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是追还是等?

欧怀琳

报上看到加州理工学院的贾斯廷.陈(Justin Chen) 跟他两名哈佛大学朋友,列出一系列复杂的方程式,比较行路还是继续等车会快些到目的地,结论是车始终快过人不少,大部份情况都是耐心等比较化算,只有极端情况例外,例如车程只有一公里,巴士却是一小时一班。

这是说等车了,如果是感情又该如何。刚失去一段感情,是去追回这段感情还是选择逃避,等待下一段感情?所以莎士比亚老先生说:“逃避 or not 逃避: that is the question.”

在这里我们先假设两段感情的效用,新(N)和旧(O)给我们的效用一致,于是我们有

O=N

那么是追是等就由所花时间(T)决定于是我们有等待(Tw)和追回(Tc)两个函数。不过呢,选择追回,你的目标明确,追上去所花的时间应比你等下一段感情来的快。就算你是什么四大美女,四大俊男,要再找一个匹配的也是要花点时间挑肥拣瘦的。除非你是个被上帝祝福的教徒能够如马太福音之言“"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不过我总认为这种人占极少数,在统计上属可以忽略不计的特例。总之我们普通人应该是Tw –Tc>0。按N,O值一样消去。

于是我们有Tw> Tc 
周星驰在西游记里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就是因为等的太久了,Tw已经趋向无限大,而追回的目标明确,找到这个人所花时间可以计算,以无限大除以可算数,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尘世间最痛苦的事了。所以如果你长的不比齐天大圣高明,我想追回是个比较合理的做法。

不过这只是找到那人而已,成就一段感情是要付出的,这里面包括时间和金钱,为了方便以M代替(M)。假设每段成功的感情,成功指最后可以谈婚论嫁所花的M一样,选择追回,你在对方身上已经投入一定的M,但这个M因分开而做废,属沉没成本,已经归零。但是由于你对对方的偏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少花点冤枉M。所以Mc少于Mw。

于是我们有Tw +Mw>Tc+Mc

现在回到两段感情的效用上,之前我们假设两段感情的效用一致。但是等待和投入对效用有负作用,当然如果你是属于喜欢等待和投入的人又另当别论,不过这还是特例,不在讨论范围。因为等待的成本比追回高,所以一般来说一段感情失去了,大家都要尝试着追一下。追不回了再等,等下一段感情。

问题是有些人根本不追,这又做何解释?这点和追回与等待的成功率应该有关系吧?这里的成功率是只得到对方的接受。因为一是重新开始,一是由0开始机会上应该是均等的。因为重新开始,对方了解你的好处和坏处,省了表现好处的麻烦,剩下的是修改坏处的困难。所以总的来说追回的成本应该较低,但又可能坏处太多,改也难,知难而不追,免的追不回还要等,双重花费。所以这类人是风险(或成本)规避型,所以选择知难而退。好处和坏处主观性太强,不可计算,在这里按机会均等算,消去,反正每条公式都有个代表误差项的error term,把这个算进误差项里就是了。

不过消去了,这现象就不好解释了,或者听过一个故事更可以解释等待的原因。故事说森林里有很多宝石,有个人走进这个森林,居然一路走来没捡起一颗,因为他总认为下一颗会更大更亮,走着走着出了森林一颗也没捡到。究其原因除了这人特蠢外——你就不能见一颗捡一颗,全往兜里装吗?还有个原因是他对下一颗有期望,期望值大到足以抵消等待的成本(或部分成本)。也就是预期(E)闯的祸,总之对他们来说这条式子应该是
O-(Tc+Mc-Ec)< N-(Tw +Mw-Ew)

当然这是建基于O=N的结论。如果O>N以上推论也同样成立,不同的只是当选择不追回时E大到足以抵消O的效用。
但是如果N>O,而你又不是长的和齐天大圣不相伯仲,而E又大到足以抵消等待的成本的话,那你绝对应当等待下一段感情。
但是对两段感情的效用的对比,我们目前未有足够的数据支持,或者我们应该请行为经济学的高手设计一个调查出来,研究一下大家的做法,再请计量经济学的高手回归一下。不过在未有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之前,我们或可求助于古人的经验——古语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点似乎可以作为支持O>N的推论的证据。


tasteconomic
大略看了一遍,发现这个模型过于理想化,只考虑了经济学的角度,没有考虑心理学的问题(可能会被怀疑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呵呵)。我以前写过一个 MM变心的博弈,在博弈论版里,一些东西用成本-效益框架来解释,就目前而言很难说得清楚,比如,感情上有些人是不会回头的,无论当初是多么地相爱,但一旦say goodbye,就肯定破镜难圆。因此,如果“刚失去一段感情,是去追回这段感情”——遇到那种人的话,从一开始就注定博弈输定!除非追回者能够脱胎换骨,但那是不可能或成本无穷大的,呵呵。 至于为什么有些人不会回头,这要涉及到心理学问题,或者其效用函数的构造问题,现在是无法回答的。

baby8962
不过想小小发表一下观点,第一,男女的区别,婚姻(虽然有的人不是为了结婚啊),总体来说是女性付出而男性收益,所以,是男生就不要去追,是女生追的话肯定别有所求。(俺就是这么看追人的女生的)。两种性别的支付不一样啊。(所以呢,男生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二,我一直没有恋过爱,而且别人问我为什么我也答不上来,欧版给了我一个答案,原来我的未来期望收益很高啊~
三,一个萝卜一个坑,相信你会发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是很难的,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而且生活中的事情变数太多,不知这样的情况用博弈论来说明是否合适。最后希望前几位能够不是用凑合勉强的,而是真正的相吸引而找到另一半啊。

ztmnet
支持原创,不过在未有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之前,我们或可求助于古人的经验——古语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点似乎可以作为支持O>N的推论的证据。

tasteconomic
虽然有这样一句古语,它说得不仅是爱情,主要是指友情吧?在爱情方面,成语“贪新厌旧”用得可能更多些哦。

大可水米
很有意思哦!顶一下.

