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论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经济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就隋代开凿运河这项工程,用投入产出等手段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本文分析了这项工程的成本和实际获得的受益,以及运河在以后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关键字】大运河,隋代,公共工程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历来,很多人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导致隋朝政权倾覆的重要原因.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著名的诗,汴河怀古.对隋代大运河的作用作了一番独到的评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运河为隋亡之祸根,众口一词之定论也.诗以怀古作翻案,评判隋炀帝修建运河之千秋功罪,独具只眼.此论发前人之所未发,胆识过人,立论通达,非史眼如炬者不能为此.本文就试以经济学,分析皮诗.

潜在帕累托优性标准:设经济从状态B转变到状态A,一部分人得益,一部分人受损.如果得益的人能够补偿受损的人,从而在补偿之后,没有一个人会在比状态B中更坏,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状态A优于状态B.
根据潜在帕累托优性标准,如果一项改变所带来的净收益大于零,则这一改变就是对社会福利的改善.将这个标准移植到公共项目,如果一个项目所带来的净收益大于零,则该项目就是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改善,就值得实施.
项目的净收益可以从三方面说明.
第一,项目净收益等于项目收益减去项目成本. V=B-C
第二,项目净收益等于项目所有时期净收益的总和. V=∑V t Vt代表项目在t时期的净收益
第三,项目净收益等于项目对所有个人净收益的总和.V=∑Vi Vi代表项目对i个人的净收益
第四,项目还需考虑其外部效应。很多外部效应有一个相对滞后期。
另外,再考虑不同时期收益的贴现和不同个人净收益的加权.综合两方面的的因素,可以得到精确反映社会福利变化的,反映项目全部社会价值的公式.
社会项目价值=∑∑AjBt(Px*ΔXjt-Py*Δyjt)-Oi
该公式表面,社会项目价值有四项基本要素决定.
项目所增加的产出和投入,即ΔX, ΔY
评估产出和投入的价格,即Px,Py
从时间方面调整收益的贴现因子Bt
从收入分配方面调整收益的加权因子At
工程的外部效应
下面就从这五方面来分析大运河这个项目的净收益.

一 大运河所增加的投入和产出
隋炀帝开凿运河,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开凿中部的通济渠和疏通邗沟,目的是为了保证洛阳的物资运输.开凿北方的永济渠,目的是为了方便出征高丽时的运兵.开胃江南河,则是为了游玩.

大运河以沟通了五大水系(海,黄,淮,江,钱)著称,但长期以来并不是很畅通.事实上,从来没有一段时间能从余杭通至琢郡.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洛阳,大运河的开凿也是以洛阳为中心,为洛阳的经济发展服务.
大运河经常淤塞。为了疏通河道,以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和财力,其追加投资非常惊人。
唐代安史乱后,租赋供应,十之七八,依凭江南,诗人所言,并不夸大.事实上,江南水网遍布,交通方便.唯有运河(即炀帝开凿江南河一段)始终不是很畅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劳力疏通,保证粮米的运输,运输效率极低.史称,自广通渠成,”转运便利,关中赖之”,似为实况.然开皇十四年关中大饿时,文帝复帅人民复食于洛阳,可见广通渠的运输效率不会很高,否则,他也不至于被唐太宗讥为”逐粮天子”了.(梁方仲,1956)
唐代江南户口日多,租调日增,漕运遂几成问题。开元十八年,裴耀卿言:江南户口多,而无征放之役,然送租庸调物,以岁二月至扬州,入斗门,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浅。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涨,需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不可否漕路多梗,船只阻碍。江南之人不习河事,转雇河师水手,重为劳费。其得行日少,阻滞日多。由此可见,大运河在历史上的运输效率很低。到了元以后,漕运更多的开始依赖海运,运河河道就进一步被淤塞荒废了。大运河也对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间接效应,并可以用乘数效应来估计.但总的来看,这影响是不大的.大运河的间接效应长期以来被高估了.

