得到了中高端消费者的青睐。而这也是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在淘宝平台的基础上搭建天猫商城的原因。

  从总的竞争态势看,随着网购作为交易方式的常态化,交易平台的专业化和细分化是趋势,这不仅是因为商品的真假,更是因为细分商业业态会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使得消费者更愿意到这些网购平台上购买。

  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会选择在2014年上市。应该说,这个选择虽然已经比七年前在港上市的时间窗口更倾向于投资者,但从根本逻辑上,马云选择上市时机仍然是非常精到的:他把企业真正的高速成长期都留给了私募股东和团队,而在市场就要发生转折的时候,选择上市。

  

阿里巴巴的“马云商业模式”

  如果说企业有属性的话,那么在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当中,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无疑更偏向于商业化:如果说在产品上处于跟随者状态的话,商业化性质更浓的公司精于博弈,在公司的相关人群当中,利益分配更为精准,而属于公司控制人群的利益,显然更多。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商业性公司的灵活性,这些企业也许不能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产品,不过就公司利润而言,它们也绝对不会差。或许在国内商业界,这些公司还常常有非常好的利润。

  以阿里巴巴而言,当下的集团上市,一点也没有减少马云的阿里巴巴口袋里新礼物的魅力。关注国内商界的人士当然会注意到,在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商业交易领导公司的这个时间段内,马云已经在国内政商两界获得了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马云在社会上的资源,就是阿里巴巴最好的竞争力。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近期频频出手投资的原因。从相当意义上,可以说,马云创造了一个被阿里巴巴并购的企业最看重的商业因素,可以与所有被并购企业共赢。

  这些因素包括:马云个人在政商两界的强大关系网,使得所有被阿里巴巴并购的企业都有了广泛的合作空间,同时把政策壁垒降低到最低;

  阿里巴巴在消费者市场上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使得被并购企业可以获得消费者的初步信任;

  当然,同时还有阿里巴巴的强大的资本注入,使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本要素得到补充。

  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段时间以来,只要马云张开阿里巴巴的口袋,我们看得到的国内新兴企业纷纷中招,投入到阿里巴巴的怀抱当中。

  所以我们可以预期的是,除了那个上哈佛的小妹——由支付宝衍生的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外,只要阿里巴巴和马云的影响力不减,阿里巴巴的“马云商业模式”在可见的未来,会不断地把更多国内新兴企业纳入怀中,从而构成这个企业帝国源源不断的财源。

  当然,这些是否与阿里巴巴这次在美上市的投资者们相关,完全取决于马云的决定。就像2007年香港投资者们最后不得不靠马云的施舍才避免了赔钱的命运一样。■

  (作者郑作时系财经作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