另外也帖上我以前的一个相关帖子:爱情的几个经验性命题的经济学解释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2625&ID=35143&replyID=&skin=1


tasteconomic
哇。。真的佩服大可的巧妙构思,呵呵。 光看题目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口气看完,觉得很有新鲜感,又似乎在常理之中,真是妙。。。

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于  命题一:爱情效用无穷说。 

就从女的角度出发吧。女对男的总效用是: 

 

.........(1)

其中



.........(2)       

也就是说效用由三部分构成,(1)式是说总效用由直接部分和间接部分构成。 (2)式是说直接部分又由S和P决定,S是女所了解的素质,这可以看作是对男方而言 静态的部分,而P是付出的努力程度,应该是动态部分。这个真的好巧妙。  动静都有了,而(1)的间接部分,是 ρk,lUl,应该也是动态的,我觉得就是这个 ρk,lUl有点玄乎,会不会与前面的P有所重叠呢? ρk,l是一个比例,说明了男在女方心中的受重视程度,它可能与S和P不是独立的,呵呵。另外,直接用它乘上男方对女方的效用,似乎有点唐突,不过,用你开篇所说的,幸福的感觉是相互影响的,“为什么他(她)们都会有这种感觉?”似乎立论依据回到了命题,逻辑上转了一个圈哦,呵呵。。我也不知我说的对不对?仅供探讨。 

关于 命题二:“适合说”。

看完之后,觉得有点直觉上的值得探讨的地方。

先不看推导而直接看结论『“适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指:爱情中的双方具有共同的喜好、共同的厌恶、共同的价值观等等。』的话,似乎与直觉不符。

可以举一个例子,素质S1代表外貌,S2代表金钱,往往是男重积累自身的“财”,女重积累自身的“貌”,这样才会有“才子配佳人”一说,这也可称之为合适吧,如果按照命题二的结论,就是男女双方对“财”与“貌”的偏好就相同了,这和现实中的男女所侧重的显然不一样呀,呵呵。

再回到命题二的推导思路:

一、男的首先根据自己的偏好积累自己的本钱,即(8)式所表示的最大化。

二、女方根据自己的偏好挑一个使自己最大化,即(11)式的规划。

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解的过程,是不是先解了(8),再解(11),如果是的话,我觉得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先让男的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塑造自己的最大化,然后女的只能去挑一个最好的,而女方的先择发生在男方的最优化之后,即主动权在男方,女方只好适应男方了,这样就是男女不平等了哦,呵呵。。。。

上面想法可能有缪误,只是我的第一直觉,提出来仅供参考。


欧怀琳
大米的成本既定说忘了心理成本,据说这是固定成本!生产第一个产品可能需要成千上万的资金,但第二个产品的成本就非常低。而恋爱也和生产产品一样:初恋经历伴随着心理成本,但一旦支付了这一成本,未来的恋爱行为就更为容易。

毕竟所谓效用是指快乐,快乐是心理上的事,能漏了心理成本吗?成本固然随恋爱次数减少,效用也应如此。


baby8962
哈里波特里有一种小食品,是各种口味的豆子,你没有放进嘴巴之前,永远不知道你挑选的豆子是什么口味的,有好吃的口味,也有恶心的鼻涕口味。等不利多教授就是因为小时候第一次吃就吃了个鼻涕味,直到那么老了才敢尝试第二次,然后又是一个鼻涕位,可怜啊(不要欺负我读哈里波特我读的是英文的)联系欧版的小博弈,就有点意思了呢。你找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就像你要挑选的豆子是什么口味,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惜地说,很不一样。

首先,为什么我们要区分人的种类?因为一个人在最初选择的对象是什么样子,很有可能将改变自己的“心理成本”。很简单,如果第一个人是个无药可救的坏蛋,那么第二个人是个很普通的人已经很不错了。“有什么会比第一个人更差么?”这就似乎是消费理论理论的,人的消费有一定的惯性。我们怎么去科学的表示这种成本?我们可以根据比例来确定人的种类呢?比如好人占40%,坏人40%,中间的占20%?当然可以,但是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先验概率,而是后验概率,你已经结束了一段感情,难道还要把如果我遇到的第一个人是某某放在嘴边么。先验概率只在初恋中起作用。这样的话,这个博弈会很复杂,因为第一个人遇到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后面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strategy的话,这个博弈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常常听说某个人谈过多次恋爱,那么这个人马上会被传颂并放入很多人的forbidden list。 因为我们都认为这个人不会将感情看得如此重要,它的恋爱只是一种习惯行为,和我爸爸妈妈天天想去打麻将没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它没有理由不去继续,因为没有投入真情实感的,也没有成本。不过是花了自己的经历或者加上一笔钱,买得一场风花雪夜而以。

怎么弄似乎都要把人们归归类才好做下去呢。博弈论胡乱学得一些,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啊。博弈论还是蛮复杂的东东。欧版不止粤语,还古文呢,还写书?厉害。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33751&replyid=354540&id=394091&skin=0&page=1&star=2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