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是伪科学吗?

Nous ne vivons pas de l’economie, comme nous ne vivons pas de l’amour et d’eau fraiche.

不知从何时起,有一类人开始被称作经济学家。而在我们这个总体来说可算是和平的时代来,经济问题看起来要比原子弹如何制造与我们的关系更重要。于是,我们看到经济学家被提到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更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文化传统被推倒重建的地方,实实在在的利益似乎要比高悬天上的哲理或者只有在小圈子里才能被弄懂的自然定律更为重要。而经济学家们,至少他们看起来,或者是自己标榜的,常常谈一些似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预测这类的话题,这些似乎比哥德尔定理听起来更像是真的。我们的书店里最畅销的是一些快餐式的经济读物,媒体上出现最多的是这位或那位经济学教授。不过,不知你是否想过,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经济学,如果经济学这个词还是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因为,我认为可能在今天,即使是普里高津,也比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更有资格称自己为经济学家。

先来说一下我对科学的理解。(以下内容对于一些术语的使用可能相当不规范,并不一定符合它们在各自学科中的本来意思)人类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确定性,人生活的环境中有着如此之多的自由度,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人这种自组织结构为了存在下去,必须从环境中吸收负熵。他所要做的,归纳起来有保证自身不被其他动物吃掉或意外死掉(这样他的熵会增大),找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命(从环境吸取负熵),繁殖后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获得永生)。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从环境中找到了一些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如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可以比从野外采集和捕猎提供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在此过程中有发现了一些方法,可以增加这类活动的收获,即所谓的农业技术。又如发明制造工具,从而在原来不可能得到食物的情况下获得食物,或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食物。这些行为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如果满足条件A,则可以实现结果B。于是,遵循这条定律,如果自然无法提供A,则由人工满足,从而获得B。这就是科学的起源。

纵观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都是对我们所在世界的某种描述。这种描述采用了自然定律的方法,刻画了某一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不过我认为定律只是表明了一种可能性,所有定律都是形如若满足条件A,则可以实现结果B。比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并不是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真,只有在满足必要的屏蔽条件下它才为真,因为,如果满足另一些条件,它们也可以相互吸引。于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可以被看作,如果自然环境已经可以满足条件,则定律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描述,如果不能,则在人工条件下让条件满足。而事实上,前一种情况产生的概率很小,自然定律所描述得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于是定律更多的适用于第二种情况,正是基于这些定律,我们造出了飞机,汽车或是核武器。

于是,通过定律,我们设法获得了某种确定性。又了我们制造的各种工具,即使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人类仍能得到它所想要得。因此,这里可以将科学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对确定性的需求,对自然世界所作的重构,并可依此建立一定人工条件,增加确定性的方法。

到此为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经济学将这些方法借去之后,麻烦就来了。也许人们建立经济学的初衷也是为了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把他们置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社会科学与物理学的区别却使得他们在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正如上面所说的,定律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些不同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这些条件或者是由人工提供,或者是自然已经能提供,然而,这两点在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中都很难得到满足,于是,经济学家的那些所谓的理论或者模型也就无法真正给我们带来想要得确定性。

首先,真实世界中的经济运行显然无法用一个确定性的理论来表示,于是经济学选择了第二条路,建构一个自由度较少的模型。于是,当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经济教科书,任何一个理论最开始的地方必定是长长的一系列假设条件,只有在一个如此扭曲的世界中(也许只有在非智慧生物居住的星球上才会出现),该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真的。接下去的一步,按理说就应该按照理论来改造世界了,就像根据汽车的模型可以造出汽车,飞机模型可以造出飞机。可是,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经济理论,(在我们能使用的数学工具的范围之内),其假设条件仍然是过于苛刻,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满足。不仅如此,许多假设是针对人类自己的,比如理性人的假设,劳动力自由流动,人与人之间同质等等。即使其他假设得到满足,这些明显违反常识的条件还是无法满足。于是,经济学的意义应该只限于纸面上。

其次,经济学在另一个方面也走上了歧路,定律表示的是一些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对一些易于观察和统计的量进行描述,而往往很多这样的量是没有意义的。以宏观经济学为例,其中提到的几个重要指标,如失业率,通货膨胀,我很难把它们看作是有意义的。为个个体的情况是不同的,失业的原因也不相同,把这些性质很不相同的情况加在一起,得到一个数字是不合适的。另外,不同时期,即使失业率相同,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数字无法体现这种差别。(当然,宏观经济学一定会假设劳动力时同质的)。从本质上,这样的描述是把不对称的两件东西等同了起来。这样,在解决这个问题是,也会出现不对称性,只有很少自由度的政策和自由度很大的目标群体。

