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我国地区经济收敛之实证分析的理论背景

自20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索洛(Solow,1956)、斯旺(Swan,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开始,国家之间或区域之间的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话题之一。

新古典增长模型用技术进步阐释了各国经济增长水平差距,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现递减趋势,经济的发展最终将趋于稳定的状态。这个稳定状态主要指的是人均产出保持不变,经济的增长率将为零。稳定状态(steady state)的值,将因各个经济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经济趋向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由于边际递减规律作用,富国增长将趋缓,穷国则相反,增长速度较快,这种增长速度的差异会使得落后地区赶上发达地区。换句话说,一个国家人均产出的增长速度与初始水平呈负相关。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可能的现象称之谓经济增长的收敛(convergence)。

通常,收敛问题被概括为三种假说:(1)σ—收敛,这是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假说,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2)β—收敛,这是与时间序列相关的假说,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于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3)俱乐部收敛,指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本文主要讨论β—收敛的问题。

收敛假说的实证研究在过去的10多年得到较快发展。以巴罗(Barro)和萨拉-依-马丁(Sala-I-Marti)为主的经济学家,对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实证的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确存在着赶超和趋同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地区增长速度确比发达地区快,其赶超速度约为年均2%,这个检验结果支持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1)。曼昆、罗默和魏尔(Mankiw, Romer, and Weil ,1992)等人直接利用附加了人力资本的索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与巴罗和萨拉-依-马丁等的结论相近。此外,包括考伦布(Coulombe,1995)、岛瑞克(Dowrick,1989)、卡丹纳斯(Cardenas,1995)等人的分析也都支持了巴罗、萨拉-依-马丁和曼昆等人的结论。

1978年以来,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Chen等人(1996)利用我国各省区1952~1993年的数据,采用索洛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地区人均产出呈发散趋势,而在1978~1993年则呈收敛趋势,收敛的速度为5.7%左右。Jian等人(1996)的研究也得出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存在收敛趋势的结论。魏后凯(1997)的研究认为我国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为2%。樊杰(1997)的研究指出“八五”与“九五”期间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而蔡昉等人(2000)的研究则认为中国改革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却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个趋同俱乐部。林毅夫等人(1998)的研究也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王绍光等人(1999)的研究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林光平、龙志和、吴梅等人(2004)的研究则认为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存在收敛的趋势,但收敛的速度越来越慢。


主要摘自: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 –2002》
全文可见: http://www.efnchina.com/cn/CEAC/第四届入选论文/5b发展经济学II/林光平、龙志和、吴梅.doc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7&ID=77535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