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扶贫的尴尬

单色阳光:

我是安徽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处有一个同志作为下派干部去一个贫困县的贫困村搞扶贫驻点!昨天他回来告诉了我一件让他很是无奈的事情。
为了使该村的农户尽快脱贫,他千方百计的弄了一批品种羊无偿提供给一些比较困难的农户,还特地请了畜牧专家给农民们讲课,希望能增加一点农民收入,也好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可是没有过几个星期这批羊就死了相当一部分。我的这位同事就过去问怎么回事呀?怎么这么快就把羊喂死了呢?农民的回答让人心酸呀!
他就讲:这些羊不是不要钱么?再说又不是我的,死了就算了,你不是还能给我弄一只来么!让人怎么回答呢?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农民缺少的不仅仅是物资的东西呀,更缺少的是精神呀!


shixiaofeng:

什么叫精神,没有精神能搞出承包制来,你是制定政策的,人家是响应的,没得到预想的响应,你先应该考虑你的政策设计有什么问题。咱们国家扶贫方式本身就不能持续,动不动就无偿,农民需要的不是白吃你一顿。国外小额贷款利率都非常之高,但还款率极高,农民能持续的得到支持。中国现在的小额贷款机构只有茅于轼办的存活下来并能自我维持,但他的利率是最高的,农民知道这钱不是白拿的,近百分之百的还款,你能说农民缺少精神吗,咱们现在的扶贫根本起不到扶贫的作用,农民需要的不是白吃你一顿。


单色阳光:

很对不起,我纠正一个错误,给农民提供的种羊不是无偿的,而是要求农民赚钱后要拿出种羊的钱的。


jimlau:

这个个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农民贫困,缺的除了物质和精神,难道没有别的吗?


张三李四:

这就是了。农民知道,如果现在种羊就死掉,是不用还钱的。在辛辛苦苦养羊以获取“利息”与直接让羊死掉以获得“本钱“之间,人们选择后者。或者说,至少农民在付出劳动养羊这个问题上,边际的报酬太低影响了积极性。

事情往往可能不在于“理性”有问题,而在于制度设计有问题。


单色阳光:
 
我想不明白,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么!把羊喂死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怎么可以说得到本钱了呢?郁闷!


张三李四:
 
羊喂死了,农民至少可以得到羊肉.工作同志难道还好意思去给羊"收尸"?本身就是去扶贫的,羊死了,自然无从谈收钱的事.甚至我很怀疑,就算农民把种羊卖了,然后说是喂死了,可能都无从查究.

当然,我不了解情况,只是胡乱猜测.也请你进一步介绍.


Goa:
 
以下是引用单色阳光在2004-9-6 9:55:00的发言:
我想不明白,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么!把羊喂死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怎么可以说得到本钱了呢?郁闷!

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我的推测是这样的:
第一、地方政府曾经搞过各式各样的“扶贫”活动,多数带有强制性(可能不是行政指令,但不参与的农户会受到诸多刁难),这些活动由于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官员的工作报告加分,未必符合市场需求,所以往往令农民血本无归。再恶毒一点,也许搞这些项目根本就是某些当权者为了推销某种产品而发起的。这样的事情多了,农民们“非暴力不合作”就合情合理了。
第二、“做熟不做生”是一种普遍经济行为。由于相关信息和技能的缺乏,农民无法对市场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期。而你们这些“干部”的宣传,农民不敢尽信,因为干部们宣传的东西,从来就是以假话为主。
如果你去了解一下这个地区的“扶贫史”,就能证实我猜的对不对。


jhtemp:
 
是否扶贫方法不对?当地是否适合养羊?
我觉得养羊对农民来说可能不是什么难事,当地如果适合他们可能早就养了。
如果当地草场少,他们是不可能跟内蒙的小肥羊竞争的。


单色阳光:
 