从以上两点来看,经济学只是借了科学之形,而无科学之实,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伪科学。

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可能是经济本身就不应该用上面定义的科学方法来描述。为了更好说明这一点,我们在这里现很不规范的把经济当作复杂结构,而经济学理论却试图用确定性的理论来描述它。用柏格森的话来说就是,一幅画和这幅画的照片尽管看起来一样,但却是不同层次的东西。科学理论方法把世界割成碎片,使得在碎片层面上确定性得到满足,然后在重构起其自己的世界。但复杂结构一旦割裂,便无法再组合,或是无法在其碎片层面上获得所学的确定性。或者更不规范的说,我们只有一只红色笔,要画一只北极熊,于是无论我们的绘画水平多么高超,所获出的东西都不可能像北极熊。

可是,我们的一些深信以科学方法构建的经济学的同类却深深陶醉于他们理论所带来的美妙结果,要把它们运用到真实世界当中去。如果鞋子穿不上,我就来个削足适履。在近代社会,国家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控制的资源使得他们可以按照经济理论,对社会经济结构施加影响,使之满足理论中的一些条件,以为这样就能产生想要的结果。

而另一些经济理论呢,则是为国家更多控制经济活动提供借口。国家以有经济理论表明对资源的这样那样的重新布局将会带来更多的国民财富,解决社会问题为由,干涉经济活动。(如果不是二战爆发,我很怀疑罗斯福的新政会拯救美国)。而这种明知理论不适用,还用来为自己目的服务,就更可恶了。当今天我们在各种场合看见各种经济学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我们的同类)在发表他们的所谓高论时,我们最好想一想他们是否有他们所看起来那么高尚。(不要轻信任何人,当然也别轻信我这所说的,(这里用了DH所说的自指))。经济学家们所提到的话题几乎全都涉及资源的配置,一定会有人从中获得某种好处。

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不是经济学,而是我们人类自诞生以来所积累的各种财富(不是Au,而是被我们注入负熵的,能给我们带来确定性的东西),以及我们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能生产更多财富(引入负熵)的方法。经济活动起到的唯一作用是让资源分布不平衡(如果我来编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我会把这句话写在最开始,而不是资源是稀缺的)。为什么要不平衡呢,因为存在一个规模效应。如果一万个人每人有一块钱,它们可能什么也干不了,但如果凑在一起,就可能开个厂开始造东西了(是不是有点像彩票)。资源这东西就是这样,只有达到相当数量,才能发挥大作用,而且还有个规模经济在里头,1+1可能大于2。人类的发展史充满了资源在各个地方之间的流动,资源聚集到了一个地方,那里就开始发展。资源集中了,自由度就减少了。big player 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带来更大的确定性。战争后国家的恢复为什么会那么快,经济发展速度为什么会大大超过战前?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种限制资源聚集的障碍在战争中被摧毁了。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曼库尔.奥尔森在他的《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举二战后欧洲的例子。仗打完了,欧洲也快成平地了,德国真是变成平地了,法国也好不到哪去,英国隔着条英吉利海峡,但也元气大伤,正当许多人预测欧洲将从此一蹶不振时,它却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这里面,马歇尔计划当然很重要。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战后欧洲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的欧盟,从统计数据上看,法国德国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些联盟成立之后有了大幅的加速。欧洲成了欧洲人的欧洲,而不是法国,德国没事整天打来打去的那个欧洲了,资源在没有以前那么多障碍的欧洲重新分配了,劳动力,资本可以流向它们最需要的地方,在那里形成规模效应。于是,强大的欧洲又回来了。

稍微说点题外话。规模效应也能促进除经济外其他的发展,像古希腊,雅典那个小地方,先不说别的,为什么哲学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房龙在他的《人类的世界》里认为,雅典气候温暖,社会比较稳定,少有饥寒之苦,雅典人对奢华生活又没什么兴趣,于是很多人没事在一起聊天,大家各抒己见,谈的是天上的下的东西,不喜欢一起谈的,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在树荫里自己想,雅典周围的城邦国家又来了很多人,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这里在哲学上形成了规模效应,产生了古希腊哲学这颗明亮的星星。(雅典人可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柏拉图好像说过,正义就是各得其所,可能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个哲学的例子,可能里经济还有些远,再说个经济的例子。英国的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失地,但是造成了纺织业的发展,各种纺织机械的发明,使纺织业积累了大量财富,纺织业作坊规模越来越大,吸纳了大量失地农民,促进了其规模进一步发展,这一切都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于是又有后来蒸汽机的发明,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近代英国的兴起。(当然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功不可没)

