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宏观经济学的分歧——要市场还是要政府

引言:为了给观念世界那些纷纭繁复的思潮进行分类,区分相近或相反的观点,人们往往给不同的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20世纪的宏观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主义计划和自由市场两种经济思想。如果形象一点概括,即:要市场还是要政府。当然还有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者,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有着固有的弱点,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烫平”经济周期。其实,对于这些分歧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把斗争和竞争视为宇宙和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暗示了市场有自我调节机制;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认为是早期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并且出现了以自由经济为代表的雅典城邦,和以计划经济为代表的斯巴达。可见“要市场还是要政府”的分歧,是经济思想永恒的主题。本文以介绍哈耶克(F,A,Hayek)思想为线索,以自由主义的观点切入对这一分歧进行比较和评述。以下四节,先回顾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和演变分类,然后通过对哈耶克思想基石(个人主义和知识问题)的讨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失败进行分析,然后回顾哈耶克和凯恩斯30年代的论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一、什么是“自由主义”
在西方自由主义有多种含义,代表了各种复杂的思想,正如哈耶克所说“‘自由主义’一词现在正以各种不同的含义被使用着,而这些含义,除说明了它对新思想的开放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些思想甚至包含了一些截然相反的思想。”在我国,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长期左的思想,自由主义长期被曲解,甚至被简单的认作无政府主义。对此为了搞清什么是我们所谈论的自由主义,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自由主义是曾经鼓舞现代历史长达两个世纪的一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如前文所述,自由主义的传统比其名称古老的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近代形式则是形成于17世纪末的英国革命,而后随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革命传播到许多国家,并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在这些国家占有支配地位。在这段时期,有人说自由主义已经死亡,或者说它已经让位于社会主义,或者说它已经被社会主义观点所曲解。另一些人则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革命看成新自由主义的成就。按西方普遍观点,自由主义可分为: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简单鲜明的哲学。其中心思想是“法律下的自由”即:人们在不允许侵犯他人自由的法律约束下,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欲望。洛克(John,Locke)前后的早期自由主义者,喜欢用一种社会契约式的暗喻来表达这种观点。按哈耶克的思路,现代观点上的自由主义分歧,主要源于英美和欧陆两个哲学传统,英国是“古典的”、“演进论”观点,以洛克、休谟(David,Hume)和斯密(adam,Smith)为代表,后来他们的思想从英国传播到美国和欧洲大陆。在欧洲,笛卡儿(还有英国的霍布斯)首先提出了新理性主义哲学,孟德斯鸠(Montesqieu)和康德(Kant)从英国自由主义者身上得到某些借鉴,在18世纪通过伏尔泰、卢梭等法国思想家影响大振,法国大革命又把它推向高潮。它的核心已偏离了英国传统,“与其说是一种明确的政治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一般的思想态度:一种从没有偏见和理性的根据中解放出来的要求。”(哈耶克)斯宾诺莎对它做出了最好的表达:“所谓自由人,即遵循理性指引生活的人。”
自由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但无政府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由主义的极端形式。自由主义者认为“法律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但长时间以来自由主义者的兴趣在于将人民从国家和传统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正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会契约论》开篇的那句名言“人生而平等,却终生套上奴役的枷锁”所反映的。可见,某些思想家把争取自由的意图推倒极端是不奇怪的。也许可以说,早期构建自由主义思想中这种无政府主义倾向,曾是19世纪早期社会主义者反抗反动思潮的理性之一。马克思首先指出:资产阶级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口号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甚至一些自由主义者,如穆勒(John Stuart Mill)认为:市场不是中性的——一些人从中得利,一些人从中受害。 人们开始从无约束的市场退出,转而寻求政府干预。
西方的一种观点把这种改革主义者也称为自由主义者。马歇尔(T H Mashall)在1949年的演讲中争辩说“要是用一种向前看的观点看问题,则公民权利的进步应当包括他们从法律和政治领域向社会领域的延伸。”20世纪30年代一位伟大的自称自由主义者凯恩斯(John Mayhard Keynes)推出了强加而不是限制国家的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主义者随着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在许多国家的组阁而日趋衰落。难怪哈耶克说:“自由主义已成为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政治力量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已经死亡。”
但自由主义并非完全消亡,从20世纪20年代初,米塞斯在他一篇调查报告中质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能力。他始终坚持自由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坚定的反对集权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30年代那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论战中,哈耶克始终站在米塞斯一方。那时社会主义和集权主义如日中天,加上凯恩斯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拯救了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哈耶克是仅有的几位坚持用科学批判社会主义及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家,论战的失败使他被长久的排斥于学术界外。但他矢志不渝。正如他所说I believe liberalism is "the abandoned road" and that it is my "duty" to write "social philosophy" to explain the errors of planning and the value of freedom.
