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USC宏微观课学习所感

作者: 王非,男,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cen前任斑竹. 于2008年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教务长奖学金,现于该校经济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开课两个礼拜了,从微观课和宏观课上感受到如题所示的道理。

微观老师叫胡安,西班牙人,是图卢兹的高材生,第一学期先教博弈论。按他的话说,他学博弈论是为了研究人在各种情形下会如何行动。博弈论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公理化,并且伴随着诸多不符合现实的强假设,于是他转而研究行为经济学。他在微观课上毫不讳言,如今的博弈论乃至行为经济学问题多多,但他始终在追求真实世界中人类行为的规律——他即将发表在AER上的探讨人脑思考机制的文章就说明了他正在追求的东西。胡安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首先需要对经济学有一个信仰:你可以信仰它的学以致用,也可以信仰它的逻辑之美。在此之下,去寻找契合信仰的方向,才能学得快乐、活得快乐。当然,胡安是信仰经济学与真实世界的契合的,即便在他出的高度数理化的博弈论习题中,你依然能见到他对博弈论联系实际的重视。但不幸的是,我知道的一些人,是方向决定信仰。由于某种原因,进入某个方向,便把自己的思想死心塌地地调整到与这个学科一致;如果别人对学科的发展导致该学科思想的变化,他也就跟着作出调整。这种毫无主体性可言的研究取向,注定使研究者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且极难享受到研究的快乐。

宏观老师叫卡若琳,我极其欣赏她。我欣赏她,是因为她把宏观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来教(这一点和胡安相像)。第一节课,没有任何模型,先讲美国的经济增长史,其中包括翔实的数据。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讲增长理论的发展史。当一门理论上升到思想史的高度的时候,你就会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理论诞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其被后续理论替代的原因。第一次书面作业的第一道题目,就是让你去网站上找美国的经济历史数据,然后给出事实的总结和分析——她从一开始就在提醒你:这门学科是要应用到现实的。反观我在国内接受的宏观教育,从第一节课的简单模型开始,逐渐累积到最后一节课的复杂模型。自始至终,解着模型,讲着不着边际的所谓经济学的故事,见不到数据,见不到现实;最后,只能沦为工匠。我对卡若琳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阐释。她从美国经济数据的事实出发,一点一点总结为什么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符合现实的,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这个生产函数。末了,她着重指出,经济数据表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只在工业化国家适用,可能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听到这句话,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林毅夫。林老师多年倡导的不能在中国套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但是,中国总有那么一批西方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痛批所谓的“中国的经济学”,乐此不疲地用Cobb-Douglas函数回归着中国的数据,却不知正统的西方经济学者早已意识到经济学理论的国界问题。可见,保持一颗与现实同步的头脑是多么的重要,盲从不知来源、不知背景、不知适用范围的理论的行为只能导致研究上的平庸。

信仰决定方向,盲从导致平庸。有信仰,不盲从,与大家共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