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无车日为何车水马龙

  密集居住在城市的中国人是最不需要买车的,是最有必要发展公共交通的,但我们却和自己居住的家园开了个大玩笑———怀着致富的理想把环境致残。

  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08个城市承诺参加“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已成为世界性的活动。在中国,虽然“无车日”活动从今年才大规模展开,但测算的数据还是令人鼓舞的: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从“轿车走进家庭”到“无车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人开始正视小汽车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给“车家”一记警钟:少数开车的人在污染大多数人呼吸的空气和头顶上的蓝天。

  不过,其他国家的“无车日”和中国的“无车日”所表现出的情景迥然:欧美发达国家的“无车日”活动期间,街道上的车真少了许多,只允许公交车通行的街道不会出现小汽车。而据《新京报》报道,“无车日”晚北京80路段拥堵,时速仅约20公里/小时。车流滚滚,城市的天空并没有蓝天白云起来。

  刨根究底,大概有三个因素:一是驾车者包括一些使用公车的官员们,还没有对公共环境产生深刻的焦虑,依然徘徊在勤于动嘴而懒于刹车、喜欢说而不自觉行动的状态,拥有小汽车更多地被看作“身份的象征”而非“污染源”;二是公共交通设施包括线路和车次,远未达到让居民感到乘公交比驾私车更便利、更划算、更舒适的程度,一些人即便心里想着要乘公交,但真正出门后还是走向小汽车;三是不少城市在发展城市道路的过程中,缩窄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人们想步行、骑自行车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个显著的差别是,欧洲一些国家在开展“无车日”的同时,制定了限制小汽车、提高能源税、改善公交、增加环保型汽车科研投资和绿色能源开发、保护绿地等政策,来保护环境,限制二氧化碳排量。而在中国很多城市,第一个“无车日”尝试后,并没有对小汽车的使用采取合理的限制措施,以致道路越来越拥堵。本来,密集居住在城市的中国人是最不需要买车的,是最有必要发展公共交通的,但我们却和自己居住的家园开了个大玩笑———怀着致富的理想把环境致残。

  对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来说,仅仅一个“无车日”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的,需要从政策上加大改革力度,比如提高燃油税、按排量大小确定路税、大量减少公车配备量,来限制小汽车的不合理使用;需要从科技上很下功夫,致力于发展环保型汽车,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给人们提供用起来便利、舒适的出行工具,让自行车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树立现代思维,活得简单些、单纯些,在蓝天白云和炫耀身份之间做出明智选择,为子孙后代多想着点。

  人类有了飞机还不够,还要大排量的汽车、跑车,天上的废气和地上的废气一经会合,便让大气层发烧,让格陵兰岛的冰川和喜马拉雅山的冰山如同得了红眼病一样不停地流泪,让城市的蓝天和星空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同时带出很多奇怪难治的病症。欧洲一些国家已在讨论到2040年能否把燃油汽车赶出街道和路面,我们是不是也该想得更远些?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7923&ID=388834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