当然,仅有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分工,有了分工,资源能集中到分工的各个环节上,各自形成规模效应。那里就会发展很快。社会不能是“平”的,这似乎有点像热力学中的一个例子,一个密闭容器内部被一分为二,一边有某种气体,在隔板被取掉后,气体最终会均匀的充满整个容器,但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却无法回到原始状态。正是这个例子常被用来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初始状态的熵最小,而最后熵达到最大,这过程(ceteris paribus)是不可逆的。我们做一个非常不科学的对比,资源在整个社会均匀分布时熵是最大的,而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则减少了熵。社会的目的不在于平等,而正在于制造不平等。这里平等指的是所有个体相同,其实我们真正要的是机会的平等,就像AL在Gettysburg 说的 WE ARE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纵观人类发展史,社会停滞不前的时候往往是最“平”的时候。以黑暗的欧洲中世纪为例,(基督教的最重要的教义就是,ceteris paribus ,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教皇们却是做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平),我们看到,各乡各县都建立了教会组织,教廷牢牢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有可能改变这个社会结构的苗头都被视为异端,欧洲通行拉丁语,各地看起来都差不多。教会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任何与这种结构不同的变化都会被消灭,新的技术和发明被视为异端,商业受到极大压制,(精于此道的犹太人惨遭迫害)社会被“拉平”了。欧洲开始复苏的时候是各国民族主义兴起的时候,许多国家努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各国开始发展适合于自己的体系,一些航海技术发达的国家,像荷兰,西班牙和英国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获得了大量可用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教廷的控制力不再像过去那么巨大,像英国等国商业的发展促使资源可以往有利可图的产业聚集,从而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常有人说,一个文明只能闪光一次。我们看到了太多像古希腊,古埃及这样的流星,即使到今天仍令人惊叹不已。但今天这些国家确实如此平庸,不太可能再现昔时的荣光。这些文明,无一不是遭受过灭顶之灾,世代积累的财富被夺走,原有的社会格局被摧毁。像古希腊,从地理上看,希腊半岛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大片的山地,也有小片肥沃的平原,还有悠长的海岸线,各种不同的地理条件本身为分工提供了有利条件,像雅典和斯巴达(ROSE & GUN)这样的城邦绝对是完美的补充。可是,在外族入侵过后,原有的这种分工伴随着城市和社会结构一起被摧毁了。希腊的熵增大了,要像减小熵,必须从外部注入更多的负熵,从现在来看,希望很渺茫。而来到了中世纪后,基督教将整个欧洲彻底拉平,原有的分工结构荡然无存。这时,一场AC小说中所写的那种瘟疫席卷欧洲,许多人死去,于是在一些地方,资源从教廷和封建领主手中离开,在其他某个地方集聚,欧洲的熵开始减小了。在近代社会,对于资源的控制越来越少,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自由经济。而各种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像欧盟这样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更进一步的减少了资源流动的障碍。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资源聚集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呢,答案是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非经济的方法,在东方的所谓治水农业中(KW是这样说的),水利设施需要一个组织者,大家一起造,所以开垦出来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这个组织者后来就演变为了国家(朕即国家),绝大多数的资源(包括被统治者)也就到了代表国家的贵族阶级手中,于是,他们可以有财力和人力建起今天人让我们惊叹不已的成就。(the Seven Wonders, the Great Wall, etc.)到了近代,这种现象表现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以及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第二就是通过自由的市场,有经济行为来实现。当有人凭借其新技术,或是本来就有的其他优势,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并且,在那个社会中并不限制资源的自由流动,那么他就可以长得更大,获得更多的优势,反过来继续把资源集中到自己这边。概括起来就是说,如果你有理由长大,你就可以长大。于是,从近代西方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使用它的工业得到了更多资源的投入,而农业的资源则减少,各种机器被造出来,工业化开始形成。到了今天,许多跨国企业拥有了数量巨大的资产,它们据此建立起了各种交易规范和交易设施,使它们所在的sector 更加易于预测。

