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王二穿衣、天气预报和应对通胀

郭凯:王二穿衣、天气预报和应对通胀

王二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特别不相信天气预报。每天出门,王二都是自己凭感觉穿衣。要是太阳挺好,温度不低,王二就会少穿点衣服,也不会带伞。要是乌云密布,凉风飕飕,王二就会多穿点衣服,然后还会带把伞。总之,王二总是按照自己出门时的天气,决定自己应该如何穿戴。

王二的这点习惯,一直也都挺有用,没让王二遇到过什么麻烦。毕竟,天气很少在一天的时间里发生剧变,有时候有点雨雪,天气预报也未必能预报得准。后来,王二换了工作,经常出差,而且一出就是一个月。只是,王二还是按照他的老习惯,出门时什么天气,就带什么衣服。这下王二可就开始吃苦了,特别是在天气转换的季节。有一次,王二带着一身秋装出差,不到一个星期就来了冷空气。王二忍了几天,最后只能临时跑去买衣服。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说,人也冻感冒了。还有一次,春夏之交,因为出门时还有点凉,王二就一点夏装都没带。最后,满街都短袖短裤的时候,王二还捂在他的春装里。

王二的麻烦,是相对容易避免的。只要他带衣服的时候稍微有点“前瞻性”,而不是只看眼前的天气,那带错衣服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应对通货膨胀当然要比带衣服复杂多了,只是如果在应对通胀的时候,我们的政策也能稍微有点“前瞻性”,那我们宏观调控的效果恐怕也会好很多。

刚刚公布的中国11月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1%,很多老百姓主观感受到的通胀率恐怕要比这个还要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然后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很多人把现在的通胀归咎于2009年天量的货币扩张。这样的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太粗糙了。不应该忘记的是,中国经济在2008年四季度开始,和全球经济一起,进入了自由落体的状态。执行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那时那刻是合理的。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领先了欧美国家至少有一个季度,无疑和中国强力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是分不开的。不可以因为今天的通货膨胀,而去否认2009年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值得商榷的是2009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那个时候面临的情形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强劲的复苏,而通货膨胀还处于负数,信贷扩张的水平虽然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虽然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中国的货币政策确实在2009年的后半段,错过了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退出的最好时机。当时的低通胀水平,显然让不少人觉得退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未必那么紧急。但这个错误,和王二犯的错误是一模一样的──穿衣不能只看出门时的天气,货币政策也不能只看眼前的通货膨胀率。直到2010年的两会,中国货币政策基调仍然是“适度宽松”,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那个时候已经进入两位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再加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组合更能引发通货膨胀?中国的货币政策,事后看不仅错过了最佳的退出时机,退出的方式也很难说是完美的。过度的依赖数量手段,而几乎没有价格调整(利率和汇率),基本上等于是让人民银行把自己的手绑着来控制货币,关于这样调节货币政策的弊端,笔者在这个专栏里已经写过多次,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让我们快进到今年的四季度。当10月份的通胀率达到4.4%后,一系列应对通胀的措施开始密集出台。光11月以来,央行就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当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超过2008年6月时的高点。中国现在大概有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诡异的货币政策组合: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最低的真实利率。这意味,人民银行恐怕不得不大量动用“窗口指导”,才能真正的收紧货币。当然,这仍然是如何收紧货币的问题,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重点。更大的问题是,现在收紧货币政策,已经不可能改变短期的通货膨胀走势。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的通胀水平会在未来几个月持续保持高位。现在的关键是,我们的货币政策不可以再犯王二的错误,也就是只看眼前的通胀率。居高不下的通胀率,会不断带来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特别是在春节两会临近的时候,但收紧的结果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才能体现。这就让我们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在通胀真正出现下降苗头之前有收缩过度的风险。而后果是,我们的经济可能在2011年三四季度后出现疲软,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周期。

抛开眼前的货币政策合理不合理不说,上面的这些讨论有着更大的含义:我们的货币框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阻止我们的货币政策犯王二的错误,也就是只关注眼下的通胀水平。而很多别的国家的央行,比如说新西兰或者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了货币政策不能简单被一时的通胀水平牵着鼻子走,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冲击且货币政策有着巨大滞后效应,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保持充分的前瞻性。这些国家的央行具体的做法是,将货币政策和中期的通胀水平相挂钩,也就是未来1-2年的通胀水平。在这些国家,货币政策要做到的不是让眼下,或者未来几个月的通胀水平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因为货币政策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么及时有效。

说这些国家的例子,并不是说我们要照搬这些国家的模式。说这些例子,只是想指出,即便在一个成熟稳健的发达经济体中,在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相对被很好理解的环境里,这些国家都没有雄心勃勃到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未来几个月的通胀率。这就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把货币政策仅仅盯住未来几个月的通胀率,无论是在通胀低的时候,比如说2009年的四季度,或者是在通胀高的时候,比如说2010年的四季度,最终我们实现的未必是一个平稳的通胀过程,反而可能是一个被放大了的经济周期。最好的意图换回的未必是最好的结果。

就像换了工作的王二需要重新思考穿衣的方式,中国经济这些年经历的深刻变化,也让重新审视我们整个货币政策框架变得愈发必要。我们不再是一个计划经济,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市场的手段有前瞻性的调节货币政策。

(本文作者郭凯是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经济学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现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大可水米:

说点吹毛求疵的看法:

天气预报和经济预测不同,

如果预报下雨,我们带把伞,则雨该下还得下,这时候我们带伞的人就感觉到了天气预报的好处,从而预测者受到表扬。

而经济预测不同  ——如果预测对了,比如预测到了通胀,然后央行按动态原则,提前实行了紧缩,则到时候并没有通胀。我们如何评价?是原先的预测错误呢?还是央行的行动正确?很难评价。

  ——如果预测错了,比如实际不会发生通胀,但现在预测会有通胀,则提前实行了紧缩,然后出现了萧条。这时候央行就要被骂了。

所以,因为经济预测和天气预测不同,政策反应能够影响经济预测的结果,而不会对天气预测有任何影响。所以,需要对经济预测有很强的魄力来承担之,这也正是中央银行需要有独立性的地方——试想,如果毫无独立性可言,央行如何来具备魄力,承担这种政策风险?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物价的稳定。引用李熬的一句话:货币政策就像“清道夫,很努力的话,你也看不出他干了什么;但是一不努力,你就看出来他没干活了”。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31&ID=41714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