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对“爱情的罗森塞尔蜈蚣博弈”的几点个人思考

                                                                   

 

爱情就是一种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接触、交流信息达到信任而最终结合的过程。而交流是以公共知识为起点,逐渐过渡到私人生活。说白了就是从浅入深的试探的过程。试探就是看对方能否有这样实力去帮助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利不仅仅指地位、金钱,还因包括个人情感的满足,甚至还包括应付父母之命,舆论之驱的需要。所以,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是一种动态双人博弈过程。1981年罗森塞尔提出的蜈蚣博弈很好解释这点。引文如下:

 

“ 假定阿花(女)和阿肥(男)是这个蜈蚣博弈的主角,这个博弈中他们每人都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一是甩。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阿花 —阿肥-……-阿花-阿肥—阿花-阿肥-(10,10)

 

     |       |        |       |         |        |

 

(1,1)      (0,3) (8,8) (7,10) (9,9) (8,10)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继续交往战略,向下的连杆代表甩掉她(他)战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甩了对方,爱情结束后,各自的爱情效用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阿花的收益,右边代表阿肥的收益。可以看到,阿肥和阿花甩战略对应的括号数字每个都不同,这是因为爱情效用在不断增加,这里假设爱情每继续一次总效用增加1,如第一个括号中总效用为1+1=2,第二个括号则为0+3=3,只是由于选择甩战略的人不同,而在两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现实因素不同,阿花甩战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间平分,即两败俱伤,阿肥选择甩战略则能占到3个便宜。显然,甩战略对于被甩的一方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请看,首先,交往初期阿花如果甩了阿肥,则两人各得1的收益,阿花如果选择继续,则轮到阿肥选择,阿肥如果选择甩了阿花,则阿花属受骗,收益为0,阿肥占了便宜收益为3,这样完成一个阶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轮交往之后,双方了解程度加深,两人爱情总效用在不断增长。这样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为圆满爱情结局——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

 

大家注意,当阿肥到达甩了阿花可得收益是10的时候,他很难有动力继续交往下去,继续下去不但收益不会增长,而且有被阿花甩掉反而减少收益的风险。阿花则更不利,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占先的机会,她无论哪次选择甩阿肥,二者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被阿肥欺骗减少收益的危险,在爱情过程中,女人总体来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无论阿肥还是阿花都有选择甩来中止爱情的动机,更详细的数学可以证明,如果他们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话,爱情圆满的结局不可能达到。个人效益最大与总体效益最大之间有矛盾。(《博弈论的诡计》——哈尔滨出版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临近成功【10,10】时,男方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分手。女方预测到这种背叛后理智的先发制人地选择分手。这是男女双方“完全理性”的表现,缺乏必要的信任。所谓“海枯石烂、海誓山盟”就是极力用谎言维护这种信任,使能继续交往下去。可是从屡见不鲜的恋爱失败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信任是多么脆弱!个人享受主义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更多表现出是自负与见异思迁。美国极高的离婚率和随之而产生的单亲家庭模式不就可以看成中国未来的预演?每当我走在校园内,发现一对对情侣十指相扣、提前承诺,有着永不分离的气势时觉得多么可笑与担忧。未来工作、住宿、家长态度、个人取向和个人命运不可预知性使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足5%,并且对终身的承诺变成十足的谎言。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使恋爱失败不再是蜈蚣博弈中的有所收益,而是对双方产生不可预料的损失,尤其是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既然大学生选择恋爱是一种严格劣策略,那么为什么所谓“高智商、高理智”之人屡试不爽?孔子说“食色,性也。”他将吃饭与恋爱看成是同样性质的事情。更进一步说恋爱就是在激素作用下人不自觉行动。于是我想到一个“谬论”:既然对异性追求是人类和单细胞动物都有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什么人类自己的这行为自诩为圣神不可侵犯的“爱情”,而非人类的这行为却是可以被利用来创造价值的东西?

 

   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女方永远处在恋爱的劣势中。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改变这种劣势吗?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方法使男方选择背叛则使自己损失大于女方?纵观恋爱过程,也可以看作男方不断投入的过程。从日常伙食费到车船旅费,从住房到购车,这都是男方为了博得女方而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女方不停提出要求,男方更多是疲于满足这一个又一个要求。表面看女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女子道德相违背。而从另一角度看行为的结果增加男方恋爱投资,增加男方因背叛而付出的浸没成本。一旦男方支付超过预算,他选择背叛的收益将不再领先,可能出现负数,以至于陷入“协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中。为了前期高额投入不至于打水漂,男方不得不进行下一阶段交往,并且投入将增加。就像输了钱的赌徒希望下次可以咸鱼翻身而投入更多钱一样。依次递增,男方将血本无归。极度盼望到达【10,10】点将成为男方! 恋爱时,男方大费小费全包不仅仅是表现的绅士风度,更多则是女方的生存策略。忠诚度并非与金钱、精力、时间投入成正比,但这些东西的过分投入会使男方积重难返,从而非自愿的提高忠诚度。

 

   另一方面,男方能够及时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就是在恋爱时少投入或者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入。从实际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具有刚性,投入的减少会使女方产生不满与怀疑,使信任机制出现裂痕,促使蜈蚣博弈中先下手为强般的背叛出现。因此“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成为男方的一个可选且可行的策略。也即男方为了降低投资一方面带来的高失败率而选择投资于多方,他将不再仅仅和一个人谈恋爱,而多线作战,将恋爱这种排他性的行为完全变成个人的风险投资看待。男方将在每个女方面前欺骗,到处漫天承诺,希望在被发现前交往阶段到达【10,10】。一旦其中一个成功,投资就得到回报。现实中感情欺骗并不触犯法律,靠道德下的自我反省显得不现实。人们总在寻求对这种“风险投资”的惩罚与约束机制。但目前的优势策略我认为就是上段提起的女方策略。但结果是女方要求男方加大投资而男方极力减少投资,双方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点。任何一方变动都会引起均衡点剧烈波动。重则使关系破裂,轻则在动荡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从新到达新的均衡点。“治大国如烹小鲜。”难道爱情马拉松不也可以看成“烹小鲜”的过程吗?

 

   其实现实恋爱过程中双方并非完全理智。道德、习惯、风俗、文化、学识等都可以影响这一过程。人并非“经济人”,一个社会人在行动中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因素影响。用双人动态博弈模型并不能概括恋爱这一社会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感性认识的问题时只会取其一部而忽略大部。万法归宗,一切科学解释都是为了更好、更容易认识周围事物。这也是我认识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44&ID=401484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