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香港见闻录之初识香港

来港整整一个多星期了,未曾跨出校门一步。不是由于香港没有吸引我的魅力,也许是青年时代漂泊太多的缘故,虽古人有云:“读破千卷书,行遍万里路,”而我仍然好静而不好动。今日终于不得不到中联办办理相关注册手续,故先坐火车,而后通过隧道巴士来到香港岛,沿途所见所闻颇多,故录之如下:

首先,现实中的香港与诸多港片中所描绘的香港实在是格格不入,相去甚远。影片中的香港多拍摄于半空之中,俯瞰整个香港,高楼大厦,繁花似锦。而我坐于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香港,有如回到了江南老家一乡镇,行人匆匆,叫卖吆喝之声此起彼伏,除非看到来来往往带有香港标志的电轨车之外,很难想象这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就硬件设施而言,内地大多市县的开发区看上去远比香港的市巷全新而富有现代气息。因此,令我不得不佩服制度的威力,市场的魅力。同样的房子、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就能创造不同的经济绩效,就能使一个弹丸之地创造超过整个俄罗斯的贸易总量。自八十年代开始,香港的市场自由化程度就一直高居世界之首。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由化带来了一个新生的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因此,二百三十年以前亚当•斯密所洞察到的那只充满了魔力的无形之手确实在引导着人类走向一种共同的繁荣和富强,而这种人类自发演进的秩序在整个二十世纪的经济现实中证明了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而制度最终都源于一种习惯。走出火车站的时候,远远看去就只见一条长龙,虽人涌潮流,但同时却井然有序,令我立刻瞠目结舌。在没有警察、保安的维护下,这一场景在内地甚为罕见。中国人不排队的老话题已经充斥两耳,但同样是中国人,在香港却能自由有序的排队购物、候车,这样不得不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新审视。源自中国乡土经济的传统儒家文化,数百年之前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而今却由于人口的拥挤、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被西方人以鼻嗤之。但是在香港,我重新看到了这种礼仪,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化,而是由于在一种自由的制度中人们选择了这种最优的秩序。但是与此同时,与短缺经济和森严等级制度相匹配的最优选择却是混乱与拥挤,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供需的平衡,排队最终将成为一种习惯。
最后,令我感到诧异的是香港很多的店铺、超市和酒吧都是开在十楼、甚至几十层的高楼之上。最初由于天气甚热,想买一台风扇,却没有想到电器行却开在二十层的高楼之上,让我一场好找。但是回头一想,香港乃弹丸之地,经济总量如此之大,当然寸土寸金了,地上没有门面可卖了就到楼上卖,一直卖到半空之中。这不禁让我忧虑到了香港经济的另外一个方面,即要素成本的攀升将最终窒息一个经济体的活力。

香港的崛起在于其拥有两个比较优势,其一:自由的市场制度;其二:天然优良的海港。当然,香港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随着香港的回归,特别是中国央行介入九七香港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的自由制度受到挑战。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改革,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大量海港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香港将何去何从?最近提出以香港为龙头的泛珠江三角洲的概念,香港究竟立足于世界还是立足于区域?香港的经验和精神是否能被南中国学习和感染?南中国经济体究竟将出现极化效应还是多重均衡?我还是拿起《数理经济学基础》继续学习,从故纸堆里,从哲人的睿智中去寻求和发现经济其自身的必然和逻辑所在。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18218&ID=76702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