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道很多老师都做错的初级宏观习题?

caodayu: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宏观部分)第469页第14题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 ,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底下几问不再写出来了,关键是第(2)问,很多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50,很多经济学教师的答案也是50,当然很多学生的答案也是50。但是50是错误的,答案应该是10。你知道为什么吗?


boral:
 
是不是这样:
c=100+0。80×800=740
y=800
i1=50(自愿)
i2=y-c-i1=10(非自愿)
主要是因为实际产出得增加也增加了实际得消费,而不是都转化为非自愿投资


caodayu:

关键是对“非自愿存货积累“的概念要清楚。“非自愿存货积累“是指实际总产出和意愿总支出的差额。在该题中,实际总产出是800,意愿总支出等于消费加投资。消费c=100+0.8y =100+0.8*800=100+640=740,投资等于50,因此意愿总支出等于740+50=790。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800-790=10
那些认为答案是50的人在做这道题的时候,用第(1)问中求得的均衡收入750代替当实际产出为800时的意愿总支出,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因此,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清,其他的无从谈起!


caodayu:

其实这题很简单,但是之所以把她贴出来也不是小题大做,原因在于:看过几本参考书,发现这道题的答案都是50。前一段在资源下载系统下了一个下载率颇高的宏观经济学讲义(武汉大学),里面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也是50。意识到这个答案可能会影响一批经济学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将来做了老师,又会影响更多的学生。因此觉得有必要加以纠正。


xzl:

关键是对“非自愿存货积累“的概念要清楚。“非自愿存货积累“是指实际总产出和意愿总支出的差额。在该题中,实际总产出是800,意愿总支出等于消费加投资。消费c=100+0.8y =100+0.8*800=100+640=740,投资等于50,因此意愿总支出等于740+50=790。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800-790=10
那些认为答案是50的人在做这道题的时候,用第(1)问中求得的均衡收入750代替当实际产出为800时的意愿总支出,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因此,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清,其他的无从谈起!

看了上面的分析,我觉得以上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不错,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愿意总支出等于等于消费加投资.消费内生于国民收入,投资在凯恩斯简单民国收入决定模型中是外生的.因此,准确的说:愿意总支出等于消费加意愿的投资(而不是实际的投资,因为存货投资可能非愿意的变化),以上的分析似乎没有错.
但问题是,实际总产出(800)能否用来计算消费,从而成为愿意总支出的组成部分?愿意总支出是一种计划,具有事前的性质,而实际总产出(800)是事后形成的,是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否则就不会有非愿意存货之说了),用事后的总产出(800)为基础来计算事前的愿意总支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也可以从均衡的角度理解,均衡国民收入指的是这样的国民收入,它刚好使得储蓄等于愿意的投资,也就是说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愿意总支出,(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刚好等于"有效需求"量),而很明显,愿意总支出等于均衡国民收入(750),非愿意存货为50,高鸿业教材的答案是正确的,上面那位仁兄的理解是错误的.
关键要理解凯恩斯模型的实质.不要忘记了,凯恩斯强调愿意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总产出,否则怎么能够有效需求不足之说呢?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闲置的条件下,只要有愿意的支出,都能够变成实际产出,如果由于某种预想不到的原因,出现非愿意的支出比如非愿意存货投资,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为作为消费决策基础的均衡国民收入(愿意总支出)没变化,而均衡国民民收入没变化是因为作为作为唯一决定它的外生变量愿意投资(50)没有变化.如果象那位仁兄所说,愿意总支出是790(740+50),那么根据凯恩斯模型,均衡国民收入(=愿意总支出)就应该等于790,那么消费支出就应该等于732=100+0.8*790,愿意总支出(消费支出加愿意投资支出)就等于782=732+50,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可见不能以实际支出(800)来计算消费,而应该以均衡国民收入(750)来计算消费.否则就没有理解凯恩斯思想的实质.
当然,那位仁兄的研究精神很可贵.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她)的解法有很重要的现实依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获得者800元收入时,根据消费函数c=100+0.8y,是会消费740元的,但在凯恩斯模型中,y值是由外生的愿意的投资支出决定,与统计意义上的国民收入是两回事,在学习理解时,必须要将理论模型与现实作出区分,否则会难以理解模型的.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对之处,请指正!