所以,从本质上说,通过市场和国家掌握经济资源都是为了使资源集中,发挥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更大的确定性,制造更多负熵。它们的区别在于,市场手段能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将资源集中到新的,又需要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有需求的地方就可以吸引到资源,从而在那里就可以积聚起资源,产出所需要的产品。而国家对资源进行配置,尽管更为直接,但这种分工并不是基于实际需要做出的,无法及时反映外界情况的变化。比如,市场对于某一种新产品产生了需求,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生产者出资生产这种产品。或者有了一种能带来更高效率的新技术,如果被市场认可,就会得到资源。但在国有经济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来自于国家的指令,它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自己做出反应。

因此,当社会所需的产品种类较少,而且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家直接支配资源的方法更加立竿见影。比如在战争时期或者战后建设期间,全部社会资源都用于生产必需品,这是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会更有效。俄国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在实行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所取得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当社会处于平稳发展期,人的需求种类比较多,变化比较大,市场的作用就会更大一点。计划可不会详细到生产几件红色带兰点的,几件蓝色上带橙色条子的衣服(差不多意思的一句话好像DFR曾经说过)。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国的经济只是一个封闭系统,那么它的熵一定会增加,因此,经济不能是封闭的,它一定要从外界吸入负熵。今天,各国实行的开放经济政策使得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容易,各个国家都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企业获得了更多获得资源的机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负熵的来源将是创新,如果能保证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创新得到足够的支持,并且将它投入实际经济活动中,让它能够逐渐长大,那么经济系统可以得到负熵。

这种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衡分布必定会导致所谓的贫富分化,在资本集中的点,那里的人收入就会高,在劳动力集中但资本集中的点人的收入就可能低。某些行业的人收入高,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高,而是有人有能力付他们这么多钱。(Goldman Sachs 的 CEO 得了3千多万的年终奖,使他真做出了比别人多千倍万倍的贡献吗,或者他比JSB睿智几百倍,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他所在的那个行业特别有钱,也愿意给钱)。其实,我一直对那些在各种媒体频频露面的各种老总们大谈如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公司取得出色业绩感到很可笑,(尤其是那些空手套白狼,用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造好房子,在高价卖给他们的房产公司老板)你们中很多人是国企的老总,没有国家投在国企的巨额资产,和随后不断的贷款,你的管理才能有什么用呢。

 

前面说到,经济的作用就是造成不平等,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确定性)。但我们社会的目标应该是使所有社会中的人都过得更好,所以社会所应该发挥的就是再分配的作用。一个没有再分配的社会势必see its income gap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marsinfini:

作者很有思想,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人的想法:
1、关键在于科学的定义。
2、假设只是逻辑的起点。很多人认为,只要可以探知理论及其推论是否与迄今为止的历史冲突,该理论就是科学的。
3、如果理论极其推论与迄今为止的历史不冲突,该理论就是有意义的,而不仅仅是纸面的。
4、没有永恒的真理,如果世上没有神的话。
5、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于理性人假设。包含这一假设的理论就被视为经济学理论。
6、现代经济学理论大多是可以被证伪的。
7、另一方面,经济学目前很难通过人工实验得到数据,但是历史会提供一些数据,同时统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8、失业率、GDP等是便于统计的。
9、为什么造成失业的原因不同,失业率这个量就没有意义呢?造成力的原因通常也不同,难道对力的计量也没有意义吗?
10、当然关于失业率、GDP等变量的统计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但是这个问题可以改良或削弱。自然科学也存在这个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11、如果有一只红笔,你至少可以画出一个像熊的东西而不是其他。
12、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实践会同时作用于人类社会本身以及自然的其他部分。
13、人通过实践中形成各种理论,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14、随着人的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其他部分都在改变。
15、随着这些改变,形成以前理论的环境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已形成的理论可能会变的不适用,而新的理论也可能出现。不论物理学还是经济学都是如此
16、上述过程不断发生。因此,任何预测都可能是错的。
17、如果不是拯救了美国经济,不管二战爆不爆发,罗斯福政府都会下台。
18、真正建设高楼大厦的,不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而是一线的工人师傅。但是我想有了建筑师和工程师,我们家至少会坚固一点、漂亮一点。
19、完全自由的经济活动会造成经济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并且这种不均衡会自动强化。这句话可以写进微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20、关于欧洲的观点,如果认真做个实证,会很有意义。
21、为什么治水农业就不是经济活动呢?
22、为什么资源集中后会带来更大的“确定性”?
2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负熵的来源可以是创新,那么为什么封闭的国家就必须要开放呢?
24、社会的熵如何计量?
25、为什么资本集中行业的收入会比劳动力集中行业的收入高呢?
26、为什么其他人不去高盛工作呢
27、为什么有些巨型国企会亏损或破产呢?


