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时联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刘骏民 博士生 张云


  ①本质 

  美国银行信用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性质是美国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它是美国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信用系统的危机,也是美国长期信用扩张导致金融杠杆活动泛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是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的整体信心崩溃,重建信心是解决美国金融危机的核心。 

  美国金融危机 

  是美国银行信用的崩溃 

  美国次贷危机的性质是美国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它是美国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信用系统的危机,也是美国长期信用扩张导致金融杠杆活动泛化的必然结果。 

  金融杠杆是指用少量的钱去做大量资金才可以做的各类金融交易,其中尤其以收入流的资本化、证券化最为流行。 

  在美国,对于银行业和证券业来说,只要其收入流相对稳定,便能够以微小的收入流“虚拟化”出大量的金融资产,而不管有没有对应的实际资本。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美国居民、政府、金融机构等未到期债务的资产总额为50万亿美元;美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债券市场总值为27.4万亿美元;美国股票市场总值约为16.5万亿美元。此外,美国的期货、期权以及保险领域等金融衍生品涉及的金额更是十分巨大,仅“信用违约掉期”一种衍生品所涉及担保的金额就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还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其他衍生品,如利率违约互换等的总额初步估计大约为340万亿美元左右。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衍生产品可以被视为并不存在的“资产”,但是,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它们就会需要巨大的现金流来填补。正是这种杠杆活动的泛化导致“小资金捅出大窟窿”的事件普遍发生,以被接管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为例,其自有核心资本合计为832亿美元,这些资本却支持着5.2万亿美元的债务与担保,杠杆比率高达62.5倍;美国前五大投行,包括倒闭的贝尔斯登和雷曼、被收购的美林以及现已在转型为传统商业银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其杠杆比率几乎都在30倍左右,因此,一旦这些金融机构因次贷违约率上升而导致账面资产出现问题,引发核心资本遭受亏损,而又不能募集到新的资本金的话,它就必须降低自己的杠杆倍数,即这些金融机构不得不启动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高杠杆率的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深深恐惧。于是,他们纷纷抛售所持金融机构的股票,或去银行挤兑相关债券等,并由此引发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风潮。 

  迄今,美国的前五大投资银行已经全部终结:贝尔斯登和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高盛和大摩转型为传统商业银行;美国第五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美国第二大主营抵押贷款业务的印地麦克银行倒闭。截至目前,美国已经破产的中小银行达18家。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美国有倒闭风险的金融机构已在其观察列表上增加到235家,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银行倒闭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其总裁指出,美国存款保险公司可能必须向财政部借款,以应付因银行信用系统崩溃而引发的金融机构倒闭潮。 

  次贷危机根源 

  是金融杠杆的泛化 

  次贷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了问题。 

  一般而言,银行批准贷款的选择顺序是按贷款者的收入从高到低,风险从低到高而发放贷款。当风险小、收入高的客户开发殆尽,低收入者获得贷款的机会便因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应运而生。它反映了杠杆的过度使用。其过度创造和使用的原因是,金融杠杆可以将货币收入的涓涓细流一下子放大成似乎有取之不尽货币财富的大江、大海。但与此同时,其创造和使用者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杠杆活动泛化的同时导致货币收入和风险的放大机制也泛化了。比如,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贝尔斯登投资银行,为牟取暴利,该银行采用30倍杠杆操作,也即,如果其自身资产为30亿美元,以此抵押,它能够借到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贝尔斯登就能够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贝尔斯登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但假如这笔投资亏损5%,那么贝尔斯登要赔光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而一旦出现投资亏损,投资机构是根本借不到钱的,它只有倒闭。 

  第二,金融杠杆的推广导致风险传染链深入到整个经济的各个环节,这种现象的存在使美国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负债表都相互联系,银行乃至非银行机构也因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金融业的脆弱性也随之潜入整个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即使不爆发次贷危机,美国也必然会有从任何一种杠杆化尖端金融产品开始引发的其他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救助措施 

  是用国家信用支撑银行信用 

  (1)次贷危机具体救助措施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大致包括以下两项: 

  第一,美联储向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直接注入资金。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仅对传统商业银行提供贴现贷款。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推出了3项金融创新,以直接救助包括非商业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这3项金融创新手段包括:定期贷款拍卖、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这些手段机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增加了美联储可以直接注资的对象,从此前的传统商业银行扩展到一级交易商、大型投行、保险公司;二是扩大了抵押品的范围,在此之前,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向中央银行借钱,就必须提供抵押品,以前的抵押品必须是高等级的国债,而现在,其他债券乃至次级债均可作为抵押品。以美国国际集团为例,它甚至能够被允许将其出了问题的股权作为抵押品。美联储抵押资产的质量也因此不断下降。 