caodayu:
 
感谢xzl的长篇大论,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就是希望跟大家交流的。现就你帖子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你商榷商榷。
你说:“但问题是,实际总产出(800)能否用来计算消费,从而成为愿意总支出的组成部分?愿意总支出是一种计划,具有事前的性质,而实际总产出(800)是事后形成的,是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否则就不会有非愿意存货之说了),用事后的总产出(800)为基础来计算事前的愿意总支出,在逻辑上是错误的.“我认为计算消费的,恰恰就是实际的产出,消费函数就是表明消费与收入(即产出)之间的关系的,而不管这个产出是否是均衡的产出。至于事前与事后的问题,在消费的问题上是不存在的,即事前的消费与事后的消费是相等的。这里,我想可能是教科书中的术语引起了理解上的混乱,如果用“计划的“和“实际的“来代替可能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计划的消费与实际的消费是一样多的。
你说:“也可以从均衡的角度理解,均衡国民收入指的是这样的国民收入,它刚好使得储蓄等于愿意的投资,也就是说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愿意总支出,(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刚好等于"有效需求"量),而很明显,愿意总支出等于均衡国民收入(750),非愿意存货为50,“意愿总支出等于均衡国民收入,这只是在均衡的时候才是这样,也就是当收入为750的时候,意愿总支出才是750。而现在收入是800,意愿总支出还会是750吗?
你说:“关键要理解凯恩斯模型的实质.不要忘记了,凯恩斯强调愿意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总产出,否则怎么能够有效需求不足之说呢?“暂且不管凯恩斯强调的是什么,“意愿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总产出“这种说法也还是有问题的,意愿总支出等于实际总产出是均衡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意愿总支出始终等于实际总产出,也不意味着她始终等于均衡的产出。


ricardodavid:
 
呵呵,留心处处皆学问.


xzl:
 
再补充一下,统计意义上的国民收入与凯恩斯模型中的国民收入有重要区别,后者指实现了的国民收入.消费决策是以实现了的国民收入为基础的,不是以统计意义上的国民收入为基础的.所以上面所说的实际总产出为800,包括没有实现的总产出即非愿意的存货投资(不管它是50还是10),试问没有实现的国民收入怎么能够做为消费决策的基础呢?比如说,当50单位的非愿意存货投资放在仓库里,消费者不想要,厂商也不想保存,没有实现其价值时,50单位国民收入就没有实现,消费需求就没法增加,因此消费需求只能以实现了的国民收入(750)来计算.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那位仁兄的解法也可以成立呢?当最初放在仓库里的50单位非愿意存货的价值由厂商以要素价格的形式支付给各要素所有者成为实现了的国民收入时,即统计意义上的800单位产出成为的实现的国民收入时,消费需求就是740单位而不再是700时,最后非愿意的存货投资就减少到10单位,他的解释就对了.


caodayu:

“当50单位的非愿意存货投资放在仓库里,消费者不想要,厂商也不想保存,没有实现其价值时,50单位国民收入就没有实现,消费需求就没法增加,因此消费需求只能以实现了的国民收入(750)来计算.“
均衡收入为750,现在我们的实际产出为800,比均衡产出多了50,你是否认为这多出来的50就全部是消费者不想要,厂商也不想保存的产出呢?如果是的,你有什么理由呢?


xzl:
 
