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论张海的倒掉与资本市场的危机


自从去年8月,张海被解除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和总裁职务后,这个曾经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亿万富翁就传闻不断。“张海被调查”、“张海被刑事边控”等等小道消息纷至沓来,然而张海总是神情自若地出现在报纸的头条新闻里,对这些传闻给予“澄清”。但是这次,张海不可能再次站出来“辟谣”了,因为他已经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之前的种种传闻也得到证实(见3月29日《北京青年报》等)。

张海的倒掉是和民族饮料品牌健力宝的几乎毁掉联系在一起的。自从2002年2月,年仅28岁的张海入主健力宝并出任董事长兼总裁以来,一个拥有“中国魔水”、声名显赫的企业就逐渐走到了生死边缘。在短短两年之间,健力宝的银行负债增加了10亿元,其他经营负债增加了11亿元,健力宝的内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有报道称,张海在任期间存在挪用、抽走、转移甚至侵吞健力宝资金行为,总额在7亿左右。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健力宝的衰落,张海责不可逃;可以预见的是,等待张海的将是法律的惩罚。这些都毋庸置喙。

然而在我看来,仅仅把健力宝今天的结局归咎于张海身上,或者,仅仅把张海事件看作是个人涉嫌违法行为的重大经济案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比张海的倒掉更值得追问的是,问题重重的张海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倒掉?这么多年来,这小子凭什么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翻云覆雨、游刃有余?如果稍加探究,就会发现:张海的倒掉其实反映的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危机。

具体到健力宝的股权变局上,这种危机在张海入主的时候就埋下祸根。首先要质疑的就是当时三水市政府为什么要选择代表张海的浙江国投进行股权转让。因为当年有十多家国内外企业前来三水洽谈,收购意愿强烈的包括法国达能、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等国外饮料巨头。它们的出价比张海的出价更高,而且从资源整合的优势来看,也可以让健力宝更具发展前途。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交易,当然是价高者得,没有卖家会干“从低不就高”的傻事,可是三水市政府就干了这样的傻事,以优惠价格把健力宝转让给了张海以至引狼入室。从感情上来说,拒绝卖给国际巨头,似乎保住了民族品牌,但是却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执囿于狭隘的民族情结,而将市场利益置之不顾,这是国资股权转让的一大症结。

问题就在于:这样的转让不能选择到最好的东家。资本市场的一大动能就在于,通过股权转让可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因为“价高者得”的市场竞争,将使得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买家成为股权受让者,或者迫使买家去招聘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而张海并非这样的实业家,他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炒作者和投机者。资料显示,张海最初就是打着所谓“特异功能者”、“藏密气功大师”的旗号,到处办班招生、招摇撞骗起的家。年仅21岁,就“摇身”变成拥有名车和豪宅的富豪。实在难以相信这样的人会有什么企业家精神,会有什么经营管理才能,可就是他毫不客气自己一屁股坐上了健力宝的董事长兼总裁。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干什么好事,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张海这样的职业投机者能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还屡屡得手,本身就说明了内地资本市场的问题。即,我们的资本市场没有成为资源优化配置、遴选企业家的平台,却给张海们提供了长袖善舞的舞台。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在于:两年的时间里,张海在健力宝上下其手,如入无人之境;而在“赚”了钵满盘满后,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金蝉脱壳”。直到健力宝处于崩盘边缘,健力宝新董事会开始审查张海在任时的账目,才发现“问题大了”。我想问的是:当张海利用健力宝大肆进行资本运作的时候,怎么没有相关监管部门出来制止?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那么作为贷款给健力宝的银行们怎么面对危险的市场信号也无动于衷?我记得,在三水市政府“复产小组”全面接管了健力宝之后,对地方政府违法插手企业、不按市场规则办事曾引起广泛争论。现在看来,三水市政府的做法固然有问题,然而也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资本市场的“无形之手”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有形之手”就插进来越俎代庖了。张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资本市场十面埋伏的危机。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7923&ID=61828&replyID=61828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