  第二,直接干预、重组乃至接管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 

  此方案的操作方式如下:由财政部发行国债筹集美元,然后使用这笔资金购买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然后由财政资金兜底负责处理坏账。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有三:首先,用纳税人的钱买下的呆坏账,日后如何处理,财政部并没有向纳税人说明白;其次,如何偿还纳税人的钱,财政部也没有给出说法;第三,纳税人不明白,政府为什么会用他们的劳动所得去救那些“坏孩子”。由以上3点引发的不满情绪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威胁,前不久发生的围堵美国财政部的事件便可见一斑。 

  (2)具体救助措施的本质:用国家信用支撑正在崩溃的银行信用 

  美国上述两项救市计划的目标在于设法挽救正在崩溃的银行信用,但是,有如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直接注入流动性的最大可能作用在于,暂时缓解濒临倒闭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压力和金融系统中过快地去杠杆化风险,用现金将快要全面断裂的金融杠杆绑结实。问题是,美国金融杠杆化的程度已经很深,要全面去杠杆化,需要注入的资金将不是7000亿或1万亿美元所能奏效的。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MBS),进而衍生出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务抵押凭证的结构化产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IMF估计,次贷资产总的亏空在3万亿美元左右,而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资产仅减记了5000亿美元左右。更为严重的是,进一步发展还会暴露出多少亏空,则没有人能够给出肯定的数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联储注资的额度远远不足,因为接下来的美国将不得不面对的是: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和340万亿美元的利率违约互换市场等等,金融危机的一颗颗定时炸弹! 

  假如金融危机仅限在美国境内,且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借贷,自己解决面临的不良资产,此时注入流动性和企业自发重组可以起作用。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美国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保护的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增加,这些机构乃至整个银行系统的信用已经全面崩溃,美国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方案是在用政府信用支撑银行信用。 

  第二,以上做法的不良后果在于:首先,大规模使用国家信用支持银行信用,与美国一贯推广的“自由市场经济”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就注定了短期内不能恢复人们对美国金融业和美国经济的信心,长期看,无疑会动摇美国其经济复苏根基;其次,此次注资方案救助需要大规模使用美国国家信用,即发行国债筹资来购买金融机构呆坏账。如果呆坏账仅限其境内,那么美国的做法或许能够短期奏效,但不幸的是,目前美国金融的国家信用大部分在境外,该信用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国债。据美国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为21150亿美元,占美国国债总量43229亿美元的49%。此次的救助行为必然危及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目前由于担心美国国债等级下降,为美国国债违约保险的金融产品价格大幅跃升就是一个明证。这就造成境外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美元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的信心难以持续。大规模的救助方案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债权人看清了美国滥发美元的本质,美元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也因此正在渐行渐近。 

  次贷危机拉开美元危机序幕 

  次贷危机将逐步扩展到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危机,如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的危机。印地麦克银行是一家专门提供接近优级(Alt-A)贷款的银行,其倒闭证明,美国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信用风险已经由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不断传递至接近优级贷款市场。据统计,迄今为止美国20个大城市的标准普尔Case希勒指数均下跌了30%左右,市场普遍估计美国平均房价还有15%-20%甚至更大的下跌空间。房价的继续下跌无疑将导致次优质乃至优质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继续上升,从而造成基于优质抵押贷款债权的衍生证券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导致境外投资者进一步对美元资产丧失信心。这会加剧境外对美元资产看跌预期,导致抛售美元资产,引起美元汇率下跌。由此可以看出,除境内之外,美国接踵而至的更大麻烦又将从美国境外围堵而来,美元危机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②根源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 

  美国当代经济的特殊循环及其严重的对外依赖 

  美国从1982年开始持续26年经常项目逆差,逆差规模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000亿美元,增长了145倍还多。世界上没有一个非国际货币国家可以持续这样做。美元是国际货币,只要美国国内能够“创新”地发明出美元的货币收入,美国人就可以拿着这些收入通过贸易逆差购买世界上任何产品和资源。美元现金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出美国,进入为美国提供商品和资源的国家,这些国家再用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使美元现金重新流回美国。在这一循环中,一头是不断消费别人的产品和资源,另一头就只好不断积累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国消费别国的产品和资源越多,美国境外积累的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就越大,截至2007年底,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GDP仅为12万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的已经破产的国家。但是,借力美元特权,美国竟然能够长期依赖以上的特殊循环而生存长达26年之久。 

  美国对经常项目逆差 

  和对外销售金融资产的依赖 

  一方面,如果失去了80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美国就会遭受生活必需品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如果境外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丧失信心,美国的债券和金融资产就不能在境外顺利出售。显然,美元资产能否在境外销售是美国当代特殊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 

  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 

  和经济“虚拟化” 

