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江户时期 农村经济与过密化假说

  “过密化”假说的提出

  在明清时期,江南(即长江三角洲)的农民经济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探寻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或推动农村经济的原动力,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68-1988年》一书中明确宣称:这个根本原因或原动力是农民生产的“过密型增长” 。

  “过密”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或产值)虽有增加,但单位劳动时间(即工作日)的边际报酬却出现递减,换言之,如果以单位劳动时间(即工作日)的边际报酬为尺度来决定劳动生产率,则“过密”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下降(尽管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率可有提高) 。“过密型增长”即没有“发展”的“增长”,换言之,总产量增加,而劳动生产率下降 。

  江户前期(1600-1730)农村经济的过密型增长

  人口增长 以往学者们将近世 前期的人口增长称为爆炸性增加,1600-1650、1651-1700、1701-1720、1721-1730,这四个时段人口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72%、0.96%、0.61%、0.25%(见表1),高于同一时期的世界人口增长率 。1645-1697年日本全国村落增加率为13.6%(见表3),是1645-1873年村落增加率最高的时期。

  耕地扩大 与以上四个时段相对应的耕地的年增长率为别为0.26%、0.38%、0.15%、0.15%(见表1),其中1651-1700年开发的新田数占1551-1868年开发新田总数的22.1%(见表2),是18世纪新田开发最多的一段时期。

  产量增加 与以上四个时段相对应的是实收石高年增长率分别为0.32%、0.56%、0.22%、0.22%。

  从以上三个指标可以看出江户前期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速水融与宫本又郎甚至认为中世末期的日本,虽然在边缘地域经济社会 尚未出现,但中央地域的“经济社会化”已在进行 。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指标的判断,将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归结为过密型增长。

  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增加以上四个时段每反实收石高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06%、0.18%、0.07%、0.07%(见表1),尽管18世纪初的增长率下降,但总量上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 虽然这一总时段的总产量在增加,但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呈递减的趋势 。以上四个时段每人实收石高量的年降低率分别为-0.4%、-0.4%、-0.39%、-0.03%(见表1)。

  江户中后期(1730-1868)部分农村经济过密化特征

  过去有学者认为日本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经济达到了饱和点,从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由于全国人口几乎没有增加,耕地的开拓也显著放慢,据此有学者认为18世纪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观点遭到批判。速水融、宫本又郎将18世纪的经济增长归结为内涵型经济增长,以与17世纪人口、耕地都增加的外延型经济发展相区别 。从1730-1872年的人口、耕地与实收石高(见表1)来看,经济确实在增长,只是相对前一段时期来说,增长速度下降 。

  从这一时期的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和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来说,我们不能将这段时期归结为过密型增长,因为1731-1750、1751-1800、1801-1850,这三段时期的每反实收石高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19%、0.19%、0.09%,但同一时期的人均实收石高量的年增长率并没有下降,而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年增长率分别为0.38%、0.25%、0.08% 。尽管从这两项指标得不出过密型增长的结论,但是这一段时期部分地区却又呈现出过密型增长的特征。

  “过密型增长”与农民生产多样化 在1368-1850年间,江南人口增加了2倍以上,耕地却未有多少增加。人地比例的急剧恶化,人口对土地压力的空前增加,在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过剩劳动力的剧增和人们生存压力的激化,从而导致极端的生产过密化。然而,本来有可能甚至必然要出现的水稻生产过密化却未出现,其原因在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和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吸引了本来会出现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并创造了更高的单位面积土地收益 ,因而导致了明清江南农村经济的显著增长。黄宗智认为,明清江南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与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恰恰正是农民生产“过密化”的表现;经济作物种植与农村手工业发展所导致的经济成长,正是典型的“过密型增长” 。

  明清江南农民生产的多样化并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而恰恰是相反。人地比例关系的不断恶化,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强,迫使农民家庭把越来越多的劳动投入经济作物种植和家庭手工业,从而造成农户单位工作日平均收入日益降低;反之,单位工作日平均收入降低,又使得农民家庭在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上投入更多的劳动。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使得农民生产的多样性的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总产值不断增加,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密型增长”。这种多样化,也可称为“过密型多样化” 。

  这一时期的日本作物的多样化也在进行,除主要谷物外,棉花、菜种、靛蓝、茶、桑、烟草、甘薯、楮、麻、红花、蔬菜等商品作物的生产也相当兴盛。它们或作为双收田里的复种作物,或作为水旱田的轮种作物,或作为旱地作物被广为栽种。另外,在各地进一步推广了因地制宜种植,如靛蓝、楮、红花一类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也多了起来。这些产品作物促进了皮棉、棉织物、生丝、蓝玉、纸等农村加工业的发达 。

