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对谢林《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一个例子的讨论

 对谢林《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一个例子的讨论 
这是对托马斯•C•谢林著,谢静、邓子梁、李天有译的《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第24-26页男、女生选择餐厅的例子的讨论。
作者在这个例子中假设120个女生和100个男生在两个餐厅(这里我假设它们是A餐厅和B餐厅)中选择,所有男生和女生都倾向于餐厅中的男女比例为1:1,女生优先选择。女生们希望男生根据两个餐厅中女生的比例按比例分配,且女生不喜欢拥挤,因此她们也会在两个餐厅之间平均分配,即两个餐厅各有60个女生。现在轮到男生们选择了,作者假设出现了“当3/4的男生到达时,可能有40个男生去了一个餐厅,35个男生在另一个餐厅”的情况并展开论述。而实际上,根据最初的约束条件,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男生们会怎样选择呢?按照初始假设他们应该这样选择:
第一个男生来选的时候,他只需任选一个餐厅,假设他选的是A餐厅。那么A餐厅的男女生比例就成了1:60,而B餐厅还是只有60个女生。第二个来的男生一定也选择A餐厅,而不会选择B餐厅,因为他选B餐厅会使得该餐厅的男女生比例变为1:60,而他随第一个男生选A餐厅则会使得这个餐厅的男女生比例达到2:60,显然后一种选择更能使餐厅中的男女生比例接近1:1。第三个男生也会做出和前一个男生一样的选择,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后面来的男生将选择A餐厅进餐,因为选择A餐厅的男生越多,这个餐厅中的男女生比例就越接近1:1的理想状态。始终不会有男生选择B餐厅,因为相比之下,这个餐厅中的男女生比例总是更不接近1:1的理想状态。
假如现在已经有60个男生做出了选择,那么第61个男生会怎样选择呢?为了追求1:1的状态他仍然会选择A餐厅,因为尽管他这么选会使得A餐厅中的男生人数超过女生人数,但和选择B餐厅相比,选择A餐厅明显会更使得餐厅中的男女比例接近于理想状态。同样,第62个、第63个、第64个……之后的所有男生都没有理由不选择A餐厅。因为他们中任何一个选择A餐厅所面临的那女生比例都比选择B餐厅会产生的男女生比例(1:60)更接近于1:1。直到最后一个、也就是第100个男生来选择的时候,他也将选择A餐厅。
最后所有100个男生都选择了A餐厅,该餐厅中的男女生比例变为100:60,而B餐厅始终只有60个女生,而没有男生。也就是说第一个男生的选择就决定了所有男生的对于就餐位置的选择。
最后,B餐厅中的女生也会去A餐厅,最终所有的人都挤在一个餐厅里就餐。 
这里无意再讨论下去,可以看到,两个餐厅中都有一部分男生的情况是不存在,因为那个没有第1个男生选中的餐厅中必然始终没有男生,这是由所有男生和女生都倾向于餐厅中的男女比例为1:1的假设条件所决定的。

不知道这样的思考和质疑是否合理,愿意和大家讨论!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07&ID=40215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