  (1)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金融项目逆差的不同刺激作用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资本金融项目一直是逆差,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输出美元,如,美国对外贷出美元和对外美元援助,得到美元的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美元循环方式导致外部需求对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依赖,刺激美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元的流出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便一路绿灯畅通。上世纪整个7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有5年是逆差。这标志着美国对外贸易从经常项目顺差的循环方式向经常项目逆差的循环方式演变。1982年以后,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即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卖出产品及资源得到美元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的美元金融资产,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2)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实体经济的衰落 

  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第一,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5年至1950年间,其GDP占世界GDP的一半以上,其中1945年为53%,1950年为50%;而到了2007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不到30%。 

  第二,从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里不妨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内部结构情况入手进行分析,观察其失衡情况。对比能够表现美国实体经济含量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等,分析美国的实体经济状况,其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与服务的产业),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以能够表现美国虚拟经济含量的金融、保险及其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进行的分析表明,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也从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辉煌,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 

  第三,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美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字仍然过高地计算了制造业在其GDP中的比重。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该公司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之一,但其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福特公司出售汽车创造的货币利润远远低于其从事金融活动获得的收益:2007年,福特汽车公司全年税前利润为58亿美元,其中,竟然有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是福特公司经营信贷和租赁等金融业务所得,而出售汽车创造的利润仅为8亿美元。由此可见,在美国,靠制造业赚钱对企业家正在渐渐失去吸引力。调查显示,许多像福特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大多在从事各类虚拟经济的活动,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中也因此隐藏着越来越大的虚拟经济创造GDP的活动假象。也就是说,虽然GDP统计数字反映出的虚拟经济不断增大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还不足以说明虚拟经济在当代美国经济中的真实比重。 

  (3)美国经济的“虚拟化” 

  在美国经济“去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却在不断加深。美国债券,其中包括次级债务、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已经成为美国人创造货币财富的机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6年美国GDP的36倍左右。由此,如果将美国比作一只股票,用其虚拟资产总市值除以其GDP算出的美国股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6倍左右,而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来其他国家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几倍,如日本是16倍左右、中国是10倍左右,这充分说明,美国经济已经犹如一只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具有了相当的泡沫性。 

  美国经济具有特殊的运行方式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证券化浪潮以来,美国经济运行方式正悄悄发生着重大变化。随着这一变化的深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的雄风早已不再,美国人的生存方式也因此改变,他们已经不再依赖于自己能生产什么和生产的数量、质量如何而生存,却更多地依赖于美元能够买到什么和怎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收入。 

  炒股票、炒房地产等等非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完全可以不通过任何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货币收入。只要货币收入能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人们消费支出就可以维持在高水平上,而只要有高的货币收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可以确保美国人的消费品供应。因此,美国国内的经济运行方式不是为人们生产什么,而是为人们能够保持购买力来“生产”货币收入。它由此产生了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美国虚拟经济活动的繁荣,只要能创造出货币收入,而不管生产不生产产品和劳务;二是以其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也只将高端、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将低端低价环节转移至国外。这种曾经使某些经济专家羡慕不已的生产方式在本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时也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低价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它没有需求弹性,所有生活必需品即使在人们收入下降时对其需求都不会有太大的减少。那些高价品则不然,收入减少时往往先减少对其的消费,如奢侈品名牌高尔夫球拍等等。虚拟经济发展和高端高价生产保留的同时,美国富人也在增加,靠劳动工资生活的人少了,靠资产收入生活的人多了,人们越富裕,对资产收入的依赖越强。但遗憾的是,虚拟经济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会使一般人一夜暴富,而金融危机的显著功能就是也能将富人瞬间变穷,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保能力的中产阶级,转瞬间,他们可能会一贫如洗。一个人、一个阶层,乃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当消费减少时,高价产品会先于低价产品萎缩,也即,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虚拟经济越庞大越强,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 

  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不同认识导致对其危机深度判断的重大差异。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的判断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次贷危机归咎为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第二,将次贷危机归咎为监管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代表人物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第三,将次贷危机归咎为全球经济失衡,代表人物为美国财长保尔森。前两种认识集中在监管和信息披露的微观层面上,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它使人们认为,危机仅仅限于金融危机本身及其对实体经济和人们消费的影响,只要这次危机能够度过,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就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保尔森的认识并不比前两者更深入,他认为,全球贸易失衡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失衡的双方,无论是经常项目逆差国还是经常项目顺差国都负有责任。以上这些仅仅从金融角度认识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其结果只能使金融危机的发展更让他们感到迷惘和措手不及,乃至救助不力。 

  显而易见,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即使救市措施一时奏效,但只要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各种金融危机就会不断发生,直到开始触及和缓解这个问题。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失衡是长期积累而成,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美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重建实体经济,需要时间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美国也还需要时间建立并制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乃至发展战略。因此,无论美国、中国还是世界都应该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持久性要有更长远的思想准备。 

