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讨论

萧敢: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从微观层面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到宏观层面的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从劳动经济学这门学科入手,我们可以触及到有关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问题。同时,从这门学科开始,我们还触及到一些有关社会和人的更为深刻的问题,比如人生的目的和人类社会的未来,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但经济学并没有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作为这本劳动经济学教材的作者,我期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不仅能够学会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还能够由此而关注人与社会。下面,我们回到本书的正题,在导论中讨论一些有关劳动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基本问题。

下载附件:upload/238.161-02-3-8-19-27-19.doc
(全文下载请参阅文后链接)


labor economics:

有同学说,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人本主义的最好体现。

确实,劳动经济学是从关心每一个人开始的。

看看当今的热点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归入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的,
而其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关注的焦点。


萧敢:

不幸的是,在我看来,正是某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最最缺乏人本主义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伪人本主义”。
劳动经济学关心的是具有同种特征的某一类人,却不是单独个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某些研究性别歧视的文献,其本身的话语就是男权主义的最好的注脚。


leechunhsien:
 
Human behavior could be research from many approach. Economic way is the simplified because many hypotheses or theories are under many restraction. But that's OK. Psychology could make up this gap.

Now many studies are economic psychology approach. This is a new way to do so.


lilong54:
 
敢问一下,这本书是否是复旦大学出的那本《劳动经济学》,导论写的实在太棒了!还有不同意萧敢所说劳动经济学是伪人本主义,经济学只是分析理解现实的工具,具体怎么用它就取决于不同的人了。假设每个研究的人都不是男权主义者,那么研究性别歧视的文献怎么可能是男权主义的最好的注脚?


gray:
 
虽然自己也是劳动经济学专业的,但以前主要把时间耗在基础课上了.全面地阅读劳动经济学方面的东西可能也只有一个学期左右.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对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可能不太成熟.
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一门学科,那么劳动经济学是研究"时间"这样一种稀缺资源的配置的学科.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我记不起来是那一位经济学家说的了,但我感觉它确实指出了劳动经济学的大部分研究对象."时间"之所以为稀缺,是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个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对劳动供给的研究就是按这种标准的思路进行的,给定外部收入,给定工资,研究最优的工作时间的长短.
进一步地追究外部收入的话,我们可以研究社会保障,遗产,馈赠等内容.
进一步追究工资的话,那研究的东西就更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收入所得税,其它影响工资的因素等等.
进一步追究影响工资的因素,我们就可以把教育,工作培训等引进来.
另外,在对比劳动时间的供给和需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研究job search efficicency wage 失业等等,这一部分的研究有点接近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了.
劳动经济学实证方面的研究非常有特色,它往往是基于调查而来的微观数据的基础上,因此对微观计量的要求比较高.举一个例子,同样是研究失业,宏观经济学使用的往往是宏观数据,如考查很多个国家(或者很多个省),取得各个国家的失业率,各个国家的GDP,各个国家的一些制度指标等等.而劳动经济学研究失业,取到的数据往往是基于个人的,如某个人的就业状态(失业还是就业,失业了多长时间,找工作花了多长时间),个人的受教育年限,所在家庭的收入状况等等.一般来说,从微观调查而来的数据,比较粗糟,但也比较接近现实.在中国,情况更是如此.
另外,我觉得对劳动经济学出现的诸如"劳动力""劳动"这样的词汇,最好不要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这样往往带有一种感情色彩,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更好地是从"时间"资源""这样的角度理解.个人认为,做研究无论是那一方面的,都应该是教徒式的虔诚,不应该带有感情色彩,虽然你在现实生活可以有丰富的感情.经济学,考虑更多的是"效率",而不是"人文关怀",这类研究顶多也只能算是边缘的东西.


wodejia:
 
汪丁丁、叶航、韦森、萧敢,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学者。

站在高处、跨学科、宏观地去了解和评判一些东西,这固然是一种研究道路,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对评价地东西都非常了解的基础上。而且,要理清其中的基本逻辑。不能大而化之,那是做散文,不是做科学。

按照如今学科的架势,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乎不大可能了。在各个学科之间纵横捭阖的时候,一定要讲逻辑。经济学有自己的内在逻辑链条,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拿形而上的哲学去评判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更不能将各种视角混杂在一起。

冒犯地引用波普尔的名言:

受过不充分教育的人的傲慢,就是夸夸其谈,佯装具有我们所不具有的智慧。

它的诀窍是:同义反复和琐屑之事再加上自相矛盾的胡言。另一个诀窃是:写下一些几乎无法理解的夸大的言词,不时添加一些琐屑之事。

大多数哲学系(尤其社会学系)的智力标准都流于浮夸,并纵容虚假的知识,而这些人似乎都极渊博。


溯浪:
 
呵呵,想了很久,打了几个字,又取消,再打,再取消掉,最好觉得还想写几个字!毕竟不是无礼的取闹,而是将自己想说的几句话说出来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认识,也有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同时对劳动经济学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仅保留自己的认识,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萧敢,我们在一起也上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汪老师,叶老师,罗老师和韦森老师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对他们的学术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我由衷的佩服。特别是有一次上课,看到汪老师摇摇晃晃的走进来,提着一个大杯子,我的鼻子不由一阵发酸,知道老师又是一晚没睡了。
但是,对于这种“泛人文主义”,我一直都不怎么认同,特别是萧敢以上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我所认识的劳动经济学明显不是这样,也明显不是研究“社会和人类更加深刻的问题”。
我是老实人,做老实人做的事情。正如以前汪老师批评我“没有悟性”,但是我的回答是“毕我一生,能为社会创造几个就业岗位,死也瞑目”。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8218&id=17698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