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leel:
你上次谈到杨小凯对HO理论的批评,我有不同意见,希望和你交流。
杨小凯的观点(HO理论存在缺陷)肯定是对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这个问题,但是杨小凯对于HO理论提出批评的论证值得推敲,一些地方逻辑很不严谨;而且作为文献综述,他的文章漏掉了很重要的相关文献,仅仅保留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一名严谨的学者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由此又可见那篇文章并不真正出自杨小凯先生之手。
那篇文章中谈到的要素密集度互反的问题和你在研究货币理论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不一样。在该文中,作者固执地认为,要素密集度是否逆转,需要放到一般均衡的框架中求解,可见作者实际上并不理解HO理论。实际上要素密集度是否逆转,只与生产函数的要素替代弹性有关。
不仅如此,该文还指出,HO理论经不起经验验证:假设前提和结论都有问题。可是该文只是在用别人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自己动手证明HO理论的错误。当然作为文献综述,这样做无可非议。但是作者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又是有选择性地引用了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文献,而把那些和作者的观点相关、但是对作者不利、而又非常重要的文献有意无意的漏掉了。
在假设前提的经验验证上,作者继续抨击强要素密集度假定--即不存在要素密集度互反,用的证据是Minhas的1961年论文。但是随后1964年里昂惕夫用同样的进行了检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文章却避而不谈。在HO理论结论的检验上,文章举出了里昂惕夫悖论,却不提里昂惕夫实际上作了两次检验--在里昂惕夫的第二次检验中,在去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之后,悖论实际上不存在了。此外Leamer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重新思考里昂惕夫悖论》,指出里昂惕夫检验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里昂惕夫用@指数来判断进出口模式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如此重要的文献竟然也被忽略了,实在不应该。而且在里昂惕夫之后,对HO理论所作的经验验证远远不止该文中所谈的那些,每次检验都得出了很生动的结论。
另外,作为综述,该文并没有准确地反映所综述的文章的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到了Samuelson文章。在samuelson阐述HO理论的那篇文章中,采取的是两要素假设,但是并不是杨文中所说的劳动和资本,而是劳动和土地。萨氏这样做,是力图避免在这个问题上又卷入资本问题的争论。
又:HO理论中使用的不是总量生产函数。HO理论的基础是微观经济理论,不会用到总量生产函数也。在HO理论的简单形式中,采取了2*2*2框架,假设经济中只有两种产品,用的也是产品的生产函数。
附:fleeing的帖子
"比较优势理论为什么可能错?“——杨小凯可能是对的
最近又读了一遍杨小凯的这篇文章,觉得他可能是对的。
作为一篇严肃的学术文章,这样的题目我觉得是有一点irritating的,会激怒很多新古典的信徒,并且是misleading的,会让人怀疑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学直觉,从而将论辩引向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去。叫做“重新思考比较优势理论“我觉得更好一点。
说比较优势理论是错的,等于说“托勒密的地心说是错的“,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的”,一样的,毫无疑义,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并且会引起混淆。从理论上说,任何理论都是错的,只要他是科学,总有一天会被证伪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定理,在他的假设基础上推出,逻辑是严密的。如果它错,那是因为它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在逻辑严密的基础上,我们只能从假设上找原因:或是因为假设过于简化,或是因为假设与现实不符,或是因为假设导致模型内在的不一致。
在H--O定理中Samuelson作了一个假设:要素密集度互反。这个假设不管有没有经验支持,都是非常奇怪,不合常理的,即导致了模型内在的不一致。
我对这一点深有同感是因为在我自己研究货币理论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货币经济学家做出了和Samuelson同样的事情,在MIU,CIA,OLG模型里面,随意的加入了货币,而忽视了模型内在的不一致。Sidrausky(1967)用MIU模型,Wallace(1980)在OLG模型中加入了货币,得出许多荒谬的结果(比如货币的超中性)。直到1989年Kiyotaky和Randall Wright才第一次从搜寻模型中内在的推导出了货币,搜寻模型一出来,等于说以前在MIU,CIA,OLG模型中推出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干脆说都是错的。货币理论应该从第一原理推出金融中介和货币的存在,从而才能保证模型的内在一致,一个对货币理论没有深刻思考的人应该是看不到这种必要性的。(想一想像Wallace这样的人,从六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货币,现在也在做搜寻理论)在我研究搜寻模型以前,我无法理解这一点,“经济学家用了三十年时间证明一个不可能成立的定理”,这话也有些太极端了。现在我明白了,
货币理论就是这样,从Sidrausky到Wallace,20年中货币经济学家的所有努力大概都要白费了。
推而广之,如果我们不能在Arrow-Debreu模型中外生的加入货币,那我们同样也没有理由加入厂商,家庭,和制度。Representative agents只要有市场就足够了,不需要制度,也不需要政府,他们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不需要组成企业,甚至不需要结婚,从而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引入家庭。从理论上说,要得到完全一致的模型,我们应该使用最原始的假设,从模型中内生的演化出厂商,制度,企业,也许这要用演进的方法将整个经济史重写一遍,恐怕99%的经济学家都不认为有这个必要,我不知道Neil Wallace和Randall Wright会不会同意我的看法。
理论是走不快的,经济学家要不断的犯错,才能得到一点真正的知识。今天看来,Walsh那本书里大概有一半的内容要被淘汰掉的,十年以后货币理论的研究生还会知道Sidrausky和Stockman吗?今天的真理明天就会变成谬误,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折旧速度是不是太快了?这很残酷,幸好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资源浪费。
经济学家在H-O模型中假设了不变的生产函数,总量生产函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哪一个新古典经济学家能给我讲清楚呢?如果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不仅投入要素的数量发生变化,甚至企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这一切又哪里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所概括得了的?