直到70年代,当众多工业国家负债迅速增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失业比例节节攀升的时候,人们才终于认识到凯恩斯所谓经济调控对此更本无能为力。于是,哈耶克的著作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74年诺贝尔委员会对他在货币和商业周期上的贡献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反对国家、市场反对计划和调节、个人权利反对权威和集体主义的原始方案再次成为主流理论。
综上所述,自由主义的流行主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面对专制,它强调法律下的自由;面对市场资本主义,它强调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面对“奴隶的牢笼”(韦伯(Max Weber)语)它强调最优国家。自由主义在现代社会,还在不断汲取新的力量。它仍是动力和进步的源泉。
二、哈耶克自由主义的核心
纵观哈耶克的一生著作,不论是提出问题还是给予回答,都反映了他关于经济学是一个协调问题这个一般概念(O’Driscoll,1977)。协调问题构成了他思想的精髓。在对市场经济深思熟虑后,他说:市场具有秩序的特点,这种秩序比经过慎重考虑在各个人的活动之间取得协调一致的努力所能解释的,更为错综复杂。他认为“自发秩序”的存在为经济学这门科学提供了主题。他在《致命的自负》中把自发秩序,更为精确的阐释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书的第一句话是:“本书论证那个我们文明由以发生并赖以生存的东西精确地说只能够被描述为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该秩序通常被有些误导地称为资本主义。” 按汪丁丁先生的理解“扩展秩序”同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这个秩序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哈耶克指出:罗马帝国后期的扩张是帝国官僚人为的扩张,是政府压制市场力量的结果,其衰落是必然的。哈耶克接着李约瑟的研究说:中国停滞的历史其实与罗马帝国衰亡史有着同样的原因:政府控制最终扼杀了市场的生命。任何精英和政府都不可能了解社会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无限复杂的细节,从而不可能“设计”人类合作的秩序。为了确保“自发性”哈耶克认为只能实行产权的分力,通过竞争达到合作。(2)除了市场那样的“产权分立”之外,这个秩序必须能够“不断扩展”,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扩展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到这个合作的秩序内。这正是哈耶克放弃使用“自发秩序”代之以“扩展秩序”的原因。在哈耶克的时代,他必须同时反对两方面的谬误:来自理性主义的设计完美秩序的思潮(社会主义)和来自浪漫主义的不要任何秩序的思潮(无政府主义)。作为真自由主义者的哈耶克一直以这样的核心概念,用科学批判着这两种思潮。
三、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基石
主观价值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哈耶克自由市场思想的三大基石。三者虽然在逻辑上可以分离,但在实践中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相互推动、转化。
主观价值论是由奥地利学派开山鼻祖卡尔-门格尔首先提出的,并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有系统阐述。古典经济学家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被定价的物体身上,并希望从投入成本中找出价值的共同决定因素,这一思想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代表。而门格尔认为物体的价值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他把注意力由客体转向了从事定价的主体。而以魏塞尔、庞巴维克、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奥地利学派一直传承着这一思想。并通过边际革命为主流经济学所吸收。哈耶克认为,正是主观价值的存在协调了个人消费计划的各部分。
哈耶克仅在1936年和1945年写过两篇关于知识的论文:《经济学和知识》、《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但其中的知识论以及附带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却成为他一生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有力的科学武器。在第一篇中他主要着眼于“知识分工”问题;第二篇针对价格机制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延伸。他首先对两种知识做了清晰的区分,即:科学知识和特定时间、时空条件下的知识(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time and place)。第一种知识是能够集中起来为经济学家所掌握的。第二种则分散于个人头脑中,只能通过价格机制传递给他人。他认为这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主观存在的,而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客观变量。它只能以个体参与经济过程的方式被价格机制使用。而正是因为竞争也是建立在分散决策的基础上,所以充分竞争能通过价格机制把分散的知识拼合起来,形成价格并传递给他人。( The price system of the market economy is a particula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a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to discover knowledge and engage in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are able to economize on what they need to know.)