  ③表象 

  “美国泡沫”破灭 

  美元根基是实体经济 

  货币没有含金量之后,其价值就是其购买力,即单位货币能购买到的产品数量和劳务数量,金融资产则不能判别货币价值大小,也就是说,最终美元的购买力是要用实体经济来支撑的。在正常情况下,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媒介贸易和投资,其购买力是由在全世界能购买到的产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而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引起人们拒绝接受甚至抛售美元时,美元的购买力就只能由美国的实体经济来衡量和支撑。现实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元在境内外的规模不断膨胀,而美国实体经济却在不断萎缩,随着本次金融危机的蔓延,长期潜藏在美元自身的巨大危机正在来临。 

  美元“破鼓乱人锤” 

  美国更大的麻烦还来自于境外投机者对美元地位的不信任。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表明,境外未到期美元债券的13万亿美元中,只有3万亿美元是各国政府手中的“官方外汇储备”,余下的近10万亿美元是在境外银行、金融机构、各类私募基金的手中。也就是说,即使各国官方同意协调美国的救援行动,境外美元资产养育的巨大投机力量的能量却不可小视。那些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初露头角的“金融大鳄”,如今已经更为肥硕威猛,阻击小国的货币和掀起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小打小闹”已经“喂不饱”它们,它们既具备咬上大国一口的胆量,也具备了掀起更大风浪的实力。据高盛银行报告,全世界的对冲基金资产总额在1999年底不过3500亿美元,但到2007年底已经上升至1.8万亿美元,9年增长了5倍还多,基金数量也从3000只上升至1.7万只,9年增长了500%。更严重的是,它们所能撬动的资金远远大于其自身资金的十数倍到数十倍,如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属的凯雷基金,其投机高峰期间,6亿多美元的资本金,竟能够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美元,杠杆倍数高达32倍。此外,从事国际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危机时为了自保也要加入到投机行列。一旦在国际上形成美元抛售风潮,立即就会形成“破鼓乱人锤”的局面。 

  美元霸主地位危机 

  美元危机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元汇率的危机,而是美元国际货币霸主地位的危机。境外美元过多,会导致美元资产的价格下跌和美元贬值,直到其萎缩到与美国实体经济大致相适合的比例:美元目前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约为63.9%,其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大约30%,其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如果危机暴露了其实体经济衰弱的情况,以上比例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还要不断下降。30%以下的实体经济支撑和发挥60%以上的世界货币的功能,显然力所不能及,调整势在必行: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破产和美元贬值等使得一些资产消失和缩水,使美元在国际货币占比逐渐下降,直到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规模相一致。 
④展望 

  谁来拯救美元? 

  美国无力自救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可以用美元来购买其境内的呆坏账,以支持美元金融资产的价格和信用,但当美元自身发生危机时,美国则必须用其他坚挺货币来购买美元。但不幸的是,截至2008年9月底,美联储公布的美国外汇储备只有相当于725.6亿美元的储备规模,其中包括110亿美元黄金储备,94亿美元特别提款权,47.7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以及472.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头寸。相对于其巨大的13万亿美元境外资产,美国的官方储备无疑是杯水车薪。 

  其余三大货币自身难保 

  欧洲自己的问题并不比美国少。首先,欧元区经济体为了救市同样在增加货币供给,而欧洲市场上已经暴露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市场自身能力还不及美国。其次,目前欧洲拆借市场的情况比美国更糟,未来欧元面临着巨大的信用违约风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情况比美国更大。第三,欧元区的放贷杠杆比率比美国更大,投资者对欧洲经济的担忧比对美国经济的担忧更甚。 

  另外,欧元和以欧元计价的资产正在以比美元资产还要疯狂的速度不断膨胀,其表现是,首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各国货币当局外汇储备总额中,欧元的占比从1999年底的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短短9年时间,欧元显示出比美元还要勇猛的扩张势头。其次,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从2003年12月末,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超过美元,紧接着在2004年9月,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2007年12月末,欧元已在全球整个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欧洲已同美国一样也正在面临货币滥发的麻烦。 

  日本虽然对美国言听计从,但在1985年广场协议时,曾经上过美国的当,因此日本既无心援救美元,同时也无力援救美元:日本本次经济复苏已经止步,其增长率目前已为负值。 

  在国际货币储备中还有英镑,它是否能够救助美元?答案显然是力所不及:英镑占国际总储备货币的比例还不足5%,且英国自己的实体经济也面临诸如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合作强大实体经济是惟一途径 

  美国遇到的根本问题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要根本解决问题就要重建制造业,而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观念的转变。显然,美国实体经济短期内难以平衡其虚拟经济,与其他实体经济相对强大国家的合作势在必行。那么,如果我们假定中国经济可以全部嫁接到美国经济上,全世界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便可以立即恢复,金融危机立刻也随之可以得到化解,即将蔓延开的美元危机也可以消失。可惜国家不能像企业那样重组。但合作总是可以的。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3&ID=400093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