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刘吉教授上财讲座十二点


刘吉: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按:今天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聆听了刘吉老先生的演讲。刘老先生中气十足,声音洪亮,联想97年十五大前后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他对于开放思想的大力推动,更让人心怀敬意。这里将要点记录如下,与大家分享,由于没有演讲标题,根据文意,斗胆加了这样一个标题。

1、近几年以来,国内媒体上批评收入分配拉大、分配不公、市场化取向乃至于改革开放方向的文章用“车载斗量”来形容绝不过分,其中也不乏知名学者冲锋陷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也一直深陷于这些问题之中,我国现在有100多万衣食无忧的百万富翁,同时也有100多万倾家荡产的吸毒者;我国有接近1亿年收入一万以上的中产阶层,同时也有1亿多年收入不到几千块的农民工。这些极端的对比使得我们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分配不公的标准究竟以何标准判断?什么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不公?今天我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释,因为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诠释,才更加有助于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加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同时防止他们被拉入错误者的阵营。而且,有一些理论界的一些重大争论,也完全是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释清晰的。

2、应当承认,公平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但是直到今天,这一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不公来自于剩余价值的占有,来自于资本家对于劳动工人剩余价值的无偿剥夺,这叫做剥削。年轻的恩格斯当年也曾亲自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严重的社会分化——一面是工人牛马不如的凄惨,一面是资本家肆无忌惮的挥霍,随后撰写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背叛了他的家庭和所属的阶层,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

3、100年后,邓小平如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伟人的历史性说明,从而完整的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这个定义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他继续坚持消灭剥削,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另一方面,他不再提所有制问题(请注意,这决不是一种疏忽)。这意味着,只要存在剥削,就一定不是社会主义,但剥削又不与所有制挂钩,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私有制不一定就存在剥削,个体户就不是剥削;更进一步,私有制也不一定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公有制不一定就不存在剥削,如果公有制通过种种情形对个人的基本权利和投入要素的正常回报进行了无偿剥夺,那就是一种剥削,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4、市场经济的铁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处于市场经济状态中的劳动力,其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要求按其价值获得报酬,这便是按劳分配。列宁认为,资本家被消灭后,把全部所得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再分配,因此一定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丰富数倍的物质财富。然而,从历史和现实中反馈回来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个预言从来没有得到实现,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1978年前的计划时代,实际上从来没有坚持过按劳分配。

5、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政府无偿剥夺了劳动者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因此,长时期保持低工资水平,将获得的资金大办国有企业,期待着国有企业产生巨额利润,再发工资、分房子、送福利等等,然而这种空头许愿从未实现。国家大量投入的资源反而由于计划体制的低效率而产生巨大的浪费和大规模重复建设。更为可恨的是,当你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通过计划体制这只恶魔化为乌有后,你甚至根本找不到责任承担者,因为如果是资本家的剥削,你可以通过罢工或谈判正取自己的权益。所以说,计划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体制剥削,他必然体现为国有制的巨大剥削!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亏损1亿,这个亏损额相当于教育、卫生投入的总和。

第二,劳动者中间实行平均主义分配。这也严重违反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经典劳动价值论认为,同工种劳动者可以用劳动量衡量;不同工种劳动者则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来比较。马克思认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其复杂程度数倍于于简单劳动,这种劳动是难以估量其巨大价值的。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计划经济实践中,反而把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视为粪土,仅仅把工人、农民的劳动看作劳动,知识分子在计划体制下被等同于毫无任何价值的脱产者。

然而,即便是工农劳动者也从未执行过按劳分配,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虽然计划经济时代实行过八级工资制,但级差也是微乎其微,即使如此,还被毛主席批评为“资产阶级法权”,最终被文革时期平均主义的洪流所吞没。

6、平均主义分配的本质是把掌握了第一生产力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创造的巨大社会价值无偿转移给国家,这同样是一种剥削,是落后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力的明目张胆的掠夺。因此,普遍平均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普遍的贫穷,严重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平均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平均主义的理念无一不产生在小农经济、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落后国家,是庸俗的均贫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产物,均贫富的分配方式是比资本主义更加落后的分配方式。

7、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先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剥削是不公平的,社会主义必须致力于消灭剥削;第二,计划经济体制基于均贫富的小农意识和乌托邦理念,必然产生剥削效果,是一种落后的体制。因此我们说,改革必须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又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前者保证公平,后者促进效率。

8、社会主义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了三个台阶,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既然有竞争,就要有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公平的游戏规则。有人在抨击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我这里举两组数据:1978年,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6.4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当时的中国总人口为10亿,即贫困人口比率为64%;当时中国政府官方数据是“2.5亿人口不得温饱”,比率也在25%。200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2.2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下,当时中国总人口为13亿,即贫困人口比率为16%;当时中国政府官方数据是3000万,比率为2%。这就是25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开放社会的实践得出的历史的真实。去年,联合国专门在中国召开世界扶贫大会,高度评价了中国经验。我们怎么能够昧着良心无视事实凭空指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是贫富分化的祸首呢?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反过来说,恰恰是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成功替代,大大减少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公平,再不会有人鼓吹“知识无用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了。28年来,不仅蛋糕越做越大,而且分配也更加公平。

9、当然,中国也存在着很多百万富翁,但这是否意味着分配不公平呢?关键要看过程,看这100万财产获得的方式,看它是凭借非法手段掠夺来的,还是凭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对社会做出贡献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公平的。我在中央开会时和别人辩论过类似的问题,比尔•盖茨身价510亿,这是否公平呢?我说,比尔•盖茨的技术和企业为全球的信息化过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你凭什么就说比尔•盖茨的劳动价值不能量化到这个程度呢?有些人过分强调结果公平,完全无视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这正是小农均贫富意识的突出体现。

10、中国有没有分配不公的现象存在呢?有的。它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部分私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以“血汗工厂”的模式违背基本的劳动法规运营;

第二,国有企业除了如前所述的无法追究责任的亏损性剥削外,垄断型国有企业还通过特殊地位获取超额利润并将这些超额利润在行业内部进行分赃;

第三,政府保持了各种计划经济下的特权,造成了花样繁多的寻租行为,特别是一批政府官员的亲属或下属利用其影响轻易破除进入壁垒,这是过去所称的“官僚资本主义”;

第四,利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法制的不健全,钻法律的空子;

第五,享受一种超常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但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着大量的寄生者。我去年到四川的一个小镇作调研,遇到一户人家,两口子都吃低保,每月合计能无偿获得500多块的低保收入,这在那个小镇属于中等水平了。而两人每天过着悠闲的日子,打麻将,自己的孩子也在正常上学。我说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它再次给我们演示了福利国家是如何滑入漫无边际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的。

11、这些分配不公现象存在的原因何在?我看有以下四条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甚至于政府部门有时也在打着深化改革的旗号进行将市场经济推回计划经济的开倒车行为。现在人们都在说改革,不仅人民日报和求是的社论写改革,各种倾向的人都出于各种不同的心理强调改革,然而有些人要的是“回到过去”的落后式的改革;

第二,市场经济的环境、法律制度、文化氛围的不健全;

第三,产品市场虽已开放,但要素市场——无论是土地、资本还是劳动都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流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反复曲折、多灾多难,至今尚未完成。

12、综上所述,我们理所当然地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坚决扫除残留在各个角落的僵化保守的计划经济要素,继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来自: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0&ID=9301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