中央计划者的谬误正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两类知识的不同。只有相信对两种知识都了如指掌的人才会得出集中的或政治上的计划可以比市场本身更有效率。这就是他在诺贝尔搬奖典礼时所指的“知识的狂妄”。他说:凡是想利用分散的局部知识都无法避开开放的市场机制。他同时指出:市场也可以创造知识,这与有效利用知识是在同一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对此他在《竞争作为发现程序》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市场让从事经济行为的人拥有自由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凭各自所根据的价格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甚至改变了价格信号,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创造了知识。
哈耶克批判计划经济的另一个理由是:生活中的竞争并不是理论上的静态均衡,而是在永远变化的动态中。厂商始终在寻求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从而发现生产或消费的新的可能。价格信号正是对需求信息的传递,它微妙的指引着厂商的行为。而计划经济必须以最终的静态为基础。而最终的静态,在日益更新、生机勃勃的市场里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决定权必须始终掌握在个人的手中,他们比所有的计划机关都能更准确、更迅速地对自己领域内的变化做出反应第二、竞争市场上自由的价格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四、哈耶克与凯恩斯
1928年在伦敦经济周期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哈耶克与凯恩斯第一次相遇。在那次见面中两人就在利润理论上争执不下,随后交锋了几十年。正如哈耶克在个人回忆中说:“在经济学上我们很少意见一致,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兴趣------我们一直保持着友谊。”上文已论述过:“自发秩序”和“协调问题”是哈耶克思想的主线。尽管他认为自由市场有自我调节的秩序,这种秩序是符合公共利益的,但经济衰退和不定期的大萧条还是发生了。社会主义者、混合经济干预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缺陷。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阻止经济衰退的产生。首先,让我们再回顾下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结论(个人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独立地行动将会带来最大的财富的总量)是建立在种种不现实的假设上的。只有依靠集体行动的力量,对现代资本主义在技术上做尽可能的改进,才能避免经济危机。他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民经济的需求不足。不论这种需求不足是由于企业家减少投资,还是由于利率上升,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带来的,都会使市场经济停滞在就业不足的状态。他认为由于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存在,政府只有通过通货膨胀,才能达到充分就业。或者政府通过注入资金或人为调节利率,使实际利率降至自然利率以下,使企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但在哈耶克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只能产生短暂的繁荣和充分就业。随后会引起更大的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更多的失业。他说:(以公平为目的)干预主义再分配体系或许可能成为一个选择方案,但它将会阻碍全社会的繁荣,而且从长远角度看,他还将剥夺那些力量最薄弱的社会成员的机遇。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出发点依然是传承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思想。他认为:生产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品资料的生产两种。而经济生产总是与时间有关。比如:从原始的木料变为可消费的纸张,要花费数月时间。在这个生产和交易过程中间有许多投资环节,如锯木厂、造纸厂、批发、零售等。越是资本密集的国民经济,生产网络就越复杂,迂回生产道路就越长。危机的发生是因为银行系统的干预影响了价格信号和利率的构成。然而资本应该流入生产资料还是流入消费品资料的生产取决于利率高低(生产资料的生产对利率的敏感度更高,因为消费品资料的需求弹性小)。如果货币利息远低于正常利率,就会刺激生产资料的生产。新的投资方案纷纷上马,把国民经济推上了一条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路径。这就是繁荣的产生,但这种繁荣不会持续很久,因为货币的突然推动并没有使经济的实际条件发生改变:人们缺乏进行更多储蓄、为资本更加密集的生产提供维持的资本。货币的突然推动使经济进入跨时段的不均衡,生产者和储蓄者的计划不再一致。对此哈耶克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是“进步的代价”。人为的干预只会延长经济危机带来的痛苦。
哈耶克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二点理由是:凯恩斯经济政策将无可避免的使国家滑向社会主义和集权主义。他在《什么是自由主义》中这样描述了从政府干预滑向极权主义的过程:“------通过增加货币和信用以延长繁荣并保障充分就业的努力,终于又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使得在这种膨胀中就业的自我调整,不造成大量的失业便无法使通货膨胀停下。然而,在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维持一个运转正常的市场经济的,而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又会感到不得不通过控制价格和工资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会导致指令性经济,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极有可能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并转向中央指令式的极权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哈耶克在晚年一直表示意外的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能如此长久的保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没有出现他预期的破坏性后果。70年代这种后果终于来了:在那场危机中凯恩斯货币扩张政策无能为力。随后又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凯恩斯主义者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理论的理由,哈耶克的学说仍无可指责。晚年他在对凯恩斯主义及宏观经济学的评价时说:“凯恩斯的学说将会仅仅作为一个一般方法的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事例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个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很成问题的。它依靠一些可以精确计算的数字,这使它乍看上去好象比以往微观经济理论更科学,但在我看来,他取得这种虚假的精确性,是以忽视实际支配着经济系统的各种关系为代价的。……(宏观经济学)人为的简化目的,倾向于把实际中起作用的一切因素掩盖起来……我斗胆预测一下,一旦这个方法问题获得解决,“凯恩斯主义革命”看上去便不过是如下过程的一段插曲而已:在正确的科学方法方面的错误认识,曾使我们已经取得的许多重要见解销声匿迹,但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我们又终于找回了它们。
五、结语
哈耶克是20世纪最赋有洞见的思想大师。他预言了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预言了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滞涨、8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他还预言了90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破产。一次次预言变为了现实,他靠的不是以往预言大师所谓的“通灵”,而是科学缜密思维和亘古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发和扩展秩序”是对这一规律最好的概括。回首中国五十年来的历史,从计划经济的破产,到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再到仅仅持续了一年的“软着陆”有迎来了大规模的失业和通货紧缩。中国的核心弊病在哪里?中国的改革之路应走向何方?延着思想大师的思路,让我们沉思……
参考文献
Hayek, Friedrich A.von: (1937)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Hayek, Friedrich A.von: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ER
William N.Butos and Thomas J.McQuade: (1999) Mind,Market and Institutions
哈耶克:充分就业、计划和通货膨胀 〈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
哈耶克: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 〈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
哈耶克:对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革命”的个人回忆 〈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
哈耶克:什么是自由主义?〈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
哈耶克:个人主义:真与假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译
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研究 〈〈通向林中空地〉〉
格尔哈德 帕普克:知识问题及其影响 〈〈知识、自由与秩序〉〉
帕特里克 维尔特:价格与政策〈〈知识、自由与秩序〉〉
何正斌:〈〈经济学三百年〉〉
亨利?威廉?-斯皮格尔产 《经济思想的成长》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3&ID=33215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