在不方便的地方做出方便的假设。回头看看Samuelson这位20世纪的经济学巨匠,类似的事情已经做过不止一次了。当年他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进行了精神分裂式的综合,而把真正困难的工作留给了后人,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完成。用Lucas的话说就是:Samuelson把容易做的做完了,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也要谋生(make a living)。
经济学家为了数学的方便,在真正重要但是困难的地方一带而过,而在容易炫耀技巧的地方长篇论述,以此换得同行的称赞和外行的敬仰。如果结论不符合直觉,就说这是科学推理的神奇力量。
今天的经济学家已经不再为资本的加总问题费神,他们随意的假设总量生产函数,假设效用函数的特殊形式,假设线性的需求曲线。可是偏偏又过于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结论,而不去问这种结论是否来自不合理的假设。如果在经济学的花园里掘地三尺,就会发现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多么摇摇欲坠的大厦。所以经济学家才有这么多的争论,经济学才有这么多的流派,我们应该相信谁呢。而现实又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又不能缺少经济学,也不能等待把理论的东西全搞明白了再去面对现实。如果是那样,就会把现实留给庸医。毕竟,经济学家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问题,我们岂不要没饭吃了?
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整个人类知识的状况不也是这样吗?20世纪的知识巨人罗素在他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页中说:整个人类的知识是建立在不确定,不完善的基础上的(大意)。
一个错误的理论可以造成多大的伤害,生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切的体会。作为生产经济学知识的工人,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理论,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世界,就贸然去改造它。毕竟理论是灰色的,人世间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真正认真对待的,即便是经济学。
qiulin:
先固顶在这里。
我还没有看杨的文章。所以上面的两个贴子的一些论述我也不是很理解。回头看看文章再评论。不过在我的印象中,检验比较优势论,检验李嘉图理论的文献和检验H-O的是不同的,但上面的两个贴子好像没有把二者分得很开,推翻了其中一个不等于推翻另一个,或者说否定了H-O并不一定否定比较优势。
从理论上说,2*2的比较优势论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逻辑上的问题,以前学课程时,知道多个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所谓强形式不成立,只有弱形式。我从教科书上知道直接检验李嘉图的文献不多,早期有MacDougall的和Stern的,结果都是支持性的,但其计量模型定型都过于简化。至于H-O,Leamer的验证是很著名的,90年代中期以后的讨论还非常关注Trefler的一系列论文,其提出的所谓"missing trade"的问题有很多讨论。
对基本理论,我总觉得很畏惧,总也想不清楚,准备复习一下以前学的paper再来讨论。贴子固顶,有心得的朋友请交流。
leeleel:
qiulin,你说得对。比较优势理论确实古典的和新古典的两个,而且两个都获得了现代形式:一个是李嘉图模型,一个是HOS模型(当然新古典模型有一个变体:HOV模型。Leamer1980年的文章就肯定了HOV模型。
杨小凯和张永生的文章把矛头指向HO理论,说HO理论的四大定理被全面推翻,然后说“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内生贸易模型”最有说服力。
看了文章以后,我想起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虽然到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但是看到我一直很佩服(虽然不是很认同他的理论)的学者也不能免俗,还是有点儿觉得不痛快。这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以书待刊的杂志《经济学(季刊)》创刊号上,而且是第一篇。我找到后贴出来。
你的国际经济学基础好,以后多向你学习。
leeleel:
这是杨小凯和张永生那篇文章的第一稿--最终的定稿我手头没有,不过和第一稿没有什么重大差别,不过最终发表的文章题目叫“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和第一稿有差别。
《新贸易理论及内生与外生比较利益理论的新发展:文献综述》
fallegend:
我记得曾经有人在『学习交流』版讨论“比较优势”,DNKM版主当时提供了在CCER《经济学季刊》上刊出的那个版本,现在到该版精华区或者搜索一下或许可以找到,呵呵,再不行,到CCER邮购《季刊》。
leeleel:
是这儿了。确实讨论过,当时还提到过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结构,有人不爱听。
不过老D提供的那个好像也不是最终发表的版本。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28595&replyID=103021&star=1&skin=0
fallegend:
嘻嘻,我老糊涂了,不好意思。
在《季刊》上,杨小凯除了在第一卷发表那篇文章以外,在今年的《季刊》上又对批评作出了回应,不过那篇我还没有看过。
leeleel:
对杨小凯的批评是南京大学的张二震和梁琦做的。这篇批评写得还不错,只是感觉还是有点儿跟着杨文就事论事,要能在放开一点,就更好了。另外,可能批评的和被批评的实际上看的文献都不是特别多。
qiulin:
leeleel,谢谢你贴的论文,我大概看了一下,现在处于糊涂中。有许多文献没有看过。其中说的那个DS,倒是我现在经常要用的模型,这个垄断竞争模型在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新开放宏观中全都是基石。可我以前就是照葫芦画瓢的,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内生与外生的比较优势的差别。我真怀疑自己这辈子是否能够想清楚。Fleeing怎么没上来?反正先固顶在那里,说不定哪天张永生,梁琦偶尔上来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