二 大运河自身的成本和当期收益
隋代的经济状况是非常好的.以人口繁殖和田地开辟为例.
年代 人口(户) 人口(口)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2,459,804 16,163,863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 906,870 4,685,501
陈灭时(589) 500,000 2,000,000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5,000,000
北齐为周所灭时(577) 3,302,528 20,006,880
北周太象二年(580) 3,590,000 9,009,604
北周禅隋时(581) 3,999,604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8,907,536 46,019,956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再看田地开辟,隋代垦田共有2次记录,都是空前绝后的.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垦田19,404,267顷.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增至55,854,041顷.这个数字不可信,但也可以看出隋代垦田的发展.
这两点充分说明了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盛况.”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钱穆,国史大纲).”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通鉴).隋代的租调制,赋税劳役也比前朝后世要轻的多,在此不详述了.直至隋终,其国库依然充裕,洛口仓等几个义仓,成为隋末农民起义重要的战利品.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主要的投入表现在人力上.我们看一看隋代动用人力的统计.
隋代民力耗用一览



时间 项目 动用劳动力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 修朔方灵武长城 三万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 修筑长城 十一万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 修筑长城 十一万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 伐陈 兵五十一万八千
开皇十八年二月(公元598年) 伐高丽 水陆军三十万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 修运河 丁男数十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修建东都洛阳 二百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开通济渠 百余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开邗沟 十万余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挽船夫 八完余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开御道 举国就役
大业三年七月(公元607年) 筑长城 百余万
大业四年正月(公元608年) 凿永济渠 百余万,丁男不足,始役妇人
大业四年七月(公元608年) 筑长城 二十余万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运仓米至琢郡 常数十万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发民夫运米 夫六十余万
大业八年正月(公元612年) 伐高丽 一百一十三万余
大业九年三月(公元613年) 筑大兴城 丁男十万
大业十二年正月(公元616年) 筑宫苑 数万人
(散见于隋书)
大运河的开凿分四个阶段,耗费的劳动力极多.役死百姓无数,以致于开到永济渠的时候,丁男已经不足,开征妇人.隋代对民力的虐用是非常惊人的,从上可见一般.
开凿通济渠,使洛阳与淮河畔的泗州相连,并与从淮阴往南通向扬州边上的长江古渠道连接起来.这条河渠和该系统其余部分的开凿是在平坦的冲击平原上进行的,工程无疑需要进行大量的疏浚工作和新的建设.
隋炀帝的铺张奢侈亦是历史上著名的.修山阳渎时候,渠两旁修筑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造龙舟凤船,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请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滕,执青丝挽缆船,以幸江都.”(隋书.食货志).可见大运河的投入是很大的,耗尽了民力,对民间财富的剥削也是极为残酷的.

三. 大运河净收益在时间方面的贴现
开凿运河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到了唐末,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宋代,经济文化中心彻底转移到了南方。在这个过程中,大运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杨坚开广运潭,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新唐书食货志)只云山东,不言吴越江南也。天宝年间,诸道米粟最盛者首推河南河北,其次关内与河东,更次乃及江南淮南。由此推南北经济情况,北胜于南尚远。安史乱起,唐室遂专赖长江一代财赋立国。直至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只能永远依赖南方。
当时运河漕运不畅通,刘晏为肃,代时理财名臣,主要便在于能整理漕运。史称,晏为江南,江淮以来转运使,每岁运米数十万石给关中,或至百万余斛。可见,能否疏通管理好运河的运输,提高其效率,这始终是历代统治者头痛的问题了。
我们再以大运河的终点余杭为例.分析运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体现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见下表
时间 人口(户) 人口(口)
隋大业五年(609年) 15,380 不详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 30,571 153,720
开元28年(740年) 86,258 585,963
南宋初 124万
(杭州方志)
可见,开元年间是余杭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杭州县志记载,杭州发展史上有三件大事.开元元年筑海塘62千米,抵御海潮.代宗年间(762-779年)李泌开凿六井,引自西湖.五代时期,吴越钱镠扩建杭州城.这三件大事,极大的推动了杭州经济的发展,也使人口剧增,到南宋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但都和运河没有直接的联系.
钱穆说,河南山东在汉唐时,正犹如江浙之在元明。所谓“岁漕关东粟数百万石”者,大即在此两省。可见中国南北经济社会文化转移之剧烈,其原因则多半在人事,而不在地理气候人种血统等原因上。

