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货币改革论之前的凯恩斯


可贷资金理论(the loanable fund theory)

在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中,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古典主义学者从黄油经济(butter economy)过渡到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的分析方法,John Maynard Keynes (JMK) 直接以货币经济为起点开始分析,尤其重视企业家的决策(decision made by business man)——在他的信念里,货币经济从根本上不同于鲁宾逊的世界——颇有货币是一种“制度安排”的潜意。

JMF意识到,价格会影响生产决策,从而决定就业率;但当时他无法用一套生产理论给出逻辑上的确切联系。认为稳定价格从而减少企业家面临的“价格风险”成为了一个有替代意味的理论选择。其中,货币充当了一种稳定的价值尺度,用以储藏价值。

他认为,货币的加入,增加了生产风险。实际上货币是在信息成本和分工的两难选择下的一种制度安排。货币使分工深化,同时赋予企业家(和民众)推迟决策的能力;与此同时带来了价格不稳定造成了信息成本。(这让我想起了杨小凯)——从这个意义上说,JMK显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先驱。

价格风险实际于蕴含一个前提,即production period,生产过程有时滞,在此期间货币价值波动的可能性影响着企业家判断和承担风险的意愿,从而影响产出水平。目前的教科书中已不存在“时滞”(简单的生产成本曲线),生产成本直接由销售收入弥补。当时JMK坚持认为,资本品的供给由储蓄提供。古典思想(亦为JMK当时的看法)认为,支付工资在前,获取收入在后。

货币收入的定义是什么?有三种选择,(1)收入为上期(指上个production period)产出;(2)上期支付的工资;(3)本期支付的工资。若收入为上期产出,则意味着产出完全被售出,则必无法划分该期的消费和储蓄;如果收入为本期支付的工资,在未知货币工资(显然也是一个内生变量)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就业水平?

JMK认为货币经济中的银行不同于实物经济,它有能力重新分配借贷者间重新分配购买力。JMK给出了价格工式:价格等于本期工资除以上期剩余的产品(即储蓄率乘以上期产出)。但是,JMK的这一公式,究竟是价格调整的序贯均衡呢,还是不同假设条件下(储蓄率、本期工资)的比较静态分析?根据这一公式,为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货币供给要与“真实储蓄”相匹配。

直到1929年(在最终版中被删去的Chapter23中),JMK仍然认为银行是从真实储蓄中转移资源以给生产融资的蓄水池(pool of floating resources)。但在1928年的讨论中,价格涨跌的决定因素变化了,出现了解“过度投资”的概念,即当投资等于储蓄时,价格稳定;但价格调整本身不足以回归均衡。银行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从稳定价格转变了防止紧缩(这个理论变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很容易理解)。至于为何利率调整不能使投资与储蓄回归均衡(似乎是质疑可贷资本理论的开始),JMK认为——“事实”证明储蓄对利率不敏感。

JMK进而暗指银行可通过牺牲价格稳定来使投资等于储蓄。储蓄因而可分为两部分,自愿储蓄(voluntary saving)和受迫储蓄(forced saving)——意即实物要求权由于通胀而转移。他进一步指出,信用膨胀转移资源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储蓄者由于贮藏价值的降低而进一步增加储蓄造成的影响,后来被D. H. Robertson称为与automatic lacking相对的induced lacking。JMK后来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他认为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可以使储蓄者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在Chapter23的末尾处,JMF进一步问自己,借款者手中增加的资源究竟来自何处,他认为即上期工资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可见,JMF采用了第二种方法来定义当期收入。在1929年8月给出版商的信中,JMK承认Treatise of Money将作巨大改动——的确,在1930的Treatise中论述受迫储蓄的Chapter23不见了,更为重要的是,生产不再由储蓄融资,这一变动成为了通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整理自Dr. Joe Chan的课堂笔记*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6&ID=401763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