其实这种尴尬也是挺常见的,搞的去扶贫的也是很无奈呀!以前我去过那个村,地里面的杂草和村边的草坡养上千只都是不成问题的。我还想起在学校的时候曾经专门搞过一个三个代表工作队的调查。发现根本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下派的干部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一个下派干部只是负责一个村,所以只要努力,那个村的总会有点改观。于是从财政厅下去的干部就想方设法给这个村多搞点财政资金,农业大学的干部就给技术,既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的单位为了能搞好这个“重要工作”甚至不惜自己掏腰包,于是到最后总结的时候,往往是谁投的钱多,谁就受表扬。当然被帮扶的村的面貌是改变了,小学校见好了,有的路通了。但是这能改变农村的现状么,更为让人痛心的是工作队一走,这些村子又反贫了。怎么办呢?
小故事讲述的那个村,以前就有人去帮扶过,现在还是这个样。这是一个小故事,却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和贫困作斗争的方式必须创新。我个人认为农村面貌的改变仍然要象包产到户那样,先有体制内的变化再到体制外的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古人说过“穷则思变"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引导这种”变“


jhtemp:
 
还是不太明白。也许这个村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致富精神,但不可能人人没有。能不能抓两个典型,让他们先富起来,在带动别人?如果方案切实可行的话。


jimlau:
 
抓典型?谁来抓,CCTV-1上天天都有典型,可要是以为真是那么回事,那就太天真了。我以为,这位农调队的工作人员做法固然值得赞许,但是他是否真了解市场呢?他是否真了解农民的需要?有时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

最要命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搞得什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制性地要求农民种植某一类经济作物,以此作为政绩。大家还记得前几年河北一些地方种植草莓后高产低收的事吧。

所以,对于农村农民的事,窃以为最紧要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当然这需要精减基层政府),少些苛捐杂税,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实惠的,如果说政府有什么作为的话,那也是提供一些市场信息,搞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行义务教育,而不是代替农民作决策。

还有,我从来不怀疑中国农民的理性或什么精神,他们所有行为都是约束条件下作出的,需要改变的是这种约束条件。


zh_jd:
 
赞同楼上的!
但我有点担心,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上可能还是有问题,像你说的提供一些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义务教育,长期来说肯定是利好的,但我们的评价体系就是要看的见的,让你上去呆那么2、3年,如果没有什么成果,你得走人的;


单色阳光: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现在的中国的政府管理还没有从一种统制管理中走出来。


单色阳光:

我还是比较赞同jimlau的看法。但是我觉得关键的一点还是继续推进农村的市场经济建设。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好的地方,农村的情况就好一点。长期以来的,城市是市场经济,农村是计划经济的态势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春风化雨:

呵呵,问题就出在“无偿”这两个字上。
如果采取分成契约的方式,自己拿出来一部分,农民也拿出来一部分资金共同来养羊,效果就会好的多
 
养羊是农民的自愿选择,还是采取其他方式(比如选择性的惩罚措施)来具体运作的?


happystar:
 
我刚看到这个帖子。
我的第一看法就是:这事不能怪农民。
不可否认,羊死的原因,在于农民的饲养和观念上。但,归根上,原因何在?
鄙人认为:方法不对,扶贫需要的并不是你的慷慨大方或者你所谓的无私奉献。
教育跟不上的地方,要开展疏导工作。
什么是疏导?
拿楼主那个养羊的方案来说,这里务必要向农民讲明白:其一,这些羊有什么用?是来做什么?其二,对于农民来说,该怎么样做?其三,要弄清楚农民的习性,这里指出了农活之外,农民们还有什么事?


pingzer:
 
我也是安徽人,对农村开发比较感兴趣。 这个事例,看来看去觉得蹊跷。
有时候轻易得到东西,是常常被轻视。 可是,说到底,
如何提高农民提高自身经济状况的自觉性呢?


淡泊:

把农村的问题归结为教育,想法固然好,但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观点。经验上,没有哪个国家农村问题的解决是从普及农民大学教育开始的;实践上,现实根本没有任何部门有精力、意愿去对农民进行普及大学教育。

实际上,“农村问题是制度问题”的观点到是一个有经验可参照、实践上也可行(可以搞试点嘛)的观点。


a3727993:

农村的人民的精神上的缺乏,是比物质上的缺乏要严重的,可是怎样能改变呢?就是要农民不光要学会输血还要让它自己造血,完成自动的过程。我想就是在农村建立,专门培训的机构,让那些以前没有机会学习的人,现在可以在次的学习了,毕竟也只有教育才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思想上的贫瘠!


bjf1970:
 
我们的社会“知恩图报”的传统都消失了。大部分人都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应该的。


lxut2008:

都是做做样子的,农民有几个懂的高技术?你弄那么复杂的东西,他那里知道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既然他都不明白,那么这些人做的很多事不是在对牛弹琴?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5949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