anaxagoras:

回复:(anaxagoras)为什么经济学是伪科学及其他我们身边的世界,究竟是因为我们看它才是这个样子,还是从来就是这个样子。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我们只能用我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来描述它。就像一个色盲没有办法想象有色彩的世界,我们也只能看到上帝允许我们看到的那个世界,这好像有点类似牟宗三的通孔。不可否认,在很多方面,我们描述世界的方法是成功的,如果成功可以用科学发现给人类带来的种种便利,或者是上文说的那种确定性来衡量的话。但是如果这只是由于我们运气好呢,如果世界是不能用我们所能理解的那种方法来描述的话呢?encore引用一下柏格森的例子,一幅画和它的照片,尽管看起来可以几乎一模一样,但来者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创造,后者是将前者分割成许多的小块(像素),再组合在一起,两者是不同水平上的东西。如果世界是画,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只能将它割成小块,那么无论我们如何近似的接近它,在某些水平上仍然会出问题。

似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把整体切成小块,再把它们组合起来。碎块首先是intuition.用柏格森的话来说就是intellect和intuition,前者把事物分开,后者则把它们和在一起。因为为我们所接受的概念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的,比如对颜色,大小,远近的感觉,甚或是esp,然后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形成某种理论知识。比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的公理,其实就建立在如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空间处处均匀的等在那时的环境下显然的知觉的基础上。随后的各种定理都可以有公理得到。而欧几里的几何学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其很好的符合了我们的知觉,又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在当时人类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大地近似是平坦的,重力场可看作是处处均匀的)。所以,我们的描述世界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从intuition出发,用intellect 的方法获得理论,如果理论所描述的世界和我们直觉的世界符合很好,那么这理论就被当作真理保留下来。也就是说,理论可以分解为直到直觉的碎块。

碎块还是确定性的保证,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纷繁复杂,变化无常(至少对人类来说是这样的,可能在神看来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对于人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获得确定性。而学会把纠缠在一起的事物分开来看队获得确定性也许是很重要的,整个环境也许是变化多端的,但可以把其中一些分出来,它们具有某种确定性。把太阳和月亮看成两个个体也许要比把它们看成一个变化的物体更有利,这样就不用解释为什么那个热的球为什么有时会变得很冷。把猫和其环境分开来也是有好处的,猫在大多数条件下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这种分开来的决定的标准就是intuition,认为人类把月亮和太阳分开来的原因是两者看起来不同,应该比其他任何诸如神谕的想法更合理。而在猫的例子上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把猫和狗归为一类,因为看起来不同,或者说直觉告诉我们把它们归为两类更好。而猫属的两种猫又怎么把它们分开呢,还是要诉诸一些可以为我们直觉所接受的量,如毛色,毛的多少,耳朵的形状等等。用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所谓内涵就是一些可以分解到知觉的描述性语句,外延就是建立在这些语句上的,我们为其自然对应物所建立的确定性模型。分隔法的运用,提高了人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举一个例子,房龙在他的tolerance 中说,远古人被有毒的草蜇了一下,他的归因会是他正在做的事触怒了某位神灵,可是下次他在被这种草蜇到的时候他可能在做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他会为了神灵将会惩罚哪些事而疑惑不已。事实上,后来人们意识到把这种毒草从环境中分开来会获得更好地解释,以后只要避开这种草就不会受到惩罚。而我们的感官,似乎特别有利于我们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我们可以看见不同的颜色,我们对形状有很好的分辨和记忆能力,我们的直觉常常告诉我们a和b是有区别的。

我们的语言也体现了这种特点,一般认为,人类语言的核心是名词,名词其实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模型。比如树这个词,它代表了落叶树,常绿树,秋天的树,河边的树。但是世界上并没有树这种东西。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传递了一种确定的,从它可能的自然对应物中抽取的概念,我们可以抛弃其他变化的情况,而关注于树的概念本身。随着语言的广泛运用,在我们眼中,树成了似乎真正存在的东西,我们也更加自然的运用分割的方法来描述世界。

正如卡尔波普所认为,所有科学都能够证伪。而证伪就是将理论分解到intuition的层次。像freud的理论,其中有像id, ego这样无法分解的概念,就被kp认为是伪科学。

但是,这种碎片方法就是全部了吗?很难说答案是oui。我一直希望再别的地方能有像goedel定理这样的东西出现,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不能像一个有限指向,足够大的数论系统那。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101427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