四 .大运河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
“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篾舫,舟舻相接,二百余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隋书.食货志)
由这段记载,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社会阶层,在开凿运河过程中的收益是很不同的.前文已经论述,隋代国库一直是非常充裕.但国富不等于民富.隋代赋税虽然名义上是很轻的,但这些法令未必反映了实际的情况.”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板,输长安者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通鉴)
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水利是政府常花财力最多的项目,而收效往往最少。据统计,水利方面的投资,真正用到实处的只占二三成。
同时,不同阶层的人民对运河的使用也有矛盾。百姓需要引水灌溉,官府则需要养水漕运。运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岸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矛盾。豫鲁苏皖四省,是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因为要防止运河以及黄淮河水的泛滥,所耗民力极为惊人,最后都是转嫁到百姓身上。
运河的开挖,特别是江南河一段,大大拉开了人民的贫富差距,为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广大人民承受的压力极大.社会福利的目标中,含有”平等”的内容.因此,在评估社会公共项目时,穷人每单位收入增量的权数,比富人应该更多.但大运河不仅没有增加穷人的福利,反而给穷人带来了更沉重的负担.
五 .运河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运河沟通南北,逆自然之地形。运河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当时几乎没有被考虑过。现在看起来,社会总成本是相当巨大的。
明人语,筑垻堰,建堤闸,岁糜巨币。而凿者不胜淤,筑者不胜溃。堤密于田畔,地破于坏瓜。人力已尽,水患方烈。运河对于近旁的水系也有很大的影响。山东滨海,水势宜东注,而运河尽逆之使西。清沈葆桢谓:“舍运道而言水利易,兼运道而筹水利难。民田与运道势不两立。兼旬不雨,民欲启涵洞,官必闭以养船。运河水溢,官又开闸灞以保堤。堤下民田,立成巨浸。
宋丁谓谈录谓:汴渠派分洪河,自唐迄今,皆以为莫大之利。然迹其事实,抑有深害。凡梁宋之地,凑流此渠,以成其大。至隋炀帝将幸江都,遂析黄河之流,筑左右堤三百余里。旧所凑水,皆为横截,散漫无所。故宋毫之地,遂成卑湿。且昔之安流,今乃湍悍。昔之漕运,冬夏无阻。今则春开秋闭,岁中漕运,止得半截。每有甘霖,决溢为患。自斯观之,其利安在?
钱穆语,自从东汉王景治河,正使河汴分流。河东北入海,汴东南入泗。隋炀帝沟通江淮河汴,虽有南北水运连贯之利,然亦复不掩其害也。
小结:总的来看,大运河的开挖并不符合帕累托改善的标准.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运,为漕运提供了便利,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投入非常巨大,耗费民力,水运的效率也不高。同时,开凿运河产生了很大的外部效应。加剧了民间的贫富差异,也对自然地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比而言,采用海运是更为科学的方案。到了元代,海运已经占粮米运输的六,七成。从淮河到天津,一个月足矣。运河运输的投资巨大,效果却不好。“岁掷无量巨金于会通无底之牝”(钱穆),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参考书目:
[1]《隋书.食货志》
[2]《新唐书》
[3]《通鉴》
[4]《文献通》
[5]费正清,崔德瑞《剑桥中国隋唐史》
[6] 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7] 钱穆《国史大纲》
[8]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0]梁方仲,“论隋代经济高涨的原因”载《历史研究》
[11]潭崇台《发展经济学》
来自: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2625&ID=835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