非常感谢caodayu的意见,针对你提出的质疑,我愿意回答.首先,你说"至于事前与事后的问题,在消费的问题上是不存在的,即事前的消费与事后的消费是相等的。这里,我想可能是教科书中的术语引起了理解上的混乱,如果用“计划的“和“实际的“来代替可能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计划的消费与实际的消费是一样多的。"你认为不必区分消费的事前与事后,这个意见我接受,我的意思是从逻辑上说,不能以事后的结果作为事前决策的基础.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决策行为时,并不以事后的实际结果来反推决策行为的,否则人就不可能犯错误了.
其次,我还是认为实际产出800是统计意义上的,而不是实现了的国民收入时,我的解法就正确,如果你理解的800是实现了的国民收入时,我们之间就没有分歧了.
其三,你说,“意愿总支出等于均衡国民收入,这只是在均衡的时候才是这样,也就是当收入为750的时候,意愿总支出才是750。而现在收入是800,意愿总支出还会是750吗?"在凯恩模型这一框架下,因为总有资源闲置,因此只要有意愿支出,就会转化为实际产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实际产出),所凯模型也称需求决定模型,意愿支出始终等于实际产出,(1)中已经知道均衡产出为750,所谓实际产出800(统计学意义上的)就一定能导致740的消费需求吗?如果你认为800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实际产出,那么,800必定也是愿意支出了,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产出始终与愿意支出相等,那你说愿意支出是790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讨论该问题不应该离开凯模型的.

“实现了的国民收入“其实就是指有"有效需求"的产品转化而来的国民收入.因为在现实中,有产品不是"有效的"比如前面提出的非愿意存货.凯恩斯模型说均衡产出等于总支出,而总支出构成部分消费需求由国民收入决定,这个国民收入指的就是实现了的国民收入.

在凯模型中,愿意的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产出,因为资源有闲置的情况下,任何愿意的总支出都可以转化为均衡产出,因此,当说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愿意的总支出)不相等时,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非愿意性的.既然均衡产出为750,愿意产出怎么会是790而不是750呢?

如果有人想消费或保存那50单位的产品,那就不叫非愿意性存货了.


caodayu:
 
答复xzl:
"在凯模型中,愿意的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产出,因为资源有闲置的情况下,任何愿意的总支出都可以转化为均衡产出"
你所说的意愿总支出始终等于均衡产出,实际上是在均衡的时候意愿总支出一定等于均衡产出。在资源有闲置的情况下,任何意愿的总支出都可以转化为均衡产出,这不错,但是在达到均衡之前呢?

还是请你回答:若均衡的收入为750,现在经济中的实际产出比均衡产出多了50,也就是达到了800,这多出的50的产出都是人们不愿消费的吗?
实际上,这50的产出中,有40是人们愿意消费的,但是愿意消费的增加没有产出增加的那么多,因此这种产出增加使得经济发生了不均衡。也就是需要调整。此时,意愿总支出为790,只有产出也是790的时候才会均衡。但是,当产出调整为790的时候,意愿总支出又发生了改变,变为782,产出又要调整。这个过程,只要没有达到均衡,就一直会持续下去。直到最后,当产出调整为750的时候,意愿总支出也是750,这个时候就达到均衡了,就不会再调整了。此时的意愿总支出当然为75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产出为800的时候,意愿总支出也是750。
你的错误在于,把均衡时候发生的情况,当成是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的情况;你只盯住了凯恩斯模型中的那个均衡点,没有考虑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之所以会发生调整,就是因为在其他的产出水平上,意愿总支出与实际总产出不相等!)。


xzl:

你认为均衡是一个调整过程,我完全赞成.根据练习题的(2)问是针对(1)问提出来的,(!)问已经让你求解均衡解了,也自然表明调整过程完成了,在此基础上来提出(2)问的,难道(1)问与(2)问无关吗?如果无关,你的说法还是成立的.

如果调整"瞬间"实现(这是静态分析的常用假设),那么意愿总支出就始终等于均衡产出,当然如果不是"瞬间"实现,那么愿意总支出就可能不等于均衡产出.凯恩斯简单国民收主决定模型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所以50并不是错的,如果不是静态分析,而且800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实际产出,而是实现了价值的产出,那么10也对,到底出这道题的高鸿业他们是什么意思,问问他们本人不就清楚了?也许这题含义不明,造成了分歧,看来分歧在这里.


参与讨论: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30&id=60677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