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从"缺工"看改革户籍制度的现实意义

"缺工"现象,自从南方周末前年报道的"民工荒"之后,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是我觉得要区分三种"缺工"现象,一种是因为工人待遇太差导致的区域性的缺工,比如现在的珠江三角洲和福建那边,缺工很大程度上是工人工资太低、缺乏保障的结果,长江三角洲附近这边的企业工人的工资和待遇普遍要好于那边,因此现在是劳动力流入的增长地区(虽然从总量上看珠江三角洲依然是最大的流入地,这个可以参考国家农调队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一种是技术性缺工,主要是缺少相关技术工种,这个问题我早在90年代后期就意识到了,比如在苏南从90年代后期开始相关技术工种就一直是供小于求,比如缝纫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技术的边际成本太高,所以学了技术以后往往不愿意去给工厂打工而更多选择自己开店;还有一种就是一般性的缺工,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人们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这么多,怎么会有这种一般性的缺工呢?但是,通过我在各地农村的调查,我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恰恰是这种一般性的缺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

比如,我认识的这个开服装厂的老板,晚上就要开车去徐州沛县接十多个工人,这些工人来了以后月工资基本在一千上下,而且包吃住,用老板的话说,还得吃好,吃不好还会跑,因为这边服装厂很多,他(工人)觉得别的企业好就跳槽,而且一跑就是一帮,很难弄。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我老丈人身上,他开的是纺织厂,雇的是本地工人,平均月工资在1500左右,同时包中、晚2顿饭(夜班工人包早饭),年前本来答应都不走,结果发了工资还是走了2个,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人,结果生产受到了影响,逼得老丈人挨家挨户去请工人。

这种"缺工"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很简单,本地工人太少,而找外地工人的交易成本又太高。是什么原因导致外地工人的交易成本太高呢?这就涉及到了户籍制度的问题。

外地工人的流动性从表面上看是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的,但是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外地工人一般不会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比如象这些服装厂、纺织厂的工人,外地来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一方面是有了一定积蓄、另一方面是要结婚,还有的家里需要人照顾等原因,往往就要另谋发展或者回家,这样就使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很难长久得留住劳动力,而这种流动性对企业主是一种损失,反过来进一步使得他们不能从长远发展角度对外地工人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把这种熟练劳动力型的企业搬到那些劳动力剩余比较多的地区去,但是这种难度是很大的,另一种就是将这种候鸟型的流动变成永久性流动,但是难度也很大,因为中国人守土重迁的观念、有了钱就在老家起房的行为模式,出门万事难的现实,都是无法克服的。这还只是农村内的流动,进城则是另外一回事情。现在很多地方对进城已经放开了,但是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假设如果10年前甚至20年前中国就彻底放开户籍迁移制度,恐怕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了吧。问题是现在怎么办呢?对于这些劳动力流入地来说,长远看恐怕是要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但从我的观察来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看来仅仅靠放开户籍制度是不够的了。

如果不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些小工厂主的利益上,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沧海桑田,但是如果连这些小工厂主的生存都有问题,更何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

也许,我们只能说,当代中国才真正开始为其户籍制度买单吧。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8&ID=8642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