  “过密型增长”与农民生产商品化 江南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在明清时期较过去有显著提高,针对这个问题,黄氏提出了“过密型商品化”的新见。由于农民家庭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棉、桑生产以及家庭纺织业,因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农民家庭生产出来的纺织品自己消费不了;另一方面,其所生产的粮食又不够食用,从而导致了农民用纺织品交换粮食的必要性。由于明清江南农民生产的“过密化”主要通过生产多样化这一途径,因此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过密型多样化”不断强化,必然推动农民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换言之,如果“过密型多样化”是明清江南农民生产“过密化”的主要方式,那么,“过密型商品化”则是这个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江户时代后期商品作物占了实收生产量增长的相当部分。其中地方领国的“商业性”农业发展显著,通过从畿内先进地区引进技术,选择适合其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商品作物,各地培育了以领国外市场为对象的名特产品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日本出现了过密型增长,因为这一时期大米市场扩大,结果出现了生产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形成了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地区与商品作物地区之间的分工关系。过密型增长的商品化生产是基于粮食生产的单位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出于无奈才选择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是18世纪后期的日本已经在全国广泛出现了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已经不能看成是农民无奈选择的结果。

  我们要证明日本这一时期的农民生产多样化和商品化是过密化的结果,关键是要证明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压力出现” 或“人口压力加剧” 。江户中期的“人口压力加剧”表现在部分地区堕胎和溺婴流行,这一时期经济失去扩大余地,而农民却要承担幕藩领主征收的沉重年贡,生活愈加困苦,加之饥馑和流行病频繁袭击 ,人口陷于停顿 ,这方面的情况被记载于当时的通俗读物 。虽然总人口出现下降,但是速水融、宫本又郎认为江户中期人口增加的地域多 (山阴、四国等地增加了15-20%),人口减少的只有近畿、关东 、东北等地方 。据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出现了过密化增长 。

  “过密型增长”与农民生产家庭化 明清江南的产品市场发育已相当成熟,大农场或大纺织作坊的产品在市场不能与小农家庭的产品竞争。正因为如此,自明代中期以来,不仅农民小生产没有像大生产转化,相反是原有的大生产倒为农民小生产所取代。由于“过密化”所驱动的家庭化生产,就是“过密型家庭化生产”。这种家庭化生产和以前自给自足的家庭化生产具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以来非粮食生产的程度提高,而且商品生产的性质较强 。

  江户时代后期广泛发展的农村工业,如在纺织工业中可以看到的典型情况一样,主要采取小农家庭经营的家庭手工业性副业的形态。至于其具体的生产方式,则既有靠农家妇女劳动的“农闲余业”方式,也有以工业收入为主而农业只作为“挣口饭吃”的情况 。这种家庭化的商品生产与“过密型增长”的特征相吻合。

表1:人口、耕地、石高
时期 人口(万人) N 耕地(千町 ) R 实收石高(千石) Y R/N(反/人) Y/N(石/人) Y/R(石/反)
1600 1200 2065 19731 1.721 1.644 0.955
1650 1718 2354 23133 1.37 1.346 0.983
1700 2769 2841 30630 1.026 1.106 1.078
1720 3128 2927 32034 0.936 1.024 1.094
1730 3208 2971 32736 0.926 1.02 1.102
1750 3110 2991 34140 0.962 1.098 1.141
1800 3065 3032 37650 0.989 1.228 1.242
1850 3228 3170 41160 0.982 1.275 1.298
1872 3311 3234 46812 0.977 1.414 1.447
年增长率%
1600-1650 0.72 0.26 0.32 -0.46 -0.4 0.06
1651-1700 0.96 0.38 0.56 -0.58 -0.4 0.18
1701-1720 0.61 0.15 0.22 -0.46 -0.39 0.07
1721-1730 0.25 0.15 0.22 -0.1 -0.03 0.07
1731-1750 -0.16 0.03 0.22 0.19 0.38 0.19
1751-1800 -0.03 0.03 0.22 0.06 0.25 0.19
1801-1850 0.1 0.09 0.18 -0.01 0.08 0.09
1851-1872 0.11 0.09 0.59 -0.02 0.47 0.49
(资料来源:速水融、宫本又郎:《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7页)
表2:新田开发
  新田开发   新田开发
1551-1600 14(1.4) 1701-1750 103(10.3)
1601-1650 122(12.2) 1751-1800 88(8.8)
1651-1700 220(22.1) 1801-1868 450(45.2)
总计 997(100)    
(资料来源:速水融、宫本又郎:《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8页)
表3:村落增加率
  1645-1697 1697-1830 1830-1873
  村落增 增加率 村落增 增加率 村落增 增加率
西日本 2029 7.80% 170 0.60% 2699 9.60%
东日本 5506 18.70% 418 1.20% 3465 9.80%
全国 7535 13.60% 588 0.90% 6164 9.70%
(资料来源:速水融、宫本又郎:《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页)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6&ID=87933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