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莫干山会议札记之二:云里雾里莫干山

上山之前,看先到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说,山上很热,不用带长袖衣服和外套。但等到我们晚上九点到达莫干山上的时候,细雨蒙蒙,风凄雨冷。
按理说,9月中旬的莫干山本不该这么冷。但奇怪的是,偏偏这几天就是冷,连绵阴雨,飘飘洒洒,下了两天。亲历者说,三十年前的那次莫干山会议,也是如此,开了七天会,就下了七天雨。
大概是受制于地形,莫干山上的会场与住处十分分散,来回须走十几分钟山路。因为下雨,雨雾弥漫,抬头不见天日,让人感觉如在云雾之中,分不清东南西北。

和30年前一样,莫干山会议的几天,山上一直雨雾弥漫。
天气如此,会也如此。
一开始就让人如坠云雾。在邀请函上写明了参加会议的有央行行长周小川、中投董事长李剑阁、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等人,因此来了不少金融界人士,包括投资界和一些地方银行的行长、副行长等。但就在会议开幕的时候,周小川正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视察。李剑阁、阎庆民也不见踪影。也因此,原本发给参会者的会议手册上的金融主题的会议被全部取消。
不仅周小川、李剑阁这样的部级、副部级干部最终没有参会,就是周其仁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也没来,让不少人颇觉失望。
即使如此,会议的规模仍然很大,开幕当天,会场上足足有四五百人,不仅有受邀参会的中青年学者和相关人士,也有些纯粹自费的自带干粮参会者。可见“莫干山”品牌的影响力。
在土地制度分论坛的讨论现场,就有一位辽宁县级银行的行长发言说,因为他的客户主要是农民,抵押只能是土地,所以他来参加这个会议,就是想知道现在的土地制度改革究竟会往哪里去。
结果当然是让他失望的。虽然会上争论十分热烈,但参与讨论的都是青年学者,80后为主,70后都很少,只有一位在发改委工作的官方人士,根本谈不上能够影响决策。
当然,更多的还是受邀参会者,尤其以京沪两地为多。从讨论现场看,北京来的多数是学者和一些官方机构的工作人员,上海去的则以投资界人士为主。如在开幕讨论中发言的贝多广,30年前曾以学生身份参加莫干山会议,后来长期在投资界工作,曾先后任职于摩根大通与中金等知名金融机构。
由于金融相关的论坛全部被取消,这些金融界人士只好被安排在其他论坛参加讨论。比如18日下午开幕式之后的关于国家外交战略的讨论和19日上午关于外交政策的讨论,就都有金融界人士应邀发言。
也许是因为跨界,所以讨论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在18日下午关于外交战略的讨论中,甚至有人认为,既然国家对外交越来越重视,而国内人才不足,为什么不干脆请外国人来中国当官?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海关管得最好的时期就是晚清,而当时的海关关长就是英国人赫德。
不知道发言者是不是知道,赫德之所以帮助清政府建立海关系统,并不是乐于助人的国际活雷锋精神,而是因为晚清政府财政紧张,无力支付在历次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对外赔款,因此各帝国主义国家干脆自己动手,帮助清政府建立了海关,征收关税。但关税收入并不由清政府自主,而是先用于清偿赔款,剩余部分再交由清政府使用,是谓之“关余”。
台下有人对此十分不满。所以,当台上的讨论还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的时候,台下听众中突然有人高声喊道:“我提醒各位,别忘了今天是‘九·一八’!”害得主持人只好赶紧说:“请大家注意维持会场秩序!”
跨界的当然不止是金融界人士,也有人类学博士参加国家治理讨论、政治学教授参加外交战略讨论,类似的跨界还有不少。
跨界的人多了,议程上安排的主题又多,时间紧张,发言的机会就分配不均了。
除了少数主持人对自己主持的讨论的参与者了解较多外,多数人显然并不怎么了解,尤其是青年学者。所以主持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给名气大的学者、专家的发言机会多,更多时候,主持人显然给有某高校某院长之类身份的人发言的机会多,而给年轻学者的发言机会少。
知名学者除了在发言机会上受到优待之外,在生活待遇上也倍受重视。18日晚六点,两场分论坛的讨论结束,参会者纷纷回到宾馆餐厅,准备用餐,但当天晚上没有像其它时间一样吃自助餐,而是围餐。本来天气就冷,加上中午十二点就已吃过午饭,等着吃饭的人可谓饥肠辘辘,但工作人员反复解释说,现在不能开饭,必须等“领导”来了才能开饭。“领导”们讨论热情高涨,姗姗来迟,将近七点半才到餐厅,吃完饭已是晚上八点多,但按议程安排,还要继续开会讨论。好在吃了饭,大家都像刚充完电似的,生龙活虎起来,接着讨论。
“领导”的范儿还有其它表现。比如从高铁站到莫干山山上,“领导”们都用轿车接送,好的甚至是奔驰,但更多的年轻学者们只能乘坐主办方提供的中巴。
更有意思的是,有位参加过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参会者在发言时说,这次会议比他们当年那次多了很多“美女”。而这些美女们除了受邀参会的女学者、前来采访的女记者之外,有些似乎是“领导”们带来的,看上去长发飘逸,打扮入时,妆容整齐,鞍前马后地为“领导”们提供服务。
主办方介绍说,这次会议的特点是比之前的几次多了许多分论坛,由受邀的机构分别邀请人员参会,进行主题讨论。相比于其它论坛始终有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听会,由“新生代”召集的“劳工分论坛”多少显得有些冷清,除了第一天上午在离主会场不远的会场进行讨论外,其余时间都被安排在一个距离主会场步行至少半小时才能到的会场。与会者自嘲说,由此可见“劳工”议题在莫干山会议上是非主流议题。
除了分论坛,还有一些讨论在会议手册上标注为“闭门讨论”,言下之意就是未经允许,不许外人参加,就是媒体报道,也须经过召集机构同意,更让外人觉得神秘莫测,云山雾罩。
19日晚上,一些与会者便开始离会下山,20日早上更是大批离开。巧合的是,19日深夜十一点以后,乌云散开,天色放晴,繁星满天。20日早上一早起来,已经是艳阳高照,但远处仍旧一片雾气氤氲,影影憧憧。下山的车就在这云雾里穿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又穿过正在整修、颠簸不平的公路,才到了德清高铁站,此时的德清县城已经云开雾散,阳光普照。
所以,下山后几个同行者开玩笑说,我们上山,山上开始下雨起雾,我们走了,云开雾散。这雨和雾到底是哪儿来的呢?
当然,这不是说主办方的工作没做好。相反,作为一个有四五百人参加的大型论坛,能够将这么多人的吃住行安排好,已属不易。这里想说的只是,参会者身份的差异,已经很难让所有参会的人像三十年前那样平等地讨论。这也是今天的莫干山会议很难像三十年前那样,形成关于改革的共识的原因。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